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點,作為一個農業大縣的鄢陵縣,廣播的聽眾大量在農村,對農節目是鄢陵縣廣播電臺的長壽節目和主要宣傳陣地。那么,對農廣播節目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如何更好地發揮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提高對農廣播節目的認識、轉變觀念
廣播作為上連黨中央下牽老百姓的主流媒體,在新的歷史時期,辦好對農節目,守住對農宣傳陣地是廣播人的重要職責。思想認識的高低決定成效的優劣。當前,農村社會處在一個轉型期,農民的生活水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改變,像主管農業的縣領導下鄉察看,農村工作會議、農業“四季歌”等“三農”新聞,實用功能不足,服務功能也不全,這種報道很難抓住農民的心,他們渴望的是看到身邊的事,聽到自己的聲音。因此,需要對廣播對農節目進行再思考、再認識。
第一,堅持以農為本,不斷強化服務意識。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對農節目如何深化服務,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穩定發展就成為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因此,對農節目要不斷強化服務意識。
首先要在思想觀念上體現服務。改變農民的舊有觀念是對農民最根本的服務,觀念一變天地寬,特別是市場經濟確立后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舊有的種植形式,經營理念、小農意識等亟須更新,讓農民朋友樹立市場經濟下開展農業生產的新觀念應該成為對農節目的著力點。
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上體現服務。農村穩定事關全局,新時期為了促進農村穩定、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農村稅費改革,土地產權變革,農民權益保障,糧食安全問題,農村基層政權穩定,勞動力結構及農村民主與法制建設等無不與三農問題息息相關。作為黨的媒體在對農節目中提供方針政策方面的服務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在傳播農業經濟信息和介紹現代化農業科技知識上體現服務。獲得農業經濟信息對廣大農民來說才能順利地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因此對農節目中把國內外農業經濟信息搜集整理及時發布,可以避免農民的盲目投入和產出,提高對市場的觀察和預測能力,引導和幫助農民依靠市場求生存、謀發展。
第二,鄢陵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花卉大縣,鄢陵縣人民廣播電臺針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就什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建設新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新”在何處,從哪些方面入手等諸多問題,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倡導農民種植花卉,建立信息庫給農民銷售花木提供一個信息平臺,使該縣花木種植面積達50萬畝,專業村發展到122個,品種已有2300多個,年創產值18億元以上。針對鄢陵縣農村勞動力富余,外出務工者多,鄢陵縣人民廣播電臺專門為外出務工者開辟了《致富信息》欄目,專門講解電氣焊、摩托車修理、服裝剪裁等知識,使外出務工者掌握一門技術,找到一個高收入的好工作,這個欄目的播出,受到了廣大人民的熱烈好評。許多聽眾都來信來電詢問,因此,在節目中把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服務,向農民朋友傳播先進的科技知識作為對農節目的主要任務之一。
二、辦好對農節目的優化途徑
辦好對農節目既是媒體的職責,也是時代的呼喚,農民的需求,我們應該以符合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他們渴望幸福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切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實情為方向,在四個方面不斷優化對農節目。
從農民的角度出發,用通俗的語言講述農民自己的故事。
以農民自己為主角,用農民的話,寫農民自己的生活,對農節目才能變得生動、鮮活,廣播相對于報紙等平面媒體,最大的優勢之一就在于可以讓當事人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自己的經歷,既生動又容易引起聽眾共鳴。
宣傳內容要貼近農民,摸清農民的喜好,使對農廣播節目真正能做到既好聽,又實用。鄢陵縣人民廣播電臺組織記者進村入戶了解農民真實而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后,采制播出了《農技服務隊到咱村》,針對棉花病蟲害、雞病、豬病等問題請農技專家現場給聽眾予以解答,《啥時能買到真肥真藥》報道了農民買到假化肥的困惑,并教給農民辨別真假化肥農藥的方法。《葡萄園里指迷津》報道了葡萄爛果問題。
解疑釋惑為農民科學種田當好參謀。現在的農民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農民,現在的許多農民見多識廣,迫切需要了解與農業相關的一些產業信息和動態,因此,我們根據農時變化,農業病蟲害病情預報等情況,超前行動,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等服務。“三夏"大忙時節,欄目組邀請縣氣象局負責人就“三夏”期間的天氣情況,農藝師就“小麥種子如何貯藏”等問題實行公開解答。
切忌片面性和“口號化"。新聞媒體先行一步是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重大主題報道的必然要求,但應避免新聞宣傳的片面性,要及時全面地介紹新農村建設重要的概念和目標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是21世紀的農村,實現現代化的農村,既包括發展農村生產力,又包括調整完善農村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包括全面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是黨在農村工作的總體布局。而不是一些人認為的新農村就是蓋多少所新房子,修多少條道路這樣簡單,要建設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的新家園;要加強農民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使之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移風易俗、倡導科學文明、法治新風。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勞民傷財、弄虛作假、搞政績工程等不良現象,鄢陵人民廣播電臺進行了揭露和抨擊,在對千篇一律、千樹一面的政治運動進行糾正的同時,及時宣傳正確的方法和措施。
總之,廣播對農節目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盡可能從農民的角度出發,為農民著想,服務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鼓勵和引導農民廣泛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之中,這樣才能貼近農民,使廣大農民樂意聽、喜歡聽,這樣廣播對農節目才能在新農村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作者單位:鄢陵縣人民廣播電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