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學者肯·梅茨勒1997年出版的《創造性的采訪》一書中,作者向我們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199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生大地震,消息傳出的第一時間,在距離災區400英里的舊金山,編輯要求記者采訪地震目擊者,女記者黛博拉·克羅薇素(Deborah Crowe)轉向網絡尋求幫助#65377;在一個公告板上她發現有幾個洛杉磯的網民也在線,她及時通過網絡對他們進行了在線采訪,在沒有離開辦公室的情況下獲得了第一手資料#65377;為什么不用電話采訪?因為那個時候長途電話線路擁擠不堪,克羅薇素也根本不知道該把電話打給誰#65377;事后得知,克羅薇素并不是那天唯一一個采用在線方式進行采訪的記者#65377;
通過上面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采訪方式——因特網在線采訪,梅茨勒預言:“諸如電子郵件#65380;新聞組之類的在線交流方式將改變記者的采訪方式,正是由于互聯網的延伸使得這種變革得以實現#65377;記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同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人進行交流#65377;通過網絡,記者還可以同時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2000個人關于熱點話題的討論,記者可以從他們的討論中獲得各式各樣的觀點,包括美國式的觀點#65380;共產主義的觀點,等等#65377;互聯網至少為記者提供了三種可能:基于電子郵件的電子采訪;通過新聞組(newsgroup)#65380;電子郵件列表(mailinglist)#65380;公告板(bulletinboard),同有特定愛好的群體進行交流;從在線的資源獲得資料#65377;”①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正如梅茨勒1997年所預言的那樣,今天在線采訪已為全球記者廣泛使用,并且在我國新聞界也開始得以應用#65377;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網上信息的“爆炸”,不僅給網上大量的#65380;實時更新的新聞報道提供了平臺,也為媒體記者的采訪提供了一個新的有力的工具#65377;
現在的傳媒業處于充分競爭的狀態,傳統媒體#65380;電子媒體和數字媒體間存在競爭,同種媒體間也存在競爭#65377;新聞的競爭要求記者能夠采寫到獨家新聞#65377;獨家新聞有兩層含義:一個是重大事件的首發#65380;首先報道,對于重大事件,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誰發表在先,誰就是勝者;另一層含義是獨特的視角,發掘事實背后的新的事實#65380;進行精辟的分析和深度報道#65377;而在線報道可以滿足這兩個競爭的要求,互聯網傳播的迅速使得獨家報道成為可能#65377;另一方面,記者可以從互聯網眾多的信息源中,提煉出獨特的視角,對不同的階層#65380;不同國家#65380;不同背景的人進行采訪,也有助于記者從多方面把握事件的本質#65377;
1997年3月31日,《科技日報》記者于卓運用在線采訪,采寫了《網上風景無限》一文,成為我國成功運用網絡采訪方式的第一人#65377;②在線采訪的主體可以是傳統媒體的記者,也可以是網絡媒體的記者#65377;
網絡記者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記者包括全體網民#65377;李希光教授認為,“互聯網降低了進入記者行業的深門高檻,人們不用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經濟上有什么特別的投資,也不需要專業文憑和記者證;只要接入了互聯網,就與成千上萬的受眾連接起來了,就可當上記者”#65377;③而狹義的網絡新聞記者是指“網絡傳播媒體(網站)中所有從事新聞實務的專業人員”#65377;④區別于傳統媒體記者的是,網絡記者應是一種身兼數職(采寫攝錄#65380;編輯#65380;播音#65380;主持人#65380;發布等)的多媒體數字記者(Digital Journalist)#65377;
根據采訪對象的不同,我們將在線采訪分為兩大類:點對點采訪和點對面采訪#65377;點對點采訪方式——
電子郵件#65377;電子郵件(E-mail,Electronic Mail的簡寫)是將信息通過因特網傳送給特定的用戶或一群用戶的通信方式#65377;其特點是時效性強#65380;費用低#65377;據統計,在因特網上傳送的信息中,電子郵件一直居首位#65377;電子郵件采訪也是在線采訪中最常用的方式#65377;通過電子郵件,采訪者可以聯系和采訪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可以隨時接受各地傳來的新聞#65377;
新華社記者熊蕾曾利用電子郵件采訪了美國#65380;加拿大#65380;澳大利亞#65380;英國#65380;日本和瑞士等國的十位科學家,所寫的報道后來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65377;用電子郵件有利于專家們更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新聞稿也會更有說服力#65377;
OICQ#65380;ICQ#65380;MSN等網上尋呼機#65377;ICQ(I Seek You)又稱網上尋呼機,除了即時信息的傳送之外,還提供了和E-mail類似的信息存儲功能#65377;目前,全球ICQ用戶達到1.75億,我國經常使用網上尋呼機(OICQ)的網民占90%#65377;使用網上尋呼機,不僅可以即時交談,而且還可以即時傳遞文件#65377;只要獲得被采訪者的網上尋呼機號碼,記者上網就可以隨時呼叫對方#65377;
OICQ等聊天軟件要求采訪者與被訪者同時在線,采訪者和受訪者能夠有即時的互動,這比E-mail有更強的互動性,但是仍然無法代替面對面的采訪,由于僅僅通過文字交流,無法觀察到對方的表情#65380;眼神#65380;身體姿態#65380;說話的語氣等#65377;雖然各個軟件都有內含的表情符號,人們也可以利用網上約定俗成的符號表示自己的心情,但是不能用眼睛親自驗證,容易引起信息的誤差#65377;
ICQ采訪的對象,可以是事先約好的,也可以是網上隨機尋找的#65377;通常隨機的采訪適用于一些網上調查#65377;1999年5月,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轟炸后,為了了解南聯盟民眾對此事的反應,《電腦報》三名記者利用ICQ采訪了被困在炮火中的一名南聯盟大學生#65377;他們在ICQ的搜索欄里輸入:國家—南斯拉夫#65380;年齡—18到22歲#65380;職業—學生,搜索到8名符合要求的在線學生,他們選擇了一個網名叫Goga的大學生,完成了他們的采訪#65377;點對面采訪方式——
聊天室#65377;聊天室并不是一種常規的采訪渠道,聊天室里嘉賓與網民的互動通常是一對多的形式,提問者是多數,回答者是少數#65377;提問者之間并沒有事先的協調,記者作為眾多網民中的一員,通過主動積極的參與,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65377;聊天室通常是采訪文體明星等公眾人物,而獲得的信息也只是一般性的,不適合做深度采訪,更不適合對學者#65380;專家的采訪#65377;
BBS和新聞組(Newsgroup)#65377;BBS就是電子公告板#65377;通過它可以交流信件#65380;傳輸文件#65380;交流信息#65380;查詢資料#65377;如果是大型多線的BBS站,采訪者可以約集被采訪對象一起上線,彼此通過線上會議討論問題#65377;
新聞組是獲取信息和幫助的一種很有效和快捷的手段#65377;它是個人向新聞服務器所投出郵件的集合,有點像日常生活中收發信件的郵局,是大量包含不同內容的郵件的集散地#65377;所不同的是,這些郵件按其主題和內容進行了分組#65377;采訪者可以有意地設置相關的論題,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65377;一個名叫Michael O.Reilly的記者曾經寫過一篇關于電腦光盤的商業性應用的文章,他在新聞組里貼了幾個問題,一小時以后答復便陸續返回,并且有人向他介紹更為理想的采訪對象#65377;
注釋:
①肯·梅茨勒(美).創造性的采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②戚鳴.實用新聞采訪[M].北京:新華出版社.
③李希光.網絡記者[M].中國三峽出版社,2000.
④柳澤華.網絡新聞的采訪特點[J].新聞與寫作,2002?穴6?雪.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