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海女人讓《相伴到黎明》的萬峰怒不可遏。這個女人的問題是這樣的:“我的老公是知青子女,我們結婚也好幾年了,在上海這么多年,他還不能說一口標準的上海話,這讓我非常苦惱。平時他還特別喜歡說‘洋涇浜’上海話,我不讓他說他還非要說。我認為說不好一口標準的上海話,會影響他的仕途。萬老師,你說怎么辦?”
說不好上海話,會影響他的仕途?真是聞所未聞的笑話。眾所周知,如今上海Office里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外資單位的話最多加一門英語,沒有一個老板會因為你的上海話說得不標準而對你另眼相看。
看來,這個所謂的上海女人是在做一個自以為是的判斷。她所說的“準上海話”背后是有潛臺詞的:不會說標準上海話的人會被人認為不是正宗的上海人,而不是正宗上海人的話他就應該是外地人或鄉下人,而外地人或鄉下人在上海是要受到歧視的,受到歧視的話那他的仕途就會受影響的。按照這個女人的邏輯,在北京不會說一口標準的京片子,在廣州不會說鳥語,在重慶不懂雄起是什么意思的話,在這些地方打拼的所謂的外地人,他們的命運都是岌岌可危的。
上海是一個國際大都市,集中了那么多世界各地的人才,如果都按照這個女人的邏輯,那么這些人都是“勿來三”(不行)的,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永遠也說不了一口標準的上海話。
據資料記載,古上海人說的話源于一種接近于現代侗臺語的古越族語,而我們現在所稱的上海方言,是上海本地人改用漢語后,與原來的語言互相融匯后形成的。語言是不斷發展的,上海話也不例外,隨著時間的變遷,有很多老的詞匯消失了,許多新的語言元素又加了進來,可以這樣說,目前上海的年輕一代人說的上海話很多都是洋涇浜。如果你仔細聽的話,就會發現這一代人說的上海話和他們的前輩說的上海話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在海納百川的上海,誰敢說他的上海話是最標準的呢?
上海話標不標準和語言表達清不清楚是兩碼事,如果你的洋涇浜上海話能讓別人順利聽懂你的意思,那么這種不標準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個上海女人是虛榮心在做怪。她一相情愿地認為,她的上海話應該是標準的,而一個不太會說上海話的老公會不會惹來周遭親戚朋友的另眼相看,會不會讓她丟面子。在這個上海女人意識中,上海話可能是全世界最美的語言,在別人眼中保持一個“純種”上海人的印象對她來說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在越來越多的上海人以開放和友好的心態對待外來者時,這個骨子里排外的女人卻在嚴格要求她的老公一起維系她作為一個“純種”上海人的所謂尊嚴。
她的謬論在那天晚上的節目里引起了公憤,如果我是萬峰,我的態度肯定會比老萬更加嚴厲,雖然我是“純種”上海人。按照萬峰的講法,你自己應該好好考慮考慮了,該分手就分手吧。如果不想分手,你就繼續忍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