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園向來注重傳承,前輩留下的藝術經驗是一筆筆無價財富。2007年初,由上海市戲曲學校和上海京劇院主辦、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協辦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童芷苓表演藝術及教學研討會”,為展示名師藝術精華、培養京昆后進開了個好頭。
這是一場戲劇人的聚會,戲曲專家學者,曾和童芷苓合作多年的同事、朋友及其弟子們齊聚一堂。童芷苓之女童小苓這次專程從美國趕來,為觀眾獻演母親的經典劇目,童芷苓的兩位兄長童葆苓和童祥苓雖未能到場,但他們請人代念的手稿卻充滿真情,令與會者深受感動。
童芷苓生于天津,祖籍江西南昌。1939年5月3日,她在天津拜“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為師,得荀親傳《霍小玉》、《元宵謎》、《紅娘》、《釵頭鳳》、《香羅帶》、《紅樓二尤》等名劇。除專心鉆研荀派藝術外,她還廣泛涉獵梅派、程派、尚派之長,深得“四大名旦”各派神髓。童芷苓對梅派藝術格外傾心,于1947年在滬拜梅蘭芳為師,上演了梅派名劇《鳳還巢》、《貴妃醉酒》和《宇宙鋒》等。她發揚荀派藝術,兼采各家之長,加上自己獨具匠心的創造,形成了華美而富有靈氣的個人風格。
對于童芷苓的藝術精神,同她合作多年的孫正陽、馬科、李多芬和周少麟都說:“她善于鉆研,演戲很
活,人極謙虛,合作起來很輕松。” 戲劇評論家安志強稱童芷苓是一位傳承流派、超越流派、博采眾長、恣肆一路的藝術家:“她雖未自成流派,但照樣是個優秀藝術家——個性的張揚才是所謂流派的重要特征。”“四大名旦”以男兒之軀來塑造女性,而童芷苓卻在領會他們表演手法的同時,發展了這些男性大師身上所沒有的女性特質。她學了這么多流派,卻沒有畫地為牢,而是多方開拓,兼采話劇、電影之長,將不同的表演手法融入了京劇藝術中。
童芷苓的表演不是從布景中出表演,而是從表演里出布景,用頭腦演戲,認真、癡迷和創新,使她的表演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對目前京劇藝術的狀態,有些評論家感到,前輩藝術家原本富有生命的表演和情感,到后來簡單地變成沒有生命的復制和交代,這種藝術創造力的缺失令人心痛。我們應從前輩的藝術道路中分析、思考如何改善當今藝術人才生長、發展的環境這個大問題。因此,紀念不單是為了懷念。
童芷苓又是一位誨人不倦的京劇教育工作者。她于1977年進入上海市戲曲學校任教,學生遍布海內外。任教期間,她在教授技藝的同時仍不斷創新,年紀雖然越來越大,在舞臺上的表現卻越來越青春,對京劇的真誠熱愛和執著追求,支撐著她不畏困苦、堅持不懈。童小苓的一句話說得好:“繼承童芷苓不只是孩子們的事,還要靠老師們對藝術的體會和教授。京劇像顆種子,需要呵護和培養,唱京劇是賺不了錢的,一顆熱愛戲劇的心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