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鋼
1952年8月出生
1978年畢業于東北林業學院;
1985赴德國Clausthal大學機械系留學,獲博士學位;
1991進入德國奧迪汽車公司工作;
2000年被科技部聘任為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總體組組長;
2002年后歷任同濟大學校長助理、副校長(主持工作)、校長;
2006年12月任中國致公黨中央
副主席;
2007年4月任科學技術部部長。
● 聚焦:35年來黨外精英首任正部長
2007年是萬鋼從德國歸國后的第7年,這一年,這位科班出身的汽車專家成為了中國科技部的掌門人。
上任伊始,萬鋼便被各方媒體團團圍住,話題焦點不在“科技”,而在其“黨外身份”——在同日任命的四位國務院部長中,萬鋼是唯一一位民主黨派——他是中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這是自1972年傅作義辭任水電部部長后,35年來首位黨外人士出任政府正部長。
建國后,中共中央曾廣邀民主黨派人士出任政府高官,中央政府六名副主席中,曾有張瀾、李濟深、宋慶齡三名黨外人士,還有多名黨外人士出任副總理、政務委員或部長,如黃炎培、章伯鈞、史良等分別出任輕工業部、交通部和司法部部長等。但自1972年后,再無黨外人士出任政府部長。
時隔35年,由黨外精英再次出任國務院部長,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次大事。
2005年3月,中共中央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明確規定“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擔任國家和政府領導職務,是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縣以上地方政府要選配民主黨派成員或無黨派人士擔任領導職務……符合條件的可以擔任正職。”
改變從萬鋼開始。
“可以把這次任命看成一次回歸,也可以說是一種發展。”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這樣評價,“它反映著民主理念的轉變,反映著干部選拔任用方式的改變。這可能對促進民主黨派參政議政、促進我國社會民主政治發展產生廣泛影響。”
●上任:“誠惶誠恐、忐忑不安”
萬鋼用“誠惶誠恐、忐忑不安”來描繪自己履新后的心情。
如其所言。一方面,由于長期從事科研研究,專家身份從政的萬鋼欠缺部委從政歷練。要破解長久以來科技部在國家科研經費分配上“政科不分”的迷局,萬鋼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摸索。
另一方面,由于民主人士出任國家部長所具有的符號意義,使得萬鋼更負有打頭陣的重任。時事評論員曹景行指出,“如果工作不力,那以后再出現民主黨派人士當正部級干部,就不會那么簡單。”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從頭開始做的,保持一個好的心態,知道自己的不足,我相信能夠把事情做好。”新部長如是說。

楊潔篪
1950年5月出生,上海市人;
1975年后,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翻譯室科員、二秘;
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二秘、一秘、參贊;
外交部翻譯室參贊兼處長、副司長;
外交部美大司參贊兼處長;
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公使;
外交部部長助理;
外交部副部長;
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
外交部部長。
●聚焦:老布什叫他“老虎楊”(Tiger Yang)
對于這位新上任的中國人民共和國第10位外交部長,媒體在楊潔篪名字前常加的冠語是“美國通” 。
楊潔篪與美國的確淵源頗深。他曾于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兩度在中國駐美使館任職,在美國政界、外交界中形成了深厚的人脈關系,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驗。因為名字中帶有“虎”字,他的外號叫“老虎”,在美國政界,布什家族以及美國前國務卿貝克等人習慣于稱他為“老虎楊”(Tiger Yang)。有分析家認為,此番楊潔篪出任外交部長,顯示中國對中美關系的高度重視。
楊潔篪的履新引起了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外媒的廣泛關注,關注焦點在于這位“美國通”上任后是否會帶來不同以往的外交氣象。
西方通訊社認為楊潔篪與他的前任李肇星在外交風格上有很大不同。李肇星經常在國際場合表現出強硬姿態。 而楊潔篪2001年接替李肇星出任駐美大使不久,就遭逢中美南海軍機相撞事件,楊潔篪運用他在美國的深厚背景,幫助中國高層成功地化解了這場危機。
有學者認為“美國通”楊潔篪出任中國外長將有利于中美高層更好地溝通,有利于中美關系穩定。
●上任:低調亮相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7日上午經過表決,任命楊潔篪為外交部部長。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主席令,新華社播發了這一決定。
4月27日下午,楊潔篪作為主要陪同人員,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湯加首相塞韋萊的活動。
在福建廳迎接外賓時,楊潔篪站在胡錦濤主席的身后,平靜而莊重。胡錦濤主席和外賓落座后,楊潔篪坐在胡主席左側第一個座位。
身著深色西服,佩戴紫紅色領帶,架一副細框眼鏡,身材挺拔,面帶微笑……中國新任外交部長楊潔篪以低調、儒雅的姿態,完成了履新后的首次公開亮相。
“我將全力以赴,和其他外交人員一道,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把外交工作搞好”,中國新任外交部長對新華社記者如是說。

陳雷
1954年6月出生,
1995年5月以來任水利部綜合開發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
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司長、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副部長;
2005年3月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自治區委政法委副書記;
2007年4月任水利部部長。
●聚焦:年輕的“老干部”
在此次新卸任的4位部長中,李肇星現年67歲,徐冠華66歲,孫文盛65歲,汪恕誠70歲,均已達到或者超過正部級65歲退任年齡。四位履新者平均年齡55歲,陳雷年僅53歲,年輕化與專業化特點引人注目。
這位年輕的新任水利部長,其實是水利系統的“老干部”。農田水利工程專業出身的陳雷,曾經歷任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司長和規劃計劃司司長,并官至水利部副部長和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委員。
隨著我國進入資源瓶頸日益顯著的經濟轉型期,水利部無疑是節能降耗的重要部門之一。為建設節約型社會,水利部推出各項改革措施,或大破大立,或大破小立,或還剛剛破題。在事關水利發展的重要關口,接力棒又從前任部長汪恕誠手中傳至陳雷手里。
在接任水利部部長一職前整整兩年,陳雷一直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身份在地方“鍛煉”。此刻,陳雷又回到了他的老本行,這條年輕的翻江龍將有怎樣一番作為,人們拭目以待。
●上任:波濤洶涌
新部長陳雷的工作將注定以“波濤洶涌”般的氣勢開場。此后數月,時逢汛期,以暖冬為標志的極端氣候群預示著陳雷面臨的將是一個多事之夏。
5月起,新部長陳雷便開始奔走于各地防汛抗災前線。5月10日下午,陳雷出席了在南昌召開的全國水庫安全度汛現場會暨電視電話會議。會議上,陳雷指出,目前我國水庫安全管理的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后,水庫抗御洪水風險的能力還比較低。今年水庫安全度汛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從長遠來看,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第二年,“十一五”時期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攻堅階段。水利部定下的單位GDP用水量必須降低20%,解決320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等指標,這些都將是陳雷未來4年的主要任務。
“當前,中國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問題十分突出,水利發展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新上任的水利部當家人陳雷非常清楚自己肩頭的重任。
徐紹史
1951年10月出生,浙江寧波人,

經濟學碩士;
1980年3月起,歷任地礦部政策法規研究室干部、部領導秘書、辦公廳副主任、主任等職;
1993年10月起,歷任國務院辦公廳秘書一局副局長、局長;
2000年12月后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
2007年4月任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兼任國家土地總督察。
●聚焦:國家土地總督察的平衡木
徐紹史履新之際,正值土地宏觀調控如火如荼之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屢次強調,要“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為此,國土部建立了國家土地總督察制度,由中央派駐地方的土地督察專員,對各地的土地管理情況進行督察。
“這意味著國土部工作職能重心的轉移,由審批為主轉為監督為主。”接近國土系統的一位研究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說。
徐紹史憑借其豐富的監管工作經驗,成為了部長的最佳人選。
在就任國土部部長前,徐紹史兼任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副組長,在國務院工作表現突出、整規工作經驗豐富、擅長人事協調的徐紹史在此時調任國土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契合了國土部職能的重心轉變。
目前,總督察制度正處于建立的關鍵時期,其面臨著一個巨大挑戰——地方政府與中央下派的“欽差大臣”之間如何協調關系。由于督察員的行政職級遠低于其督察對象,“小官如何監督大官”成為擺在兼任國家土地總督察的徐紹史面前的現實問題。
●上任:尚未露面的新部長
國土資源部新部長履新后,媒體以“徐紹史低調履新 國土部高潮迭起”為題推出了這位低調部長。
上任3周,徐紹史已在國土部召開了多次內部管理會議,并在5月14日的會議上匯報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準備進展。但自履新以來,這位新任“土管家”尚未在公眾面前以新身份露面。
無暇面對公眾的新部長,正投身于繁忙的工作中:工程浩大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即將于今年7月1日啟動,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工作也要列入年度目標責任制;國家土地督察機構“三定”方案剛剛出臺,定下了督察的機構、人員編制和職責;工業用地的招拍掛工作也正在各地摸著石頭過河。
看來,人們要見到這位新任部長,也許還需一段時日。

柳斌杰
1948年9月出生,陜西長武人;
碩士研究生,教授,高級經濟師,博士生導師;
1995年任四川省人民政府黨組成員、省長助理、秘書長;
1999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秘書長、宣傳部部長;
2002年4月任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成員,副署長;
2006年11月任新聞出版總署黨組副書記;
2007年4月任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
●聚焦:新聞出版業的經濟專家
在新聞出版市場化的“風口浪尖”上,中國新聞出版總署迎來了一位具有經濟學背景、長期從事于經濟工作的掌門人,柳斌杰。
柳斌杰在業內外享有盛譽:思想解放,勇于改革。
2002年始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的柳斌杰提出了五大發展戰略,給新聞出版行業帶來一股新風,柳斌杰也被公認為是具有“改革精神”的人。
“我以前曾長期做經濟工作,比較重視從經濟規律看問題”、 “將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產業是事業的基礎” ,“沒有市場何談陣地?不要過分夸大新聞出版業的特殊性”。作為目前我國新聞出版改革工作的組織者、實踐者和推動者,柳斌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反復強調文化產業化的觀點。
讓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擺脫計劃經濟的運行體制,將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以便做大做強,能夠進入國際市場競爭,這將是“改革者”柳斌杰對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思路。
●上任:“多用智慧,少用權力”
新聞出版總署4月24日召開黨組擴大會議,會議上正式宣布柳斌杰接替龍新民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
新任署長柳斌杰在就職時宣示,他今后將“多用智慧,少用權力”,全面提高中國新聞出版物的管理水平和執法水平。
在5月召開的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上,柳斌杰滿懷激情與自信地向世界同行說:“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文化價值的國家,我們始終堅持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統一,因而非常關注它的內容創新和市場效果。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社會和諧發展,世界和平的理想境界,在今天它更加關注公開正義,誠信友愛,更加關注全世界的和諧發展與合作。世界同行由此感受到一個中國文化的開放多元和包容。
而在體制改革方面,新聞出版業的產業化發展與新聞出版單位的改制問題,也將考驗這位新署長的“智慧”。

李海峰
1949年2月生,河北省樂亭人。
中央黨校研究生畢業。
曾任共青團大慶市委書記、
中共大慶油田黨委常委、
政治部副主任、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石家莊市委副書記、
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1994年任國務院僑辦副主任、
歷任全國政協第五屆、第六屆委員。
●聚焦:“鐵姑娘隊”隊長掌舵國僑辦
這位新任女國僑辦主任,曾經是大慶油田著名的“女子采油隊”隊長。
1970年9月,大慶采油四廠抽調精兵良將,組建了油田第一支女子采油隊,組隊時隊里有60多人,平均年齡只有22歲。她們的管片面積,是8.8平方公里,上面分布著31口油井和12口水井,其中有不少是“終點井”、“難管井”。由于她們學習鐵人王進喜,吃苦耐勞,被人們稱為“鐵姑娘隊”。
李海峰19歲到黑龍江大慶油田后,由于勤奮肯干,迅速被提拔為“女子采油隊”指導員。前前后后,李海峰在大慶油田工作長達10年。
如今,“鐵姑娘隊”隊長執掌國僑辦,成為國僑辦第五位主任。此前的4位分別是廖承志、廖暉父子,郭東坡、陳玉杰。
對于昔日“鐵姑娘”掌舵下的國僑辦,有觀察人士預測:隨著新一代華人移民所帶來的影響,李海峰將對傳統政治性、統戰性的僑務工作進行調整,但幅度不會很大。
●上任:“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
2007年5月初,經中國國務院任命,李海峰正式接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
李海峰在就任時表示:“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期待、信任,感受到了肩上的壓力和責任。我別無選擇,唯有不懈努力,不辱使命。”
這位在國僑辦工作了13年的新主任,對于國僑辦工作懷有深厚感情,但也深知僑務工作的細碎與平淡。
“舞臺上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希望大家放開手腳,高標準、高效率,大刀闊斧地工作,積極建言獻策,把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這位新僑辦主任這樣鼓勵僑務工作者。

鄭國光
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0-1995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做訪問學者,并攻讀博士、博士后;
1996年任中國氣象局總體規劃設計室主任助理、副主任;
1997年任福建省氣象局副局長;
1998年任中國氣象局監測網絡司司長;
1999年任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2007年任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聚焦:應對全球變暖是當務之急
在經歷了2006年夏的臺風與2007年初的暖冬之后,新官上任的鄭國光面對的最嚴峻的問題便是“全球變暖”。
中國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加劇,自然生態環境變差,糧食安全壓力增大,海平面持續上升,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威脅。
另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大,對中國氣象局的預報預測及防災減災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這些嚴峻問題,都擺在了中國氣象局新任局長鄭國光的面前。
●上任:頻繁觸媒
2006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頒給了一部名叫《難以忽視的真相》的影片。該片的主題是“全球變暖”,該片的主講人是美國前副總統戈爾。
在中國,也有一位政府高層官員,熱衷于宣傳“全球變暖”將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他就是新上任的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
2007年4月19日,這位履新不到一周的中國氣象局局長便現身于《決策者說》節目,節目的主題正是如何應對全球變暖。不久后,鄭國光又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繼續展開變暖話題。
這位新任氣象局局長希望人們認識到,全球地表氣溫在未來100年持續升高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對我國來說,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威脅是當務之急,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來減緩氣候變化更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
“要讓適應氣候變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中國新任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