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可以塑造商業,商業卻很難在短期內塑造一個地區的文化精神。陜西是一個文化大省,卻也是一個經濟落后的大省。
在陜西商人的辦公室,很容易可以發現筆墨紙硯這些書畫工具,在陜西商人群體中也可很容易找到一些造詣不俗的書畫家。
不僅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是一個時尚,對偉人、歷史名人的模仿和尊重也是一個時尚。
如此,當文化和對主流價值觀的追隨遭遇市場搏殺的時候,陜西商人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處于被動地位也許并非是最糟糕的事情,畢竟也有一些作長線的企業,數十年如一日依靠自己的價值觀成就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過于濃厚的地方文化意識和行為習慣,卻可能使一個企業陷入因循守舊的泥潭,它既不利于企業利用陜西優厚的科技文化勢力將其轉化為生成力,也不利于一個企業在戰略創新和管理創新——企業需要的是個性文化,而不是傳統文化。
前不久,沉寂數年的如意突然傳出新聞,如意彩電將重整旗鼓,再操舊業,冒著家電市場的腥風血雨向農村和鄉鎮彩電市場進軍。
陜西商人的豪氣和不服輸的倔勁又一次閃現出來了。
黃河東流去,如意不如意,海燕東南飛……
這是陜西人的痛苦回憶。
曾幾何時,中國黃河彩電(西安),為中國免檢產品而供不應求,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彩電行業老大。同城的海燕彩電也同樣名揚大江南北。而位于寶雞的長嶺阿里士頓,是中國最早引進外國生產線的八家冰箱企業之一,大樹底下好乘涼,也在中國小有一席之地,但是時至今日,黃河早已斷流,海燕早已折翅,長嶺早已不見樹。
同樣,與此配套的近千家企業也作鳥獸散了……
最搞笑的是當年為黃河做配套的長虹機器廠現在位居中國彩電老大而多年之久。
家電行業如此,汽車行業也不樂觀。
陜西有中國最著名的重型汽車廠專門為部隊配套的汽車廠——陜西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延安牌大卡車,是中國最早的卡車品牌之一,同樣,陜西的秦川、奧托和重慶的奧托,同一年建廠,拿到汽車生產拍照。
然而,數年之后,當重慶的長安奧托產量過100萬的時候,秦川奧托還不足5000輛,也只僅僅是本地當出租車使用,后來被迫做電池的比亞迪收購——中國電池大王。
再說微型面包車,中國第一批微型面包車企業,就是和昌河汽車同時起步的漢江汽車。如今,昌河早已成為大型汽車集團,而陜西的漢江依然老不出關,停留在陜西的農村市場。
此外,在高科技產業領域,陜西企業競爭力更不容樂觀。
陜西擁有50所左右的國家普通高校,300多所民辦高校,僅西安市內在校大學生就占西安人口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但在中國成規模的高科技企業中,陜西少之又少。陜西有上千家研究所,數百個國家級研究所,高科技企業綜合產出遠遠卻落后于全國其他狀況相似的省份。
我們在前文已經做過比較,西安高新開發區數千家企業全年的營業額干不過海爾和華為兩家企業,如果從工業總產值的角度來比較,甚至干不過華為一家。
家電、汽車和一般的日常消費品又有不同,家電一度是人們眼里的大件,汽車則至今對一般收入家庭而言還是極其奢侈的商品。因此家電及汽車行業的競爭,對于消費者是價格、是品質,對于生產商則是成本,是管理。
書法和字畫無助于提高生產效率,偉人崇拜無助于降低生產成本,引經據典、侃侃而談無助于一是一、二是二的市場搏殺。無論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還是將一個產業做強做大,需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員工、專業化的管理團隊——而不是偉人一般的老板,領袖一般的演說家,也不是揮毫潑墨的書畫家。
如果說陜西是一個文化大省,科技大省,恰恰在商業文化的創新和商業制度、商業倫理方面也是一個亟需補課的“文化大省”。
只有當一群真正具備市場意識、商業文化和商業精神的陜西商人群體崛起之日,才是秦商重新歸隊之時。
不知如意此次復出,是否能夠如愿以償。也不知其他廠家是否也會有新的動作。對于這一片慘淡的陜西名牌,最應該反省的恐怕不是民眾,不是政府,而是陜西的商人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