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外企白領(lǐng)們早已習(xí)慣了與老外共事,流利的外語使得溝通無障礙。可民族文化間的差異仍時不時制造點小麻煩、小尷尬,同時,也讓職場更加生動多姿起來。
問了不該問的問題
Vivian,外企文員,工作時間3 年。
老外忌諱別人問隱私,例如年齡、婚姻、收入等。但中國人沒這習(xí)慣,有時候不注意,不該問的問題就脫口而出。我曾因此遇到過很尷尬的場面。
那天中午,搭電梯的時候,我碰到了部門的一個老外同事。因為我們辦公室在26 樓,所以我就絞盡腦汁想找個話題寒暄幾句,以免一路上兩人大眼瞪小眼冷場。正好她拿著護(hù)照在看,我瞥見她護(hù)照上的名字和她名片上的不同,就隨口問她:“你怎么有兩個名字?”
本來還笑嘻嘻的同事,立即拉下臉來,非常不開心的樣子。我心想:糟糕,大概惹到她了。當(dāng)電梯到十幾層的時候,門開了,有人進(jìn)來。雖然還沒到我們的樓層,但那個老外同事,看都不看我一眼,鐵青著臉大步走了出去。沒想到她這么生氣,我在電梯里有點不知所措。
為什么問個名字她會如此生氣?想來想去,估計和她的婚姻狀況有關(guān)。因為老外結(jié)婚后會冠夫姓。那也不至于這么不高興,難道是離婚了?雖然覺得自己猜中了八九分,但我沒膽量去印證自己的揣測。
第二天,我決定去道歉。擔(dān)心直接說為那個問題道歉,會惹她更不高興,我想就簡單說sorry 算了。巧的是,那個老外同事第二天也來找我了,居然也是道歉。她覺得她那天不該這么丟下我走的。擁抱一下,表示芥蒂消除。結(jié)局算是皆大歡喜。
【解析】老外雖然開放,但在個人隱私上還是很謹(jǐn)慎的。所以,得控制一下好奇心。
搞不懂“四金”的老外
Joanna,資深獵頭,工作時間10 年。
我和老外一起工作多年,接觸過形形色色的老外,有的嚴(yán)謹(jǐn),有的熱情,有的幽默。大部分老外都很友好,但他們對中國的了解,相比我們對外國的了解,實在是相差很多。
比如,我們新來的獵頭是個澳大利亞人。一次,他為某企業(yè)獵業(yè)務(wù)拓展方面的人才。候選人之一問他對方企業(yè)給的待遇如何,尤其是福利方面,是否有住房補(bǔ)貼,或者補(bǔ)充公積金。他搞不明白什么是“四金”,于是來問我。
我跟他解釋,所謂的“四金”,包括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而住房公積金是大部分人很在意的一塊福利。因為員工個人每月上交多少,企業(yè)就得交同等數(shù)量的錢。等于一個月存雙份的錢。待到員工買房時,可以提取這部分錢。鑒于上海現(xiàn)在房價暴漲,很多單位對精英員工會提供住房補(bǔ)助,增強(qiáng)吸引力,保住人才。
在我們看來非常簡單清楚的事,這個老外就是想不通。我說得口干舌燥,他還是一知半解。更麻煩的是,他喜歡刨根問底,非得問為什么要定企業(yè)和個人1 ∶ 1這樣的比例,而不是類似養(yǎng)老保險的分配?為什么沒有政府支持的部分?我哪兒回答得上來! 就好比誰都知道1+l=2,可要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數(shù)學(xué)家的事了。一次又一次的解釋后,我快抓狂了。擔(dān)心若他不解決“四金”的疑問,是不是就不做這一單了。好在,老外做事還是很負(fù)責(zé)的。雖然他自己沒弄清楚,但也不肯耽誤客戶和候選人的時間。最后,他請我?guī)兔σ黄鹜瓿蛇@一單。候選人得知他那個初級問題居然給我?guī)砣绱硕嗦闊┖螅芡榈乜粗遥f道:“其實,當(dāng)初我問他對方給的待遇時,他就特別謙虛地請教過我‘什么是四金’,我解釋半天也沒讓他搞明白,只好指點他去咨詢同事。”
【解析】老外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有時候很不一樣。我們習(xí)慣按規(guī)定辦事,他們喜歡先質(zhì)疑規(guī)定的合理性和正確性。于是就會發(fā)生解釋不清的情況,此時,求同存異很重要。因為大家追求的還是最后的結(jié)果。
50 歲老板的特別生日祝福
Wood,美資公司職員,工作時間7 年。
我在一家美資公司就職,同事里自然有不少老美。美國人的開放、活潑,我早有耳聞。不過,真遇到特別Open 的老外,還是吃不消的。尤其我還是比較內(nèi)向、安靜的人。
我的老板是個50 歲開外的美國老頭,非常幽默,平時總愛和下屬打打鬧鬧、開開玩笑。對于勾肩搭背什么的,我們都習(xí)以為常了。不過,有一次,我還是被過度活躍的老板嚇了一跳。
那天中午,我和同事們照例去辦公樓外的小食店吃桂林米粉。吃完后,大家心滿意足地回到辦公室。才進(jìn)門,就遠(yuǎn)遠(yuǎn)看到老板向我們走來,大家都做好打招呼的準(zhǔn)備。誰知,老板徑直走到我跟前,放在背后的手,突然變出一頂牛仔帽,他把帽子戴在頭上,隨即模仿西部牛仔的樣子,又是“騎馬”,又是“打槍”。我不知道他要干嘛,當(dāng)場愣住。只好傻乎乎地看著他扮牛仔,也不知道該給什么反應(yīng)。
“動作片”演完之后,我以為結(jié)束了。哪知道,老板扭動著他不算靈活的腰肢,上演起了火辣、奔放的“桑巴”熱舞。我偷偷瞥一眼周圍,大家都看得目瞪口呆。終于,熱舞也結(jié)束了。老板停下來,氣喘吁吁地說了句“Happy Birthday !”原來這么激烈的表演是為我慶生。我一時都沒反應(yīng)過來,站在那兒,對著老板傻笑,連“Thank you”都忘了說。還好同事機(jī)靈,鼓起了掌,向老板致意,打破了尷尬的場面。
【解析】老板能記著員工的生日,并以如此獨特的方式表示祝賀,當(dāng)然很感動。不過,扮牛仔、跳熱舞,太超乎中國員工的想象,實在讓人有點吃不消。若能換一種更加大眾化的方式,估計員工會更開心。
非得有紅酒的茶會
Rachel,美資咨詢公司,工作時間8 年。
說到和老外共事,我遇到過幾次尷尬的場面,起因都是老外同事過激的反應(yīng)。有時候,真的只能用“不可理喻”來形容。那次,我們一個重大項目完成,公司準(zhǔn)備小小慶祝一下,安排我組織個茶會。因為臨近過年,所以公司聚餐也排在那天。我想,反正晚上還要吃飯,下午茶的慶祝就簡單一些好了。我跟幾個同事稍微布置了一下會議室,準(zhǔn)備了各色小點心、水果、糖、巧克力,還有咖啡和紅茶。
下午4 點左右,大老板就項目的完成簡單總結(jié)了幾句,茶會開始。所有項目成員開始隨意用點心,三三兩兩聊著天。突然,一個資深的老外同事沖到我面前,劈頭蓋臉質(zhì)問我為什么沒有紅酒。聲音之大,使所有人都停下來看向我們這邊。我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她為什么要這么問。因為,在我看來,茶會和紅酒沒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但看到她火大的樣子,我只有先道歉,表示我們沒準(zhǔn)備紅酒,她可以用其他飲料。哪知道,老外同事不依不饒,一個勁追問為什么不準(zhǔn)備紅酒。
聽到動靜,過來的幾個同事看她的樣子也懵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她,也不明白她究竟為什么。可她囂張的氣焰把我也惹火了。我告訴她,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茶會需要紅酒;并且反問她,公司什么時候規(guī)定了茶會非得準(zhǔn)備紅酒?老外語塞,怒氣沖沖地轉(zhuǎn)身走人,還說要找我的主管告狀。整個茶會氣氛跌到冰點。
聚餐時,那個老外比大家都晚到了。她手里拿著一束花,專門跑到我跟前Say Sorry。看來,她也意識到自己過于沖動。
【解析】習(xí)慣不同,可能會造成工作的疏忽,讓老外同事覺得不夠好。但如果不是原則問題,大家互相體諒一下。遷就一下,就不會鬧得這么不開心。
TIPS:跨越文化障礙的基本技巧
相互了解是溝通的基礎(chǔ)。不論是中國員工還是外國員工,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都應(yīng)該主動了解對方的文化、歷史背景,熟悉對方的風(fēng)俗習(xí)慣,相互體諒。
歐洲企業(yè)非常人性化,私人時間和工作時間分得非常清楚。不論公司有什么事,哪怕是天塌下來也好,只要是在非工作時間,都不允許工作打擾員工的私人生活。假如你的老板是歐洲人,那么下班后、休息日不要因為工作問題而找他;假如你的下屬是歐洲人,那么也不要在非工作時間指派他們干什么活。否則,你會自討沒趣,碰一鼻子灰。
美國人同樣也是公私分明。美國人絕對不會在工作時間內(nèi)、在公司里,向一個同事說有關(guān)個人的事情。假如,你與美國人共事,那么收起你的好奇心,不要打探他們的私事;也不必關(guān)心他們的家人、家事,否則關(guān)心換來的是敵意。
德國人工作作風(fēng)嚴(yán)謹(jǐn)。在工作場合,開玩笑、打打鬧鬧的事千萬別做。老板的命令,必須服從。
在日本企業(yè),壓抑的工作氛圍較之德國企業(yè),有過之而無不及。你最好不要高聲喧嘩、放聲大笑。連兩個人對話的聲音,都必須控制在不影響第三個人工作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