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話“作揖”
采訪/胡凌虹
吳禮權(復旦大學教授,博導)
現在比較常見的抱拳作揖,出現于清朝年間,是古代傳統作揖的一種簡化。作揖在老一輩人中還有,南方人比較少,我去北京,一些老年人還是會給我作揖的。作揖是一種很好的問候方式,我很贊成。人多了握手來不及,也不方便,一個人對著很多人,一個人對著另一個人遠遠作揖,很簡便,不像鞠躬,比較復雜,也太累。相互之間問候,有的時候還要說話,說的到底得體不得體是一個問題,作個揖,不說話,意思到了就行。中華民族作為禮儀之邦,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但是現在卻沒有自己傳統的禮儀了。能不能恢復作揖不一定,但作揖作為表現一個民族禮儀之邦的文明標志,一個抓手,提倡肯定是值得的。作為一個國家、民族,應該有自己的禮儀,展現一種適合自己民族的東西。握手禮中西方人都用,怎么區別不同國籍呢?一般是從膚色上看。我們一見鞠躬就知道是日本人或韓國人,那么能不能一看到作揖就知道是中國人呢。作揖比握手還要簡單、方便,推廣的可行性還是蠻大的。人們會教寵物作揖,那么人與人之間為什么不去學呢?至于采取怎樣的方式,在男子之間、女子之間,男子和女子之間該怎么作揖,都是可以討論的。當然人們已經習慣于西方的握手方式,普及作揖還是需要一個習慣的過程。

伊甸(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其實過去在老百姓之間作揖也不太多,需要到一定層次,比如知識分子,或者官員之間。如果付諸實踐,我們國人都像過去一樣作揖的話,我的感覺是比較怪,因為作揖不是單獨的禮節、問候方式,它還包含著文化層面的問題以及歷史的積淀,它是跟很多封建的文化,那種說不清楚的感覺混雜在一起的。劉半農先生提出了“作揖主義”,作揖的意思已經擴大化,不僅僅是問候,還是一種調和,和解,帶有一種過去舊時代文化的痕跡,所以不宜普遍推行。我覺得像我們這樣的國家,需要的并不是去恢復古老的東西,恰恰相反是去創造一些新的東西。如果在創造不出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學習西方的最文明合理的禮節。我是比較贊成西方的一些禮節,如握手,擁抱。盡管擁抱這個禮節我們還在使用,但是使用頻率不及西方,在特殊的場合,表達特殊的情感,握手還是輕了點,可以選擇擁抱。禮節是慢慢形成的,很難倡導出一種新的東西來。如果是刻意恢復作揖,也會有一種不自然的怪怪的感覺。如果現代人喜歡,把作揖作為一種禮節的方式來存在,也是可以的。在面向公眾,沒法體現握手問候的時候,作揖、鞠躬這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我平時很少作揖,不過一二十個人來告別,來不及一一握手,就作個揖代表告辭。作揖畢竟是國人比較熟悉的東西,在一定場合,用用也可以,大家都知道其表示的內涵及適用的地方。
姚淵(漢文化推廣者,漢未央網站站長)

作揖跟我們漢服的推廣在運行上有著相似性,日常生活中推廣比較困難。漢服是在特定的禮儀場合中穿的,在穿著漢服的時候,應該有同漢服相適應的揖禮。所以我們復興漢服,緊接著就是要復興揖禮。揖禮不是非要依附在服裝上,凡是你覺得有必要通過民族的方式來表達情感的時候,都可以作揖。只要你有心,哪怕行一個幅度比較小的揖禮都是可以的。所以作揖比推廣漢服的門檻還要低。當別人知道我是做漢文化的,他們會很有意識地跟我作揖,但一般作的可能就是江湖俠客般的抱手禮、拱手禮。正規揖禮手是直的,用在莊重的場合。明清以后漢朝的禮儀不斷衰弱,嚴肅的揖禮也不斷衰落下去,在市民文化興起之后,人們對作揖進行改造,形成了非常普遍的抱手禮、拱手禮。后來西方人看見的就是這種揖禮,所以他們認為穿著唐裝馬褂,行抱手禮的就是很中國的方式,其實很不得中國人的精髓。他們自然而然地認為揖禮就是最靠近現代的傳統,卻不知道實際上還有一種遠離現代文化的傳統,正規揖禮。它同中國的自信心,漢朝的黃金時代聯系在一起,這也是我們為什么提倡正規作揖的原因,有一種情感因素在里面。回到提倡推廣作揖,我覺得有必要,因為如果你努力去登天,就可能登上一座山,如果你只想登上一座山,你登上的可能就是一座小丘陵。我們可以把作揖的目標放在日常生活中,在一般場合,隨意一些,要求不用太高。但如果在穿著漢服的正規禮儀場合,我們還是提倡作正規的揖禮。此外,古代禮儀活動通常是男性之間,通常所說的作揖都建立在男性的基礎之上,在現代,女子行怎樣的禮儀,我覺得還需要規范和梳理。
同題問答
1、你知道“作揖”嗎?具體怎么做,清楚嗎?
Kent(加拿大籍華人):大概知道一點。
可人(編輯):不太清楚。
王強(公務員):作揖是中國文化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具體形式不清楚。
謝國劍(研究生):知道一點點,具體怎么做不清楚。
清水掛面(研究生):知道。可能清楚。
小鵬(外企職員):不清楚。
大樹(自由設計師):知道,雙手互握在前,彎腰60—90度。
Jane(經理助理):知道。
Amanda(澳大利亞人):知道,就是一只手抱另一只手,表示“你好”的意思。
2、你在什么場合,看見過哪些人作揖?
Kent:長輩們過年或看到尊敬的人。
可人:以前很老的電影里容易看到作揖。現在很少有人作揖了,年輕人不會,年紀大一點的人之間也不太會作揖。大概祖父輩才會有點關于“作揖”的記憶。
王強:年紀大的人,過年時,拜菩薩的時候。
謝國劍:電影、宣傳廣告片里,教科書上。
清水掛面:在電視里,當某人見到景仰的長輩時會作揖。
小鵬:婚禮上,拜年的時候。
大樹:相聲演員,古代影視劇里。
Jane:過年的時候。
Amanda:大部分在香港片,中文片里。我爺爺奶奶是中國人,移民到馬來西亞,我記得小的時候,過年時,父母親戚會相互作揖。
3、你平時作揖嗎?在什么場合下,你可能會作揖?
Kent:一般沒有。
可人:很少作揖。
王強:不太作揖。
謝國劍:很少作揖。
清水掛面:會。在尊敬的老者面前,或者與關系親近的好朋友開個玩笑。
小鵬:給長輩拜年的時候。
大樹:不作揖。
Jane:拜年的時候。
Amanda:平時不作。
4、看到一些學者、明星對大眾作揖,你有怎樣的感覺?
Kent:沒有什么特別感覺,就好像看到握手。
可人:沒有感覺,很正常。
王強:感覺不錯,蠻有民族特色的,有風度。
謝國劍:覺得可以,適用于人比較多的地方。
清水掛面:沒什么感覺。
小鵬:挺好的,中式的傳統禮儀嘛。
大樹:表示謙卑或尊重;還有熟悉人之間表示親熱,感覺比較搞笑。
Jane:沒什么感覺,很中國化。
Amanda:感覺就是中國傳統的東西,比較有禮貌。

5、你覺得“作揖”有什么優點和缺點?
Kent:比握手古典,如果場合不對的話有點奇怪。
可人:一人對十人、百人的時候,作揖比較方便,此外,流行病盛行的時候作揖會有好處。但是人們已經習慣于握手,別人伸出手跟你握,你作個揖,人家會感到很別扭。一般來說,人與人接觸的面積越大,關系就感覺越好,作揖讓人感覺很客套。
王強:相比較握手,它有多個優點,(1)作揖比較衛生,降低傳染皮膚病的可能性。例如在非典時期,很多人不愿意身體接觸,握手改為作揖;(2)可以避免自討沒趣,握手是雙向的,對方必須有所響應,若一方沒有反應,另一方會比較尷尬,作揖不需要顯示太多的協作性;(3)握手禮,有一定的規矩,需要上級、長輩、女士先伸出手,萬一握手方式不正確,會給另一方產生不舒服的感覺。但作揖不同,可以不必分上下級;(4)人容易出手汗,握手不是很舒服。作揖可以在對方不愿意握手的情況下,表達出自己的好感。作揖的缺點是不如握手關系親近,因為肢體交流感覺更親密。
謝國劍:相對而言,作揖在傳統上有一段時間是被魯迅等人批判的,帶有封建文化的色彩。但若穿著唐裝作揖,感覺就比較好。或者在隆重的場合,比較傳統的氛圍里,作揖會更加讓人有認同感。
清水掛面:顯示出個人謙虛和對對方的尊敬,缺點就是有些做作。
小鵬:我覺得優點是有中國特色,弘揚民族傳統;缺點是沒有肢體接觸,略顯疏遠。
大樹:好處和缺點不明,需要場合與心境。
Jane:中國的一個禮儀,使人感覺很謙虛。
Amanda:沒有多大感覺,就是一種禮貌,延續了中國的傳統。
6、日本人、韓國人見面會鞠躬,西方人見面通常會擁抱,你覺得有必要在現代提倡“作揖”這種中國的傳統問候方式嗎?
Kent:無所謂,可能有人覺得比握手衛生,不過我不覺得,握手有體溫的傳遞,更能使雙方貼近,作揖有點隔膜,或者一點點虛偽。還是要看場合。
可人:我覺得沒什么必要,因為我們中華民族發展到現在,作揖已經斷掉幾十年,硬生生地恢復還需要一代人的認可。這不同于日本、韓國,人家鞠躬的傳統已經延續至今,整個社會都完全認可。
王強:有必要,中國有這種古老的傳統文化,而且作揖從實際看也有諸多優于其他問候方式的地方。
謝國劍:這個僅僅是一種符號,現代提倡沒有多大意義。只要從精神層面上領會就行。在平時的禮儀中推廣作揖有這個可能,提倡作揖并不讓人奇怪,但若是說到恢復、回歸或者變為一種潮流,我預測不太可能。
清水掛面:沒有必要,個人喜好問題。
小鵬:有必要,就像推崇唐裝、漢服一樣嘛,“作揖”有中國特色啊。
大樹:不需要。有點老八股感覺。
Jane:提倡,有傳統底蘊。
Amanda:有一點奇怪,因為這樣的動作都是需要自然的嘛。如果人們越來越接受西方人的習慣,比如喜歡抱抱別人,也沒問題,因為這樣人感覺比較舒服。

7、你怎么看待人們喜歡教小狗或猴子等動物作揖?
Kent:作為玩耍沒什么關系,好玩就好,沒人在乎。
可人:我對作揖并不排斥,任何場合有人或者動物作揖都很正常。教動物作揖,應該來說是人想通過動物來表達一種心情,出于一種禮貌的方式。
王強:滿有意思的。
謝國劍:滿好看的,這可能與動物的特征有關系,作揖相比握手等其他動作更加容易些。
清水掛面:覺得挺好玩。
小鵬:無所謂。
大樹:純屬是為了博得大家一笑,另不想討論動物權利,已經被養著了還能說什么?
Jane:很好玩,他們很聰明。
Amanda:真的嗎?沒有見到過。
8、握手、擁抱、接吻、作揖、鞠躬這幾種問候方式中,請按你的認可度給他們排個序。
Kent:我覺得要分場合和民族特點。作為和我同樣種族的人,在普通見面的場合,我會這樣排列:握手、作揖、擁抱、鞠躬、接吻。
可人:這個要根據不同的場合,對象。大家不太認識的,握個手。關系非常好的朋友或親人之間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了,除了握手還會擁抱。在長輩面前,或者崇拜的人面前,一般用鞠躬,表示尊敬。作揖排在比較后面。對于接吻,中國人不太習慣,人們還沒開放到這個地步。
王強:握手、作揖,擁抱,鞠躬,接吻。
謝國劍:要分場合吧,在普通的生活中,握手肯定是最常用的。辭舊迎新,穿著唐裝的時候,在比較隆重的場合,表示尊敬的場合,可能會作揖。擁抱是比較熟的人之間。鞠躬,一般演講后可以鞠個躬。接吻這種問候方式在中國是極少見的,中國人難以接受。
清水掛面:握手、作揖、鞠躬、擁抱、接吻。
小鵬:握手、作揖、鞠躬、擁抱、接吻。
大樹:握手、擁抱、鞠躬、作揖、接吻。
Jane:握手、擁抱、鞠躬、作揖、接吻,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式,一般不熟悉的都握手。
Amanda:擁抱、接吻、握手、作揖、鞠躬。不認識的人握手最經常了,擁抱是用在比較好的朋友之間,西方人喜歡抱抱別人。在澳大利亞第一次見面就是握手,見了幾次面有點熟了的話,可以接吻,最后比較熟了,就會擁抱。
70后、80后時尚青年看作揖
今天,你作揖了沒有?
沙然
小時候讀《水滸》《西游》,熟人碰面,或者生人見禮,常常有這么一句話:唱個肥喏。
后來讀《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才徹底弄清楚這個元明時期最通行的禮數是怎么回事了。所謂“唱個大喏”就是一面拱揖,一面口中稱“喏”--至于為何說“喏”,大約與我們今天說“HI”差不多。總之這種敬禮方式叫做唱喏。喏聲很大,腰彎得很低,叫做唱個大喏或唱個肥喏。肥者,飽滿、火候到了的意思。
說到底,肥喏無非就是作揖,比作揖動靜大點而已。
自從有清以后,滿族的風俗規矩一統天下,男人見禮改成打千兒,女人照面須道萬福。此后“肥喏”似乎就被徹底拋棄了。你看老舍筆下,落魄江湖的松二爺,八旗貴族的遺風猶在,提著鳥籠上茶館,碰見常四爺,上前見禮,垂袖弓身,進一步退兩步。忽又想起剛進門見王老板時忘了請安,馬上轉身補禮:“王掌柜,您好哇!”退二進一,王掌柜萬沒料到,趕緊還禮,也來了個退二進一,終歸是晚了一拍。松二爺又連續來了三個退二進一,王掌柜還禮卻是一步沒趕上,步步趕不上,所有禮都晚了一拍。--據說這串臺步,是老舍親自教的。在歐洲巡回演出時,英國人高興得直吹口哨:“Great marvelous as beautiful as dance!”(太棒了!妙不可言!像舞蹈一樣優美!)
當滿清的歷史被雨打風吹去之后,民國又開始盛行“拱手作揖”這種禮節。相比打千的舞蹈性與雕塑感,作揖就未免單調了些。自解放后改為握手后,終于失傳。
但海外華人依然固守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作揖,仍被世界公認為中華禮儀的典范。老外初到中國,若他聰明地學到了一個抱拳的動作,將會帶給我們多少驚喜,拉近多少彼此的距離。
但問題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E時代,我們連電子郵件都懶得發,改為短信或者視頻通話,我們還會作揖么?

好吧,讓我們做一個假設,不作揖還能做什么呢?
握手?這是西方最普遍的禮節,那不涼不熱的溫度,不明不昧的笑容,不冷不淡的姿態,不大不小的力量。讓你覺得,對面的這個人,是一架機器。況且,世界衛生組織早就告戒我們,80%的病菌來自于手部接觸。你還敢去握么?那被無數細菌視作溫床的手?
擁抱?當心那些別有用心的“抱抱團”,在你身上揩油。吃你豆腐不說,還會順帶掏走你的錢包。即使這樣的遭遇微乎其微,也要小心了,誰敢保證他不會趁機把剛吃過早點的滿手豬油使勁往你身上蹭?
鞠躬?拜托!腰彎多少度才算真誠呢?彎多了是卑躬屈膝,彎少了是心無誠意。總之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那怎么辦,總不能像美國人那樣一見面就互相啃吧。
所以,思來想去,只剩下作揖了。它比鞠躬多一個拜會的動作,因此也多了一份真誠。它比握手少了身體的接觸,因此也少了一份危險。它不像擁抱那么故作親熱,卻顯得一團和氣,它不如貼面那樣刻露直白,更顯得溫文爾雅。作揖使得雙方既各自獨立又彼此關聯,因為受禮者必須還禮。作揖使人與人之間多了眼神的交流,心靈的碰撞,而又保持著受之父母的高貴的身體與尊嚴,不被碰觸。作揖使得所有華夏兒女輕易就能認祖歸宗——它是如此具有符號感的動作。
總之,作揖在當下,真是最好的禮儀方式了。敢問一句,今天,你作揖了沒有?
作揖在當下的可行性
杜瓦
作揖,中國人傳統的交往禮節之一。在商業味越來越濃、人情味越來越淡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再親身實踐。印象里,最近見到作揖,只有兩次:一次是見于鄰家一小犬賣弄新學來的本事,頻頻給我們這些圍觀者作揖;還有一次,應該是在“非典”流行的那個時期,握手、貼面的都免了,抱拳作揖,大家都安全。
具有3000年以上歷史的“揖禮”是否該就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眼見著肯德基、批薩、UPS快遞等等洋玩意充斥眼球,將我們的國產品牌推入冷宮,心中不免長吁短嘆:難道連祖宗的禮節也要讓位于他人?
就拿見面禮節而言,從任何角度而言,作揖也不輸于握手禮、接吻禮。據傳,起源于西方的握手禮,當年始現于武士決斗之場合,為了表明身上沒有藏著暗器,故而握手。開句玩笑說,當年的握手之后,很可能就是一場廝殺,毫無文明優雅可言。別人決斗前的禮儀,作為了我們表達親切之意的禮儀,何苦來哉,我們又不是缺乏自己的禮節?
尤其在當下,在花樣百出的“抱抱團”逐漸演變為“1元錢抱一次美女”的鬧劇時,我們的有識之士是否應該站起來呼吁揖禮的回歸和提倡,這才是中國人自己的禮節。若問作揖在當下的可行性,隨手便可舉出幾條,以應證其可行和優勢。
1、古時的揖禮相對繁復,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當下,去繁留簡,只需抱拳拱手上舉就行。從簡而行,并非三叩九拜,從動作的難度系數上來講幾乎為零,人人得以效仿。
2、央視的《百家講壇》如今紅透半邊天。易中天火了、于丹火了,紀連海等等人都火了,他們宣講的是什么?說到底,不就是古人的一些東西嗎?不就是老百姓都知道但都說不太清楚的一些史實常識嗎?因此,在這文化哺乳過程中,易中天、于丹等人被扣上“文化奶爸、奶媽”的帽子也不見怪。從《百家講壇》聲名日隆中更可窺見的應是什么?恕我大膽妄言,一是國人普遍的文史知識的匱乏;二又恰恰是如今的國人對老祖宗的歷史如饑似渴的了解愿望。那么,從心理而言,揖禮的回歸也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
試想,如有一日,《百家講壇》上出現“中國的禮儀”之類的演說,定當喚醒國人的認知,揖禮等完全可以被現代人接納采用的,傳統禮儀重新被推崇、流行,并非不可能的任務。就看《百家講壇》的編導何時采納了!

3、孔子之道,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若干年前,如果重提孔孟之道,提倡推行古法禮儀,定被扣上種種大帽子。而如今,國人的思想越來越解放(當然還不是完全開放),既然連師洋之流也可以我行我秀,我們重提老祖宗的文明禮儀更不會被看得像洪水猛獸一般。從人們的思想解放度而言,作揖在當下,很可能被看作一種時尚的傳承,而非“老八股”。
4、就個人衛生方面而言,作揖更有著其它禮儀方式不可替代的優越性。握手其實最不衛生,看不見的病菌隨手傳播,女孩子有時候被人家硬握著不放,更是有苦說不出;貼面接吻最不自由,別人左臉湊過來了,再不愿意,也得以臉還臉,有時還得主動還以右臉。拱手作揖,不僅能避免雙方皮膚直接接觸,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菌傳染,也可使雙方心里都比較踏實。極度重視個人健康的現代人,干嘛不去推行揖禮呢?
5、韓少功先生曾經如此贊譽揖禮的優美-“人在握手時含胸曲背,低頭引頸,姿態實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際雙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見窘態。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懸吊之險,難免把某種莊重的外交或某種歡樂的重聚,搞得有點滑稽。作揖則無須有這種擔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高出手高懸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體形和美的氣度,讓周圍的人眼睛一亮——壯士也。”要想當壯士,不一定轟轟烈烈,昂首挺胸作個揖就行。大家平起平坐,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由上可見,見面作揖,不僅是一種文雅而得體的禮節,更可以稱作是一種科學而衛生的禮節,難怪《新聞周刊》曾經如此定義:“中國人的‘作揖’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禮節”。那么,你有什么理由阻止它重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來呢?
80后,敬意之禮成了原創的舞臺
李志春
80后的時尚青年隨意而奔放,敬意之禮這種中規中矩的禮節不是萬分重要時刻決不輕易示人,他們在“自然狀態”下,敬意之禮成了原創的舞臺。
中國自古見面便有作揖之禮以表敬意。所謂作揖,既手到、口到、耳到,三位一體以向對方示敬。而如今這種三位一體被解構分離,手歸手,說歸說。路上兩人見面,少有敬稱,取而代之的是眼睛“噌”一亮,隨即發出“章魚!”“偉哥!”這種宏亮而又缺乏內容的聲音。隨著招呼完后,兩人相背而去,誰都忘記了剛才的事情。
誠然,直呼昵稱多少有些隨便,但似乎卻是他們的禮,是打消兩人路過不語而尷尬的一種方式,見面一聲“HI!”,既顯出時代氣息,又算是共識的禮術。將繁化簡,將簡化“懶”。與親朋道別,一句“大家再會”取代傳統的一一告別,這就是速度加效率。將簡化“懶”是本事,將“懶”化無,那是境界。
見面打招呼多麻煩,先要掙扎著從不愿意開口到開口,隨后要“使勁”震動聲帶,好不容易在傷了數以千計的腦細胞后才憋出幾個字。點頭多簡便。脖子支了一天也累了,間歇性下垂,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快而猛的點下頭,既“鄭重”(對方來看點頭用力唄!),又讓脖子玩了下“過山車”,一個看看舒服,一個點著也自在。
當口到、手到、耳到被解構開了,當敬與禮被割裂開了,我們要追問:80后的時尚青年,用什么禮儀來表達我們的敬意呢?我們還剩下什么能在這個時代示出我們的敬意呢?
專家評作揖
作揖,從天人合一談起
采訪對象:翁敏華
記錄:李志春
編輯整理:何菲
翁敏華,作家,民俗學家,上海師范大學女子文化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戲劇與民俗》、《中日韓戲劇文化因緣研究》等九部學術著作及散文集《討好歲月》。
作揖,從自然崇拜而來
“五四”以后,中國文化打破了很多束縛,有很多壞的東西被革除了。革除的時候是必須要心狠手辣下刀子的,就像對癌癥動手術一樣。動完手術以后呢,應該是要調養的。不是說中國文化得了癌癥后就一無是處了,得過癌癥的人還是可以康復的,康復了以后還是有很多健康的東西能夠發揮它的作用。
比如說我最欣賞的中國文化就是“天人合一”。這個世界觀不光是我們國人要重新解讀,而且這對于全世界都是一筆財富。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接受的教育就是人定勝天,都是要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就是不斷的斗斗斗。結果受了多大的損害,我們心里很清楚。所以我們現在真的是到了要重解“天人合一”、創建一個和諧世界觀的時候了。

“天人合一”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和諧。現代人向大自然無窮盡地索取,是現代社會的一大弊病。包裝過剩,物質過剩,對人類來說并非福音,因為你的享用已經超出你的需要了。
實際上很多中華文化包括那些儀式都和“天人合一”有關系。
比如說作揖這么一個小小的禮儀,其實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它分三類。
一類叫天揖。它是對天表示一種敬重,是一種敬畏之心。“無法無天”當中就有個“天”字。天揖首先是敬天的用處,然后是對天子,對所有敬重的人,比如對老師。天揖的手勢是:稍稍地往上舉,叫推手小舉。(示范動作)
一類叫土揖,是從大地崇拜而來的,叫推手小下也。它是從大自然崇拜過渡到對人的敬意,比如老師對學生稍稍的來一下。你看這種名稱,天揖,土揖,都是從自然崇拜而來的。
還有一個平輩人之間的,叫時揖。天揖和土揖實際上是空間之揖,而時揖是時間之揖。用了個“時”,那就是平推,叫平推手也。
作揖,用手,用口,用耳
中國文化和中國字是很有關系的,中國字實際上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一個密碼。
比如“揖”,它就是用手,用口,用耳,這三項都要有。
提手旁,一個口,一個耳,不光是抱疊雙手作一個揖,還要加上謙恭的用語,所以要用口,而且要能夠傾聽,不能漫不經心的。人家在說謙恭的話“請多多關照”“請多多指教”,你不能不帶耳朵。這三點達到了,這個禮節才到位,這才是“揖”。
所以我們中國很多文字很有趣。比如說“昂”,“昂”就是太陽神崇拜啊。上面一個“日”,下面兩個手這么攤著(示范動作),這實際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個符號。我教的一個美國女領事,她問我“群情激昂”什么意思。“群情”她知道,那么什么叫“激昂”她不明白。我說“激”就是風吹過水面,所以是三點水。風吹過水面是個什么樣子呢?你想想。“昂”是什么,就是人攤著兩只手看太陽,我演示給她看,說“你看像不像”。她說,哎喲,我懂了!
這比什么注釋都要好,也是漢字的好處。
作揖與服飾有關
我今天穿了件中式衣服作揖,是因為我覺得作揖跟服飾,和場合都有關系。穿牛仔褲作個揖就不太像。西裝革履的作揖也不像,必須是像我現在這樣的大袖子的,寬松的,中國式的,而且即使是旗袍也不合適作揖。
作揖時最好有翻袖的動作,(動作演示)沒有當然也無所謂,但是作揖的感覺必須是和中式衣服一脈相承的。
我也問了許多人,同輩的,學生的,老師的,他們也各有各的說法,有的認為,男女平等,男的可以作揖,女的也可以作揖,女的作揖也可以很豪爽,也很拿派(北方人說法)。但是也有人說作揖也太江湖氣了吧。我說這個江湖氣沒有關系。江湖這個詞多好啊,我們把它想像壞了,過去還有江湖學派,江湖詩派,學術也有江湖。江湖氣和流氓氣不是一回事情,江湖氣是要一點的,豪邁得很。

有的老師認為女的還是應該幅度小些,我想想那變成“萬福”了。“萬福”好像不太行。穿旗袍作“萬福”還行,旗袍本來就是顯腰的,“萬福”是在腰上的禮儀,感覺比較合適。
該行何種禮儀視場合而定
現在的中國人的生活節奏太快,尤其上海人。
不像過去,過去中國人的禮節是問:你吃飯了么?這個問號是期待別人的回答,一表明了中國人吃飯的不容易,二是從表情上也顯示出他要你回答。那么就站下來開始聊天。今天做什么啦?買什么菜啊,什么菜和什么菜放一起炒,哎喲,就可以講上半天。這是真正的問候,是要“問”的,然后“候”在那里,等你回答。
現在哪里有這樣的閑功夫啊!過去常說的“你上哪去啊”,可這關你什么事啊,我上哪去還要向你匯報啊……我們過去的禮節好像有點打聽的味道呢,后來就變成“你好”,現在越來越簡化。所以可以提倡比如作揖禮儀、微笑禮儀、注目禮儀、招手禮儀、揚手禮儀等等。
禮儀視場合而定。有時候騎車你不能作揖,但是你已經看見別人,別人也向你微笑了,你可以揚一下手。過去我們不是擦肩而過,要對面站定說一回話,后來變成擦肩而過說聲“你好”,現在變成擦輪而過不是擦肩了,不是自行車就是汽車了。那么擦輪而過時采用的禮儀就只能簡化為揚一下手、微笑一下。
滋養現代人心靈的傳統禮儀
中國人比較含蓄,東方人都這樣,所以作揖等手禮比擁抱合適。擁抱有時會嚇人一跳,感情沒有到那么濃的時候干嘛要擁抱。東方人藝術上的美感靈感,大量的來自于自然。山水對東方藝術家的吸引超過人體。只要看看我們的唐詩宋詞就知道了。當然后來也有些艷詩是描寫一點人的身體,但主流的還是山水美,也體現了我們崇尚的“天人合一”。而西方藝術家的美感靈感大量的來自于人體美,特別是女人的線條美。現在大家對《滿城盡帶黃金甲》有反感,這和我們的傳統有關系。我們強調的是含蓄美,是穿衣服后顯得美,而不是不穿衣服的美。
不穿衣服的美在我們中國沒有傳統,所以體現在禮儀上,我們對擁抱貼面等身體禮儀的感興趣程度和西方人是不一樣的。
日本人的鞠躬給人的感覺也很好,但是又有點距離。特別是第一次見面,你是什么人也不知道,感情沒有到很濃的地步,行此大禮感覺怪怪的。日本的這個禮儀和他們的和服、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一定關系。因為日本是個跪坐的民族,保留了中國唐以前的生活方式,韓國也是這樣,所以他們到現在最大的禮儀還是五體投地。這是真正的行大禮,趴在塌塌米上面,兩手攤著,真是身體的五個體(四肢加上軀體)全部趴在地上行大禮。他們的鞠躬,是跪拜禮的一種簡化形式。
握手禮儀相對中國人來說還是比較近了,也比較普及。作揖禮儀,握手禮儀,揚手禮儀,招手禮儀都是手禮儀。今天所說的作揖是這個體系中的一項,多元里的一元,可以提倡,而且衛生。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寶庫里,有些資源還可以為我們現代人所用,可以滋養我們現代人的心靈,可以參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元,更加合情合理,比如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