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沈斌所在的上海昆劇團一行62人組團去臺灣演出。這個新中國成立后首次赴臺演出的昆劇團,在國父紀念館上演了大戲《長生殿》、《爛柯山》和四個折子戲。轟動的演出使臺灣戲曲界人士向“上昆”發出熱忱的邀請——請“上昆”導演、演員來臺灣舉辦昆曲學習班,為當地戲曲演員傳授昆曲。
1997年,受國光劇團之邀,沈斌赴臺導演傳統昆劇《釵頭鳳》。在團長柯基良、藝術總監貢敏、演員華文漪和高慧蘭等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演出獲得成功,兩岸戲曲界又一次看到了昆劇藝術的魅力、昆劇在臺灣發展的潛力。這是沈斌第一次赴臺執導的大戲。
2004年,沈斌又接到了一位臺灣作者的昆劇劇本——曾永義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永義雖非戲曲出身,卻酷愛昆曲,精通昆曲曲牌。作者的功底和才華,讓沈斌心有所動,同時沈斌還感到,如果由臺灣本地演員演出一個本地作者的原創昆劇,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于是,沈斌踏上了第二次赴臺執導的旅程。當時臺灣的昆曲演員多為京劇出身,并未受過專業昆曲培訓,另外還有不少票友。為減輕演員壓力、普及昆曲藝術,整出戲由國光等三個劇團的四組演員分擔演出。排練之前,沈斌和“上昆”工作人員花了一個半月對他們進行身段、唱腔訓練。《梁山伯與祝英臺》不但在臺灣,還在上海、杭州、佛山進行了巡演。從此,兩岸昆曲藝術從單向輸出走向了雙向交流。
2007年,沈斌第三次赴臺灣執導昆劇《孟姜女》。
如果用“緊張”來概括1997年首次赴臺執導的心情,用“忙碌”來形容2004年二度赴臺執導的狀態,那么用“輕松”來描繪沈斌今年第三次赴臺執導的感覺,是再也恰當不過的了。這種輕松,來自于臺灣昆曲的成長。《孟姜女》是沈斌和曾永義的二度合作,彼此自然多了份默契;而十來年兩岸昆曲的交流,也使趙揚強、曹永生等眾多臺灣演員認識、熟悉了昆曲表演。
十年三次赴臺導戲,使沈斌十分感慨:“我認為,昆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對昆曲的認同也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在臺灣民眾熱愛昆曲的內涵中,有著他們向往回歸、統一的心愿。”
最近,沈斌和曾永義又開始投入了昆劇《青蛇傳》的創作。作為兩地昆曲交流的一名使者,沈斌希望兩岸昆曲彼此激勵、共同提高。“雖然目前大陸的昆曲表演藝術要比臺灣略勝一籌,不過臺灣的許多藝術觀念也頗值得大陸借鑒。比如,臺灣的觀眾和從業人員都十分看重表演,認為舞臺上的一切都應圍繞演員的肢體和唱腔展開。他們對傳統的大寫意舞臺十分熱衷,并不贊同將精力、財力過多地投入到燈光、舞美上去。”
沈斌一貫強調的“繼承是創作之根,創作是發展之路”的觀念,同樣為臺灣劇團所普遍認同。他們表示,必須極力保留昆曲的原汁原味與那些獨屬昆劇的程式和表現手法。因為若失去這些,那么所有戲曲劇種都只能以聲腔相區別,傳統的精華就會漸漸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