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國人欣喜的現象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到創業的大軍中來,中國的“企業主”現在是越來越多,水平和素養越來越高,對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了;令國人憂慮的現象是:承載著太多希望的企業主們,很少能夠做大做強。據由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編寫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中稱,全國每年新生15萬家民營企業,同時每年又能“死亡”10萬多家,有60%的民企在5年內破產,有85%的在10年內“死亡”,其平均壽命只有2.9年。企業的“難成氣候”致使中國企業家成為一種“稀有物種”。
作為企業經營中人,由于能親身感覺到自身及外界各種環境的制約,我甚至覺得企業家已經到了不僅僅是“稀有物種”的程度,而是快到了“瀕危物種”的危險境地了。分析從企業主到企業家這種呈“金字塔”式的,由多到少到絕少的誕生、成長艱難態勢的原因,既有企業主自身成長發展突破不了的瓶頸問題,也有社會上存在的生存環境惡劣問題。
壓力問題
企業家相較于常人而言,面臨的壓力更多更大:早期的企業生存壓力、企業發展中的融資壓力,企業擴張轉型中選擇戰略方向的壓力、企業中對股東投資回報的壓力、企業談判的壓力、企業經營中生產營銷技術的管理創新改善等等的壓力……萬千風險企業家帶頭承擔,他們像陀螺不停地在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鞭策下飛速地旋轉。在這種“高壓”生存狀態下,企業家的工作時間比常人更長,據一家雜志調查報告:我國民營企業高層管理者每周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還有不少高層管理者每天工作12~16小時。正是這種高強度的腦力心力勞動,使企業家的健康更容易受到侵害。
健康問題
當我們從《2006年世界衛生報告》中得知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平均為72歲時,我們不僅為近年來英年早逝的中年企業家而扼腕嘆息:上海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38歲病逝,網易代理首席執行官孫德棣患癌癥去世時38歲,上海中發電氣集團董事長南民病逝時年僅37歲。據《健康時報》報道的2005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對3539名企業家的健康狀況調查后發現,有90%的企業家表示工作壓力很大,76%的企業家認為工作狀況緊張。調查還發現,平均每四位企業家中就有一位患有與工作緊張相關的慢性疾病,比如神經衰弱、高血壓、慢性胃炎等。
自殺問題
2005年年底,與我同居一城的德州晶華集團董事長、53歲的苗建中在家中自縊身亡令我震驚和心痛,沒想到這么殘酷的事實竟然發生在我的身邊。我和苗董事長是多年的老朋友,在此之前,我們還曾一同去過德國。和一般人相比,企業家需要面對的問題更多、更復雜和更艱巨,壓力也大得多,因此企業家出現心理障礙的可能性更大。許多企業家感覺內心孤獨,甚至有少數企業家有厭世心理。從對全國數百名企業家的抽樣調查顯示來看,中國企業家群體已經成為與心理因素有關的多種疾病的高危人群。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涉中心的數據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已有1200多名企業家因為自己不可擺脫的心理障礙走向了自殺身亡的道路。
安全感問題
媒體上曾多次報道過企業家的人身安全遭遇危險的事件,像山西省海鑫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海倉在山西省運城遭槍殺;南方匯通(前身為貴陽車輛廠)董事長惠金根在上班途中被車撞死;福建省輪船總公司總經理劉啟閩在辦公室被員工連刺四刀,身受重傷;北京祖豹毛皮輔料綜合市場董事長周祖豹在家門口被刺身亡……這僅僅是企業家所遇到的人身安全問題,如果是小概率事件的話,那企業家面對的市場競爭則都是大概率事件了。市場經濟優勝劣汰乃是自然規律,但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常給企業家一種風云突變,朝不保夕的不安全感,面對已取得的成功,企業家們更擔心失敗破產,尤其是企業做大以后,就像是提速后的火車,大到企業的戰略規劃小到企業經營的一次客戶投訴,都會對企業的安全系數有著極大的影響。再如政治安全、形象安全、經濟安全等等,也時時需要企業家們費心費神時刻保持警惕。
“小富即安”問題
這是影響企業做強的一個毒瘤,是影響從老板到企業家轉變的桎梏,在經營管理中我體會很深。在我們企業創業之初,由于當時的市場環境很惡劣,我們前期尋找的經銷商多是以夫妻店為主的水暖店、暖氣爐店的老板。他們前期在接觸到公司化管理時,學習勁頭非常大,每年的經銷商大會接受學習和培訓可以說是如饑似渴,他們也隨著皇明迅速做大,多則過千萬,少則幾十萬,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富人”。但在接下來的轉型過程中,有很多的經銷商不再像前期那樣動力十足,認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了幾十萬上百萬的財產,足以過體面生活,以至于跟不上公司的形勢被迫淘汰。我曾多次以“從老板到企業家”為題對“小富”起來的經銷商進行培訓,但“小富即安”觀念的根深蒂固,仍使一部分很有潛力的經銷商喪失了發展做大的機會。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我們的經銷商中,在我們身邊的企業中也普遍存在,因滿足于“一時一地”的市場而裹足不前,最終于市場潮流中銷聲匿跡。
交不出班的問題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國內誕生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這批“刀馬皇帝”式的創業型企業家由于受自身知識、年齡、身體健康狀況等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大多都到了隱退的階段,而交接班的對象卻使這些企業家們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一是對于企業家的子女們,有的是沒有能力接替父輩的經營,有的是對經營企業沒有絲毫興趣;也有的年紀輕輕就到國外留學,之后便未再回國。在父輩財富的蔭蔽下,他們大多生活條件優越,不愿再受經營企業之苦。二是職業經理人體制的不完善使企業家不敢貿然交班。現在國內還沒有成熟的職業經理人體系,與之相關的誠信配套措施還欠缺,激勵與約束機制均尚未完善,權責、風險等問題未能很好的解決,一旦完全放權給某些工于心計、不講誠信的職業經理人,整個企業的控制權很有可能會旁落他家。對于企業家來講,交班問題如果解決不好,輕則使企業遭受重創,重則可能使企業走向滅亡。所以接班問題成了現今企業家流失的最大問題。
……
4月21日是“企業家活動日”,那是1994年“為提高企業家的社會地位,增進他們勇于改革的光榮感、使命感和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培養造就一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企業家隊伍”而設置的一個活動日。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看到了一批企業家擔當了社會的棟梁,無論是張瑞敏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還是任正非的低調做事,都從一個側面代表了我們當代企業家勵精圖治振奮民族企業的風采,這一時代的企業家頂起了社會經濟的主脊梁,用智力、體能、勤勞、堅韌鑄就了成功,成就了企業的輝煌,為員工、為社會、為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我們也深深地體會到,這些的背后是日復一日的不眠之夜,年復一年的嘔心瀝血,精神之弦始終緊繃。經商、經商、經常受傷,企業家表面看上去風光,一個人一旦選擇了以企業家為業,便意味著他的一生從此將與壓力、競爭、勞累、焦慮結伴而行,再也不得輕松(這也是我在博客文章里不主張年輕人創業的原因之一)。社會改善環境之路依然漫長,制約企業家發展的阻力因素還很大,這需要社會來釀造一種好的風氣,配合著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不讓想成為企業家的人們望而卻步,不讓他們小富即安,不讓他們因缺少安全感以至于將財產轉移到國外,改變中國企業家的“稀缺瀕危”現狀,使企業家群體成長為一個強大的種群,以使企業家創造更多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對經濟發展、對國富民強做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