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聞背景的概念
一般來說,與新聞人物及新聞事件形成有機聯系的一定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就是新聞背景。新聞背景對更完整、更全面、更充分地表現新聞事實的本質,突出新聞事實的新聞價值,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聞背景選擇得恰當,運用得充分,新聞的主題思想就會被挖掘得更深刻,新聞價值就會體現得更充分。
胡喬木很早就提出在新聞寫作中要注意背景材料的應用,他曾指出:“他(讀者)讀你寫的新聞時,既不會隨時翻字典,看地圖,查各種參考書,也不會把你過去的作品和其他有關的新聞找到一起對讀。你可能給他的各種麻煩,全靠你在寫作時像情人一般的細心體貼……你得在你的新聞里,每一次供給他詳細的注釋,縱斷面和橫剖面的背景,色、香、聲、味,呼之欲出,人證物證一應俱全。這樣,你的新聞就叫做‘立體化’了,就叫做讓人明了了。”確切地講,新聞背景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新聞背景指的是寫作過程中直接涉及的背景資料。廣義的新聞背景除了包含這一層面的意義,還具有另兩重意義,即新聞事件產生、發展的廣闊的時代背景和被采訪者的背景情況。因此,狹義的新聞背景所涉及的只是整個新聞背景的一部分。正如教師要給學生“一桶水”的知識必須以“十桶水”作儲備一樣,新聞記者在運用狹義的新聞背景時,必須以廣義的新聞背景作為自己的堅實的基礎,用寬廣的眼光去看問題。不然很容易捉襟見肘,導致目光短淺、就事論事。(姜澤林《新聞眼里看背景》,載于《青年記者》)
二、新聞背景的作用
突出主題,闡釋意義。在新聞報道中,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孤立地敘述一個新聞事實,并不足以體現出新聞的價值。但是,若將新聞時間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寫,不僅能增加新聞的深度,還能使新聞事件的價值得到凸顯,散發出光彩。背景也是一種事實,用背景材料對比襯托新聞事實,可以凸現新聞的現實意義,深化新聞主題,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以毛澤東1948年11月5日為新華社撰寫的消息《中原我軍占領南陽》為例。該消息的開頭部分是: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云于4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于此城發生爭奪戰。后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后漢王朝。民間所傳28宿,即劉秀的28個主要干將,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在過去一年中,匪首蔣介石極重視南陽,曾于此設立所謂綏靖區,以王凌云為司令官阻遏人民解放軍向南發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禧使用黃維兵團三個軍的力量,經營數月,企圖打通信陽、南陽間的運輸道路,始終未能達到目的。最近蔣匪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兩星期前已放棄開封,現在又放棄南陽。
這條消息被認為是新聞背景運用的經典之作,寫得非常精彩。消息的導語敘述了我軍占領南陽這一事實后,緊跟著一段必要的背景介紹。作者通過運用歷史事實和民間傳說,援古證今,生動地揭示了南陽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時,也將我軍的英勇善戰和節節勝利從側面表現出來,起到了巨大的宣傳鼓舞作用。可謂新聞報道中背景運用的典范。
對報道內容進行解釋,幫助讀者理解。新聞報道中往往牽涉讀者不了解和不熟悉的情況和問題,這時需要運用新聞背景加以交代和說明。大致上,需要解釋的有兩種情形:一是牽涉相關的人物、事件等,二是對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名詞等。如《文匯報》曾刊登的《“敬亭綠雪”恢復生產》這條消息,說的是失傳40年的安徽名茶“敬亭綠雪”正式恢復了生產。為了使讀者對“綠雪”有清楚的認識,文章第二段寫道:“‘綠雪’產于宣城縣敬亭山,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有詩贊此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茶園就處在這座山兩峰陰山處。由于日照短,云霧厚,土層肥厚,‘綠雪’茶葉過白毫,嫩度好,泡后茶杯內猶如雪片紛飛,因此得名。據宣城縣志載:‘明、清之間,每年進貢300斤。’由于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殘酷盤剝,茶樹衰退,茶園荒蕪,在抗日戰爭期間,‘綠雪’名茶已經失傳。”這樣一來,讀者既欣賞了優美的詩篇,獲得了美的享受,又增長了有關茶葉的知識,對“綠雪”名茶有了大致的了解。
巧用新聞背景,表明作者觀點。這是一種用事實說話的好方法。使用背景材料,可以巧妙地表明作者的立場、觀點,表達作者的意圖和思想傾向,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具體的背景材料代替空泛的議論和評價,也使新聞報道更加客觀,具有更強的說服力,讀者更容易接受。這也是新聞背景的魅力。高明的記者通過巧妙地選擇、穿插背景材料來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運用新聞背景表明作者觀點的例子也很多。如《中國青年報》著名的“三色報道”中《紅色的警告》里有兩段寫漠河縣的消防工作使用了這樣的背景材料:“去年春天,縣糕點廠著了一把火,消防車拉著警笛來了,水槍手端起水槍擺出架勢,誰想,消防車的水箱里沒有一滴水。”“平時,消防車多用來接站送站,有時接送站竟也拉響警笛。今春以來,不管風勢大小,總是拉著警笛兜著圈子嗚嗚叫,久而久之,人們習以為常,消防車再叫,也沒人當回事了。”
僅僅使用這樣兩段背景材料,不發一字議論,就鮮明地表達出作者對此的看法:漠河縣負有護林防火的重大職責,在消防工作上卻存在如此大的漏洞和隱患,這都是因為某些干部的玩忽職守所致。
穿插一些歷史故事、傳說等背景材料,使報道生動有趣。新聞報道要吸引讀者閱讀,就應該在寫作中多運用一些生動有趣的材料,避免把文章寫得干巴枯燥,空洞乏味。在報道中援引故事、歷史事件或者神話傳說等,可以增強報道的吸引力,使文章更加出彩。《來自西雙版納的報告》就是以神話故事作為導入的:在美麗的西雙版納流傳著這么一個神話: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哈尼族姑娘,上山放牛的時候,迷路了。她在虎狼蟒蛇成群的大森林中度過了七天七夜,最后在吉祥的孔雀引導下走出了原始森林。接下來作者便從神話傳說轉入到現實中,寫了解放軍救出迷路姑娘的事件。從一開始就用美麗的神話作為引子,深深地吸引住了讀者。而且,這樣寫自然引起了讀者的聯想,在聯想中產生了愉悅的感情,創造了美好的意境,為文章增色不少。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