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企業都是要死亡的。
這是一句讓我心驚的話,有點驚世駭俗的感覺,但似乎你不能不在認真思考后認為,這是一句真理。
可真理往往是我們語焉不詳的,就像皇帝的新裝在我們眼前一樣,我們一般會保持沉默,甚或贊美。面對每年大批倒下的企業,我們回望過去,你會看到,此前充斥媒體的,大多是贊美,偶爾分析不美妙的情況,往往是隔靴搔癢。我們能夠痛快淋漓地分析,或者不痛快淋漓分析企業的不吉祥時候,這些企業往往已經壽終正寢了。一個《大敗局》的暢銷,讓我們看到了太多的苦衷與無可奈何——分析一個個已經僵死企業的敗局、死亡緣由竟然讓中國的讀者如此地追捧,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因為,面對死去的軀體,怎么說都不為過,人人都會說,人人說的基本都是已經明了的病因。人人說的情況下,往往會有一些真知灼見。問題是,有用嗎?死了的已經死了,活著的多了一些警覺而已,但是別人的病往往不在自己身上,藥方是無法通用的。
與此相仿,這幾年,我們看到了太多的企業如日中天,耀眼懾人,旋即轟然倒下。吃五谷雜糧生百病,這些著名企業會得什么病?因何生病?我相信,關愛這些企業的人,包括著名企業的當家人,都希望能盡早地“望聞問切”。盡管“良藥苦口利于病”。開不出良方也罷,讓他們驚醒也好,總比沉迷成功狂妄好些。
但偌大的中國,幾年來竟似乎無人做此事。
因此,當我看到黃光裕、李彥宏、陳天橋、張朝陽、史玉柱、江南春、馬云、李書福、馬化騰、張寶全的幾個人的頭像在保齡球上時,我是好奇,當看到他們的頭頂上是一個偌大的“倒下”時,我是震驚:有人做了!
《他們將如何倒下》!
有人討論如日中天的企業家如何倒下去的問題了!不管其他,僅此做法,不能不讓人激動。
每一個企業都是要死亡的。序言里面,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文字:
看完此書,你可以憤怒,你可以冒火,你可以咒罵,你可以抱怨,但是請你記住:
說你、罵你,是因為我愛你。
我與你無關,便不會再牽掛你。
你的輝煌與黯淡,重生與崛起,都將牽動我們關切的目光。
其情殷殷啊。
對每一個人的“望聞問切”綜述之后,有各方專家的看法,有媒體記者的思考,有當事人的言論……如此立體多角度全方位來評析一個鼎盛企業的危局,不能不讓讀者在一番酣暢淋漓之后掩卷沉思:說的有道理嗎?他們為什么會這么說?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的文字特色。在此書主編木萱子的個人簡歷中,我們看到這樣的文字“曾在國內首次提出經濟報道內容社會化、形式雜文化、內涵人文化等主張并付諸實踐。”從這本書的文章標題擬定,到整個文章的行文,你都會看到不同于一般經濟報道的風格:嬉笑怒罵中會讓你感到一種文字閱讀的酣暢。比如:張寶全,在兩根鋼絲繩上想跳什么舞?黃光裕,桀驁霸氣背后有一種什么樣的痛?陳天橋,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等等,看到這樣的文字,你初始是驚奇與好奇:怎么會這樣說?看完文字后,你則會釋然一笑:啊哦,呵呵。再琢磨,原來文章可以這樣寫。
很久不愿意看經濟類書籍了,因為經濟類圖書在我的概念中,除過吹捧企業家、追蹤企業或者企業老板的成功之道外,就是偽書,一番裝腔作勢后似乎想告訴讀者如何如何地去做,實際都是真正地扯淡——幸福的原因基本是相同的,不幸福的原因是各有各的原因。做企業理應如此,因此,告訴大眾的那些成功之道往往會讓讀者在激動之后感到茫然:面臨的情況太千奇百怪了,你叫我如何地學習?因此,許多經濟類書籍讓我這樣的人,或者說讀者看來,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扯淡。扯淡久了,就會厭倦的。只是,《他們將如何倒下》讓我看到了另一種風格,這種風格也許會給出版傳媒界帶來一股新風,也帶來一種思考:原來可以這樣做。
這樣做,不管結果如何,都是值得關注的,也值得評價的,因為,從內容、風格到形式,它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