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曾說過,建國以來的知識分子中他最佩服的有兩位:一位是馬寅初,一位是梁漱溟。
“在我看來。這兩個人可算作不老的老人。所謂‘不老的老人’,首先是指他倆的理想、情操、氣節和不老的精神;其次是他倆都出奇的長壽。梁漱溟活到96歲,馬寅初活到101歲,而他們的長壽又得益于他們的胸懷和不老的精神。”
梁漱溟少時體弱多病,壯年又歷經坎坷,他的長壽,完全得益于平和淡泊的心態和少吃多動的健身之道。“文革”中,梁漱溟的藏書、手稿、字畫被焚,人又被拉出去游街、批斗。這不啻是剜心摘肝,稍微想不開的,就會走上絕路。梁漱溟不,他既不呼天喊地,也不長吁短嘆,而是優哉游哉、自得其樂地寫起學術論文。先撰《儒佛異同論》,繼撰《東方藝術概觀》,其超然物外的胸襟和目無凡夫的氣度,令世人嘆為觀止。同時,他以太極拳健身,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即使在被批斗的日子里,一旦獲得短暫的喘息,哪怕是當著數十人、數百人的怒目,他也會立即拉開架勢,專心致志地攝氣煉神。
馬寅初不老的精神同樣表現于他坦蕩的胸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曾經有兩句很有名的詩:“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說得多好,但真能身體力行者,環顧天下,又有幾人?因為真理在胸,所以他才能吟出“大江東流去,永遠不回頭!往事如煙云,有力寫新書!”因為無私無畏,所以他才能放言“不怕冷水澆,不怕油鍋炸。不怕撤職,不怕坐牢,更不怕——死!”馬寅初在望八之年遭受重厄,不得不離開北大校長的位置和喧鬧的政壇,躲進自己在京城東總布胡同的小院。“大江靜擾浪,扁舟獨且征”。阻紛擾于紅塵之外,而不阻浩氣于千秋之外。結局,竟以百歲高齡,重新出山,贏得世人驚嘆。
綜觀這兩位老人不老的精神,現在我們可以給“年老”下一個定義:自甘認輸,低頭屈服,就是“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