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人性的敘事詩
上戲青年劇團版《雷雨》
如果話劇《雷雨》離開了社會問題劇,該是何種模樣?
2007年,上海戲劇學院青年劇團版的《雷雨》,給觀眾帶來了一種新的嘗試和新的思考。
社會、性格、命運,這曾經被稱為《雷雨》的三個層面。然而,歷史的特殊性使得以往的《雷雨》演出版本總是偏重于社會這一層,難以突破單調的意識形態的控制。導演王延松大膽分配了這出戲的三個層面,用多棱鏡般的各種戲劇元素,展示出經典作品的現代性。
把“階級性”從“人”中抽離之后,人便只剩下了普遍的“人性”。在現代語境下,從廣度看人性泛指一切人類情感、欲望和本能,從深度上又特指那些被意識所蒙蔽的潛意識。以這種視角將《雷雨》的人性層面加以突出時,這個悲劇便不在于腐朽的社會、不在于墮落的家族,而在于每個人自身了。因此,“亂倫”這個社會性問題便被賦予了二女一男“循環再現”的命運式主題。而繁漪的控訴,也從“反封建”、“暴露大家庭罪惡”的社會性主題,轉到了呈現人類原始情感與社會倫理的悖論上。
命運大于社會、殘酷大于問題、古希臘悲劇大于易卜生。從這個理念出發,王延松把八個角色放在一種情愛與倫理的對立矛盾中,炙烤著普遍人性的豐富性與可能性。
在結構上,除加入頗受爭議的序幕和尾聲外,劇本還大幅刪減了第三幕、簡化了第四幕。這種改動,弱化了魯大海和周家階級對比的敘事空間,強化了周樸園和魯侍萍、繁漪和周萍、四鳳和繁漪組成的兩組三角的循環往復。盡管第四幕的簡化似乎過于唐突,有丟失分量感之嫌,但成功地弱化了死亡的高潮,把力量積蓄在繁漪的控訴上,使戲劇高潮建立在情感與倫理的沖突上。
序幕和尾聲的加入,一方面強調了命運的循環,另一方面是對情緒的延伸。正如曹禺所言:“序幕和尾聲的用意,簡單地說,是想送看戲的人們回家,帶著一種哀靜的心情。低著頭,沉思地,念著這些在熱情、在夢想、在計算里煎熬著的人們,蕩漾在他們心里應該是水似的悲哀,流不盡的;而不是惶惑的、恐怖的……導引觀眾的情緒入于更寬的沉思的海。”
該劇結構的另一特色是加入了歌隊,把曹禺青年時寫的詩篇《不久長》吟唱、穿插于劇中。這一主旋律在某種程度上突出了主題,不過跳進跳出的歌隊形式有時過于繁雜,容易造成觀眾視角混亂,因而損傷了劇情的流暢感。
周本義的舞臺美術設計同樣有著一種強烈的現代感。這種現代感被胡妙勝歸納為“拼貼”二字——有平面繪畫與立體寫實的結合,有中式八仙桌與西式移動窗的結合,有不同空間處理上的結合,也有不同時間呈現的結合。最引人關注的,是房間里門與帷幔的設計。各式各樣的門成了導演時空轉換的工具,而不同的帷幔則將整體壓抑的環境劃分出了層次。十二米的布景設置,劃分出樓上樓下兩個區域,這不但是一種空間區分,有時也是一種時間區分。比如令人印象深刻的“魯貴說鬼”,樓上樓下發生著不同時空的事件,拓展了觀眾的想象空間,有著強烈的間離效果。
這樣的舞美設計,與王延松的整體“詩化”表現形式是相符的。在曹禺心目中,《雷雨》不僅是一出問題劇,同樣也是一首詩。王延松把“詩”的神秘性帶入了《雷雨》中,這不僅體現在對教堂、鬼影這些意象的加強上,更在全劇音樂上得到了渲染。宗教音樂以肅穆空靈的管風琴形式大量出現,金復載為曹禺詩篇所譜的曲通過唱詩班的吟唱,成為了“雷雨之聲”的強有力聲部。
由于整體風格的確立,演員們突破了自身局限,形成一道獨特的張力。徐幸和佟瑞欣的表演都可圈可點,特別是徐幸扮演的繁漪,表現了一種游離于爆發邊緣的邪氣和無奈掙扎的軟弱,令人印象深刻。不過魯貴一角的演繹卻值得商榷,假嗓和跛腳的形式有簡單化之嫌。
曹禺是寬容的,他說自己“寫的是一首詩,一首敘事詩,這不一定是美麗的,但是必須給讀詩的人一個不斷的新的感覺”。相信曹禺是歡迎人們用各種方式演繹其作品的,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多元化是藝術爭鳴的基石。對于經典,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面多棱鏡,在戲劇這個多面體中探究無窮的可能性。
與另一個自己對峙
上戲03級音樂劇系《變身怪醫》
作為一部帶有懸疑色彩的音樂劇,《變身怪醫》的舞臺呈現無時無刻不在制造著緊張氣氛。
暫不論音樂節奏及旋律走向的扣人心弦、歌曲之間連貫的緊密合縫,單就舞美而言,每次換景的過程總在人物歌唱時“暴露”在觀眾眼前完成,有效地加快了節奏。劇中還使用了雙排鍵作為伴奏,這種樂器很好地營造了哥特式的恐怖效果。

當然,氣氛營造也要講究一個“度”。為緩解過于冷色調的情節,劇中還加入了愛情元素,以一曲浪漫的調子出現,好似在刺激的辣醬中加入一勺蜜糖,中和了過于強烈的視聽沖擊。對于看慣浪漫愛情、輕松幽默風格音樂劇的觀眾來說,《變身怪醫》使他們的審美味蕾為之一震——不甜不膩,余味悠長。
“人性的二元性”是許多藝術作品探討的主題,音樂劇也不例外。除《變身怪醫》外,著名的《劇院魅影》也涉及了這個方面——幽靈貌似邪惡的黑暗化身,對這個不公世界懷有萬般敵意和仇恨,卻對光明、美好的事物心有向往,對音樂、對自己所愛的人有無限的熱情和愛。杰克與海德仿佛就是人性中善與惡的對峙,本想將兩者分離,不料卻自身難保——這似乎暗示著每個人心中都同時存在天使的祈禱和魔鬼的咒語。
或許,人性的善惡原本就無法完全割裂開;或許,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海德”都會趁你不備時偶爾造訪。這,就是人類的不完美。但千萬不要忘記,“杰克”也肯定存在于我們內心深處,只要那里的光明不曾熄滅,那么對立、報復、仇恨都將無濟于事。
所以,盡量讓那個發光體越來越亮,寬容地對待每一個不完美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