人才是企業基業長青的關鍵資源,要發揮出這一資源的無窮潛力,不僅需要搭建一個寬廣的舞臺,還需要做好“保養”,于是“培訓”首當其沖地成為企業和員工都必須慎重面對的關口。員工們如何看待企業培訓?企業又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提升員工的培訓效率呢?國內著名人才雜志《職業》聯合知名人才網站中國企業人才網、中青在線人才頻道共同展開了員工培訓滿意度調查。
可喜:培訓滿意度有所提升
轉變一:員工培訓納入大多數企業計劃
雖然時常聽到員工對企業培訓的抱怨,但大多數企業的觀念和實際行動已經有所轉變。在此次調查中,已經有64% 的單位有專門的員工培訓計劃,但36% 的單位仍缺乏專門的員工培訓計劃。隨著企業之間人才競爭的加劇,是否建立培訓制度已經不再是企業一廂情愿的事情了,完善的培訓制度不僅體現了企業對人才的尊重,更成為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重要法寶。
轉變二:培訓狀況總體滿意度高
僅有條款詳盡的員工培訓計劃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建立適合企業自身特色、滿足企業需求和員工實際需要的培訓制度。企業培訓主要面向企業員工,員工的滿意度自然直接影響培訓的效果。此次調查發現,在已經建立培訓制度的企業中,有74% 的員工對目前本單位提供的員工培訓總體上還是滿意的。和以往調查中出現的低于40% 的滿意度相比,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員工已經逐漸從重視培訓的量向質轉變。
轉變三:單位的培訓方式多樣化
你對單位目前工培訓的總體滿意度員單位提供的培訓方式不少單位根據行業特點和員工的實際情況,采取了日益多樣化的方式為員工提供培訓便利,避免“一刀切”的現象。目前單位提供的員工培訓方式包括:員工自主選擇培訓內容、單位只提供時間支持,單位內部上層對下層的導師制度、內部課程各占22.73%;單位邀請培訓師提供內訓和單位派員工到培訓機構學習各占13.64%;員工自主選擇培訓內容,單位提供資金、時間支持占9.09%;還有18.18% 的單位采取了公派出國、調總部實習等方式提升員工的職業能力。
培訓頻率也得到提升。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7.14%的員工對企業培訓只能遠觀,接受過一年(含以上)一次培訓的占14.29%,半年一次培訓的占32.14%,一季度一次的占21.43%,每月一次或以下占21.43%,視工作需求,不定期的培訓占3.57%。
在單位和員工的心目中,“培訓”不再與幾百人的大課劃等號,培訓開始回歸其本來目的——從提升個人績效入手,從而提升組織績效,因此個性化、人性化日益成為企業培訓制度的品格,也成為員工呼聲最高的培訓要求。
轉變四:培訓目標定位高
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都意識到員工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性,而不再將培訓的目標僅僅定位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即定位在與現有崗位相關的專業能力培訓方面。調查中57.14% 的單位以對整個職業生涯發展有利的軟性技能的提升為培訓的主要內容,比重超過了與工作崗位有關的專業能力培訓的比例。
轉變五:員工選擇余地擴大
由于單位中員工之間,教育程度、工作能力、綜合素質均參差不齊,因此培訓內容、層次和需求也就難以整齊劃一。而員工培訓的效果怎樣,關鍵還在于員工對培訓的需求程度有多高、渴望有多強烈,主動性有多強。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強迫員工接受培訓,也只能留住了人,留不住心。從本次調查結果看,61.54% 的單位不會強制員工參加內部培訓;另外當問及你是否認為單位應該強制員工參加培訓,并將培訓情況列入年終考核的調查結果來看,75% 的員工認為不應該強制要求參加培訓,而應對培訓項目進行合理劃分,只有一少部分可以要求強制參加并列入年終考核。培訓專家也指出,培訓可以個性化,甚至可以搞自助式培訓,但培訓畢竟不是福利,切不可放任自流,培訓的最終目的是要帶來企業的發展,如果任由員工各自為政,不僅不能起到提升組織績效的作用,更有甚者會讓企業面臨“一培訓,就流失”的困境。
轉變六:企業內部培訓效果有提升
從員工對企業內訓的滿意度的調查結果看,因本單位的培訓無法滿足需要而參加外部培訓的僅占36%。在這個培訓業空前繁榮的時代,各種培訓課程不斷被引進,不斷被追捧,HR 部門已經能夠根據企業發展需要設計出盡可能全面的培訓計劃,在不少企業,內訓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和培訓市場發展同步。
甚憂:培訓仍然迷霧重重
盡管培訓制度、培訓內容在企業的不斷努力中得到完善,員工的滿意度也有所提升。但此次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培訓的幾個尷尬困境依然存在,員工的抱怨有所減少,但依然尖銳。
困境一:培訓制度難以持之以恒
制度再完美,卻是紙上談兵;熱情再高,不能持之以恒就無法收到實效。在不少企業中,老板或HR 部門一拍腦門就能產生一個制度或開展一次培訓,但之后制度的執行和下一次培訓則變得遙遙無期起來。在此次調查中,只有35% 的被調查者認為單位的培訓制度得到了比較好的貫徹和執行,其余的被調查者則對培訓制度的執行情況提出了質疑。專家指出,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個人、企業的改進也是循序漸進的,那種希望通過一次培訓就解決所有問題的想法無異于揠苗助長,只能事與愿違。
困境二:企業培訓依然難討員工歡心
此次調查中,只有18% 的員工感覺參加完企業培訓后效果明顯,64% 的員工認為效果一般,還有18%的員工認為沒有任何收獲。在對單位整體培訓情況的諸多不滿之中,25% 的員工認為單位內部培訓內容沒有針對性,時間安排不合理。而且只有39% 的被調查者了解單位培訓計劃及其中與自己相關的內容,38%的員工則依然被蒙在鼓里,只能被動地接受企業提供的培訓。
面對這樣的費力不討好的結果,企業和HR 部門也是頗多委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培訓需求不明確,企業對員工的培訓需求缺乏科學、細致的分析,使得企業培訓工作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很多企業只是在公司在管理上出現了較大的問題、經營業績不好的情況下才臨時安排培訓工作,僅僅滿足短期需求和眼前利益。二是監督手段不力和溝通渠道單一,培訓評估機制不健全,同時培訓期間的優厚待遇,使人們常常把培訓當成了一種福利,沒有充分感受到工作競爭的壓力,自然就不會發揮出培訓應有的作用。三是成果轉化環境的缺乏。接受培訓后返回崗位,員工需要一個能夠促進培訓成果轉化的環境,但企業卻往往忽視了這一環節的工作,讓培訓后的員工頗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這成為“培訓沒有太大實際用處”的觀點產生的重要原因。
專家認為,提升企業培訓效果是一項長期工作。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調查和分析員工培訓需求,這樣的調查工作不應該成為隨便填填問卷、找幾個部門負責人了解情況那樣的走過場,而要HR 部門和直線部門負責人深入到員工中去,也不應該是一年一次,而應該隨時關注企業發展與培訓需求。
困境三∶外部培訓之路受阻
培訓是單位的事情,也是員工個人的事情。不少職場人士都會主動參加一些外部培訓,以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面對內部培訓,企業怕煮熟的鴨子飛了,面對員工自主參加的外部培訓,企業仍然難以釋懷,常常為員工參加培訓設置重重障礙。在員工對單位培訓制度的五方面不滿意中,企業對外部培訓的態度首當其沖,31.25% 的被調查者不滿于單位對員工自己參加的外部培訓設置重重障礙,例如在請假制度上百般刁難、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為員工辦理相關手續、在升職加薪時對員工充電成果不予承認等。其實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員工主動進行自我提升,不僅表明了他們對職業發展的期許,更表明了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表參加完單位提供的培訓,你感覺明他們愿意挖掘出自己更多的潛力,這樣有活力、有積極性的員工即使充電內容與本職工作無關,也能給企業帶來積極的精神面貌,企業又何必“談虎色變”呢?
困境四:培訓成了職業發展的絆腳石
培訓的目的是提升,讓職業發展之路更寬廣。但我們看到的往往卻是,單位對于培訓出來的員工嚴防死守,怕人才流失;員工想接受培訓,但嚴苛的培訓服務協議又讓他們感到,企業對他們不是尊重、愛護,只是利用。于是嚴苛的培訓服務協議在五大最不滿意點中名列第四,有12.5%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此項。
企業培訓人才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用,這一點無可厚非。人才希望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樣的愿望也應該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問題的解決不是待到沖突發生之后才提上日程。人力資源專家指出,培訓應該屬于整個人才選拔計劃中的一部分,從最開始的人才選拔中就要挑選贊同企業發展愿景的人才,有了一開始的識人善任,才能降低培訓“人財兩失”的失敗率。而內心真正認同企業的人才,也能在企業為其制定的一系列培訓提升計劃中,達到自己的職業發展高度,而不會感到有所束縛。
困境五:培訓需求反饋渠道堵塞
培訓也是員工權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你是否為了自己的培訓需求,或對公司培訓不滿,而向公司反映過意見”的調查中,77% 的員工的回答是沒有,只有23% 的員工勇敢地向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反饋渠道不暢,使員工的培訓需求無法得到了解,信息不暢、溝通不良,培訓計劃就無法及時修正、補充。而到頭來,你最希望所在單位在哪方面進行改進對于單位的培訓最令你不滿意的是企業、員工的抱怨依然無法得到對癥下藥的解決辦法。
與員工的不積極相對應,不少被調查者認為做好培訓,需要依靠多方努力。此次調查中,52.94% 的員工認為最需要人力資源部的努力;35.92% 的員工認為最需要高層或老板的重視;11.76% 的員工認為最需要部門領導的努力。專家指出,直線部門是離員工最近的部門,也是企業發展的最前線,因此直線經理也應該成為半個HR, 掌握最準確及時的培訓需求信息,積極應對變化,配合HR 部門的工作,才能推動單位整個培訓制度的完善。
關于對新的一年企業培訓的希望,有42% 的員工希望得到與現有崗位相關的專業能力培訓,58% 的員工希望得到對整個職業生涯發展有利的軟性技能的提升培訓。談到對單位培訓制度改進的希望,31.82%的被調查者最希望單位改進的是對員工的外部培訓提供支持和鼓勵;27.27% 的員工希望單位實行自助性的培訓制度,讓員工在一定范圍內自由選擇培訓項目、培訓方式;22.73% 的員工則希望單位的培訓方式、講師都提升一個層次;希望單位因人而異,制定培訓內容和頻率、為員工參加培訓提供資金、時間支持,與接受單位出資培訓的員工,簽訂更合理合法的服務協議以及其他各占4.55%。
眾口難調,培訓無疑對企業管理提出了一個難題。解決這個難題,大到組織架構,小到一份培訓調查表,涉及諸多方面、各個環節,耗時耗力。但一旦能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帶給企業的將是一群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員工、不斷提升的企業績效和企業后續發展的動力。那個時候,又有誰能說,員工培訓是最費力不討好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