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關聯性 文本解讀 文學欣賞
摘 要:本文討論了認知語用學理論中關聯理論所提出的語言關聯性、最佳關聯和最大關聯,通過語言的關聯原則探討文學文本的解讀與欣賞,從關聯性、語境、最佳關聯三個角度指出文學文本的解讀具有相對的忠實性,從關聯的視角明確文學欣賞的實質就是讀者對文學文本進行闡釋的明示—推理過程,旨在尋求與作者意圖的最佳關聯。
關聯理論是西方近年來影響巨大的認知語用學理論,是法國的丹·斯珀泊(Dan Sperber)和英國的迪爾德麗·威爾遜(Deirdre Wilson 1986)合作出版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所提出的有關話語認知和話語理解的一種理論,其宗旨是回答有關人類交際本質的哲學問題。關聯理論所提出的語言關聯性、交際的關聯原則,特別是最大關聯和最佳關聯原則等理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語用學領域。
文學交流屬于特殊的人際交流形式,關聯理論對文學,特別是對于文學討論中讀者對文學文本的解讀方式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看,文學欣賞的實質就是讀者對文學文本進行闡釋的明示——推理過程,旨在尋求與作者意圖的最佳關聯。該過程涉及到雙重推理,包括識別與推理,其間變量的作用至關重要。變量包括字面層次的詞匯、語音、語義;非字面層次包括作者和讀者兩方面,作者的時代背景、生平經歷、社會文化因素,以及讀者的詞匯、邏輯和百科知識結構等都可以對理解欣賞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讀者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雙重推理和變量的調變,尋找到文本交際的最佳關聯,與作者達成共鳴。
一、關聯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
關聯理論認為,交際能否順利進行,主要看聽話人能否利用正確的語境,即講話人意欲表達的語境來理解話語,達到交際的目的。語境就是理解某個話語所使用的各個前提的集合,語境是一種心理構成,更強調交際雙方對于世界或認知環境的預測假設(Sperber Wilson, 1986a:15)。關聯理論認為,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的認知環境呈不對稱性,其間存在著差異,因此交際者說出話語的行為并不能保證其交際意圖的準確傳達,也不能保證聽話人對交際者的交際意圖的準確理解。對最佳關聯的搜尋不僅能引導聽話人找到交際者所意圖的語境,而且還幫助聽話人推理出交際者意圖的解釋和語境效果(即交際者意圖傳達的真正含義),以便能夠對聽話人的認知環境有所改變,給聽話人的認知環境增添了新的知識,加強或修正其認知環境中已有的知識。關聯理論提出了兩條關聯原則。關聯的第一原則或認知原則為:人類認知傾向于有機構成以達到最大關聯。關聯的第二原則或交際原則為: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Sperber Wilson 1995:262-270)。其中,前者與認知有關,后者與交際有關。第二原則以第一原則為基礎,而第一原則卻可預測人們的認知行為,足以對交際產生導向作用。那么,“最大關聯性”(most rele-vance)與“最佳關聯性”(optimal relevance)之間有何區別呢?最大關聯就是話語理解時付出盡可能小的努力而獲得的最大語境效果;而最佳關聯就是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獲得的足夠的語境效果。人類認知往往與最大關聯相吻合,因而,交際只期待產生一個最佳關聯。認知效果越大,為進行加工處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關聯性就越強。成功交際的關鍵在于說話人和聽話人能否找到最佳關聯,交際過程中最佳關聯的作用體現在關聯原則之中,而關聯原則被普遍認為是我們人類心理結構中的一個內在的制約因素。根據這一原則,人們無論何時想要溝通某種思想,總會想當然地以為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和聽話人具有最佳關聯。事實上,尋找最佳關聯就是引導聽話人不僅要注意說話人意欲表達的語境,
而且還要尋找說話人希望對方所做的那種理解。
關聯原則對于書面語言,特別是文學語言的交際和理解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因為在文學欣賞的過程中,文本承載著作者想通過文字所傳達的對于世界的感悟,而讀者要透過文本,解讀出作者的真實意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文學中文字的使用有著雙重的作用,一方面讓作者把自己的思緒化作文字;另一方面讓讀者把它所承載的作者想傳達的信息解讀出來。而對于讀者來說,關聯原則可以幫助讀者尋找正確的語境,推理出作者的交際意圖,找到適當的對于交際意圖的解釋和語境效果,從而促進交際。而為了保證交際的成功,讀者可以使用各種解讀策略,完成對于文本閱讀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達到最佳交際效果。
二、 關聯理論與文本解讀
解釋學語義觀認為,文本只是沒有意義的文字符號,它們只有在理解中才能重新富有意義,同時理解還能參與文本意義的生成,使文本的意義處于永遠開放的不確定之中。如果解釋者的視界與文本所包含的視界相互重疊和融合,就能實現對文本的理解。正是由于文學語言的這些特點,以及讀者各自推理能力的差異,文學的意義往往具有不確定性。
文本解讀同樣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語言作為動態的系統,具有不確定性、不精確性以及相對性,亦此亦彼等性質。易蘭提出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畢竟不同于一般的語用現象,應涉及更復雜的推理過程,至少分兩步走(雙重推理):(1)對于特殊語用手段的識別;(2)在識別基礎上的更復雜的推理過程。在達到與作者的最佳關聯的過程中,讀者自身的認知能力,包括詞匯、邏輯與百科知識結構等,都是重要的影響文本解讀欣賞的變量。
1.關聯性與解讀的相對忠實
恩斯特·奧古斯特·格特認為,言語交際行為是與大腦機制密切聯系的推理過程,它不僅涉及語碼,更重要的是根據動態的語境進行動態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據的就是關聯性。因此,可以說關聯性就是制約文本解讀的基本原則,交際的成功與否在于原交際者的目的和讀者/聽者的要求在認知環境方面與原文相似。
根據關聯理論,文本和解讀的核心關系是一種解釋性的相似關系(interpretive resemblance)。格特指出解釋性相似是一個呈階梯狀,有層次的概念,即從不具有任何共同的明說和暗含到共享全部的明說和暗含。因此,話語解釋性相似越近,明說和暗含的共享越大。但是由于不僅原文本和文本解讀所共有的明說和暗含數目不同,而且它們所共享的特定明說或暗含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因此同一文本可能會有多個不同的解讀,即使所有這些不同的解讀具有與原作大致相同數目的明說和暗含,這些不同的解讀的內容仍會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各個解讀共有的特定的明說和暗含可能千差萬別。因此,解讀的忠實性原則如同解釋性相似一樣,也是一個呈階梯狀、有層次的概念,即從不忠實到全部忠實。
2.語境與解讀的相對忠實
關聯性是制約演繹推理的原則,而語境效果是衡量關聯性的一個必要條件,二者之間成正比關系,即在同等條件下語境效果越大,關聯性就越強。然而,語境效果不是衡量關聯性的唯一因素,還需要人們在信息處理時付出一定的努力或心理投入。這樣處理努力便是衡量關聯性的第二個因素,二者之間成反比關系,即在同等條件下所付出的努力越多,關聯性就越弱。因此,如果要取得最大的關聯,就要用最小的心理投入去獲取最大的語境效果。要使交際獲得成功,關聯原則必須與最佳關聯的要求保持一致。然而,這種一致性永遠是依賴語境而存在的。
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用學認為,要理解話語以及語篇中出現的新信息,聽話人/讀者必須把它與自己記憶中的已有知識(即背景知識或稱舊信息)結合起來,找到其中的關聯,這樣才能完成理解該話語的任務。既然背景信息是理解新信息的前提(在關聯理論中稱作語境信息)和基礎,那么,讀者在解讀過程中必須要增添相關的背景知識以更好地理解和交際。同一文本由于讀者所依賴的語境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這意味著對某一話語的正確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語境,而這種對語境很強的依賴性源自于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推理的本質。由于語境效果是關聯理論的必要條件,交際效果成了首要因素,即交際的效度是關聯理論的關注焦點,交際的效度成了最大值,而交際的信度只是相關因素。這也是為什么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的原因,因為作者所追求的往往只是能夠在讀者所擁有的語境中具有最佳關聯,通常并不考慮其他語境下是否仍會具有最佳關聯。而每個讀者所擁有的語境是千差萬別的,每個讀者也只能在自己所擁有的語境中通過推理來尋求最佳的關聯,以實現對文本的解讀和欣賞。因此,解讀的忠實原則往往需要限定適當的聽眾和讀者群,根據具體的情況,解讀的忠實原則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應當含有不同的層次和階梯,以適應不同的交際需要。
3.最佳關聯與解讀的相對忠實
根據關聯理論,文本推理過程中忠實性和關聯性往往需要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才能成為成功的交際,實現最佳的交際效果。讀者在解讀中試圖追求最佳的交際效果,但是最佳的交際效果并不等同于最大的忠實程度。讀者所追求的文本解讀的忠實程度也只能是最有效的忠實程度,而不能是最大的忠實程度。而達到最有效的忠實需要根據交際過程中根據人類交際行為的“經濟原則”(principle of economy),即交際中人們以最少的投入,去獲取最佳的交際效果,而最佳的交際效果包括了對文本各個方面的綜合要求,而不僅僅是對解讀忠實程度的最大要求。
三、 關聯原則與文本的欣賞
傳統的文學研究觀點中,讀者被賦予了從屬者的角色,傳統的文本解讀模式要求讀者調整自己的審美體驗以適應文本經驗,在對作者意圖的接受和認同中去建構文本的確定意義,作者、文本和讀者之間在鑒賞的過程中應該達到最大限度的趨同性。隨著文體學的發展以及后來以讀者為中心的觀點的出現,特別是由于解構主義思潮的影響,現代意義的文本解讀方式和接受方式是以西方的接受美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它強調鑒賞者的審美創造力和主動性,讀者不再以復原文本意義來凸顯自我對文本的鑒賞體會。讀者的角色轉換為類似作者的角色,對文本可以進行創造性的闡釋。讀者也幾乎具有了和作者對等的地位,讀者積極推理并參與閱讀,與作者形成互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本解讀和欣賞,才能達到創作的最終實現。語言學、心理學、跨文化交際學、接受美學等理論對讀者如何推理進行了靜態的歸納,而關聯理論則提出了動態的模式來解釋讀者的推理過程。
文學欣賞的過程,就是作者不斷地改變讀者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在讀者的頭腦中形成認知重構。讀者進行推理的過程就是文學欣賞的過程,通過認知語境的調整和選取,最終確定與作者的最佳關聯,而讀者的認知結構也得以重構。需要明確的是,關聯的尋找并不是該推理過程的最終目的,文學欣賞的成功取決于讀者是否通過關聯的尋找,達成了自身認知結構上的改變,獲得特殊的價值與樂趣,這也就是作者與讀者文本交際的目的,即關聯是一種達到成功的交際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
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看,作者旨在提供最佳關聯,也就是謀求與讀者最佳程度的趨同;讀者調動所有的信息,產生一系列的假設并進行調整與選取,由于變量的差異,關聯會呈現趨異的特點。文學的美學意義正是蘊含于這趨同與趨異之間的把握,趨異越大,意象的豐富多彩產生的審美效果就會更強烈。但同時這種趨異要在趨同的約束之下,也就是說,讀者在趨異之中尋求到與作者的最佳關聯,才能保證文本交際的成功。文學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在于永遠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和回味的愉悅。文學欣賞的實質,就是讓讀者在關聯的指導下從多樣的闡釋中選取出與作者最能共鳴的關聯,成功地達到解讀作品的目的,獲得欣賞的愉悅性。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郝麗萍,山西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 Ern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St.Jerome Publishing,2000.
[2] Sperber, D and 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1986.
[3] Higashimori, Isao, Deirdre Wilson. Questions on relevance. 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8,1996.
[4] 林克難.關聯翻譯理論簡介.《中國翻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4).
[5] 何自然 .翻譯要譯什么?——翻譯中的語用學.《外語與翻譯》,1996(4).
[6] 易蘭 .關聯理論對文學的解釋力.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1).
[7] 蔣登科 .作品解讀與文學研究.《名作欣賞》,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