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軍事制度特別是衛所制度,在前后期變化很大,而正史和政書的記載卻又含糊不清,歧義迭出,因此長期作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北京師范大學的顧誠教授在研究明末農民戰爭和南明史的過程中,曾從大量史籍、檔案特別是方志中,搜集到許多有關明代衛所的資料,發現明代的疆土管理體制是由行政系統和軍事系統構成的,行政系統的省、府、州、縣是一種地理單位,軍事系統的都司、衛、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是一種地理單位。這種管理體制,直接關系到明帝國版圖、管理機構、土地(包括耕地)、人口、官民田比例、戶籍制度以及對清前期耕地數字的解析問題。從此,他一直關注明代的衛所制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曾相繼發表《明前期耕地數新探》《衛所制度在清代的變革》《明帝國疆土的管理體制》《談明代的衛籍》四篇論文,提出了自己的基本看法,并準備在《南明史》付梓之后,再集中全力撰寫一部明代衛所制度的專著。他指導的博士論文,研究的對象也都選擇與衛所制度有關的課題。彭勇同志的博士論文《明代班軍制度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明代的班軍制度,是建立在作為軍事組織和地理單位合一的衛所制度基礎上的一種軍事組織制度??紤]到班軍的類型很多,涉及的面很廣,彭勇同志選取其中最為重要的京操,以之為中心來展開論述,使論題相對集中,頭緒相對簡化。但明代班軍的資料極為分散,搜集殊為不易,以往的學者涉及較少,可供參考的研究成果寥寥可數,研究起來還是具有相當的難度??少F的是,彭勇同志知難而上,勇于開拓,經過艱苦努力,終于取得了豐碩成果。
彭勇同志繼承顧誠教授嚴謹的實證學風,選題確定之后,就一心泡在圖書館里,翻檢大量的正史、政書、實錄、檔案、奏疏、文集、野史、筆記、小說和有關的碑刻資料,從中挖掘出豐富的史料,并對史料進行認真的排比、考證,訂正了許多史書記載的訛誤。例如,明代的京操班軍究竟始于何時,現行的說法是始于永樂十三年。作者在細致分析洪武年間和永樂前期數十條抽調部防和京操的史料之后,發現永樂十三年“簡所部卒赴北京,以俟閱臨”的性質與此前的抽調部防于操練事例并無不同,不能稱為“京操之始”。真正的京操應始于永樂二十二年實施的“令直隸及近京師都司官軍更番于京師操備”政策,至宣德九年才最終確定下來。再如外衛入番京師操練,通常的說法是被編入三大營之五軍營中,作者經過考證指出,這些士卒,最初雖大部分被編排在五軍營中,但也有部分是被編入神機營的。而且外衛班軍,是既有步軍,也有馬軍的。由于掌握了豐富而可靠的史料,這就為論文的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能夠真正做到“論從史出”、“言之有據”。
在搜集史料的過程中,作者對研究的計劃和步驟作了周密的安排。他“通過對《明實錄》的全面梳理,從總體上把握班軍制度的沿革流變;參考詔令典章類史籍,歸納出基本線索;通過分類整理邊防志、衛所志和省府州縣等志,盡可能歸納出班軍的來源及分布地區;分析重要的奏疏、題行稿等檔案公文,考訂出班軍制度的基本規定和具體操作方法。其他材料,如考古材料、明人文集和筆記小說,則作為必要的旁證”,從而首次理清明代班軍制度的基本內容、主要特征及其前后的變化,并就與之相并的明代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其中,多有言前人之所未言的創新之處。如班軍的類型,《明史·兵志二》謂:“班軍者,衛所之軍番上京師,總為三大營也。”事實并非那么簡單。目前唯一對班軍制度作過系統研究的日本學者川越泰博,則把班軍調動分成“番上”和“戍番”兩種形式。這種分類未嘗不可,但他除對北邊的輪番戍守進行詳細研究之外,并未注意到南京京操類型的存在,對其他類型的班軍也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作者依靠豐富而扎實的史料,指出除京操班軍之外,明代還存在廣西班軍、南京班軍、薊鎮入衛軍兵(包括來自九邊軍兵和內地的民兵)、邊操班軍、其他形式的班軍(以“班軍”命名的輪流戍守),這樣的概括顯然就全面得多了。類似的事例,還可舉出很多。如對班軍來源衛所及京操班軍數量的探究、京操制度的沿革、京操班軍對外衛基本職能的影響、京操班軍的組織管理、旗軍收入與支出數量的研究、班軍制度“垂而不死”現象的解釋等,都是頗為新穎、獨到的見解。因此,這部論文的出版,無疑將有助于人們加深對明代的軍事制度乃至明王朝的興衰的歷史軌跡的把握和理解。
明代的班軍制度是個較大而又復雜的課題。本文以京操為中心進行研究,對其他類型的班軍僅僅作了簡單的介紹而未展開細致探討,即便是與京操班軍有關的問題,如衛所軍戶的基層組織管理、京操班軍的屯田份額及其經營管理、京師及京畿地區生活必需品的供給與消費等問題也未進行深入的探究。而就整個明代的班軍制度而言,尚有與衛所制度有關的許多問題,以及明代的財政供應體制尤其是軍費問題,明代公共產品(針對班軍工作而言)的生產與管理問題需要研究。希望彭勇同志能就這些問題繼續展開研究,更上一層樓,取得新的突破與成就。
(《明代班軍制度研究:以京操班軍為中心》,彭勇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