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常所說的“腦殼”、“頭蓋骨”,醫學上稱之為“顱”。顱由23塊骨頭連接組成,分為腦顱和面顱兩部分。頭顱約占一個人身高的1/7,與全身的比例是勻稱的。過大、過小、過尖的頭顱都屬畸形。
頭顱研究導致人猿同祖論
在人類博物館和影視片中的考古現場,顱是常見之物。對顱的觀察研究,常能破解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1991年,一位名叫阿貝特的學者在離紅海海岸不遠處的布伊亞村挖掘時發現了一塊人類頭蓋骨化石。它與兩顆牙齒同時被發現,是距今約100萬年的最早人類顱骨化石。引人注意的是,這塊顱骨融合了會用工具的原始人類和現代人類的特征,它是最早顯示出現代人特征的人類顱骨化石。阿貝特說:人們原先認為在六七十萬年前才有現代特征的人類,但“布伊亞人”顱骨的發現,“這比原來估計的時間要早30萬年。”
美國有位人類學家在前幾年報告說:現代人的頭形,是12.5萬年前由于顱骨發生了變化而造成的,這種演變“造成了現代人圓而短的臉形,從而使智人區別于其他人種。”
有本書上這樣寫道:尼安德特人在4萬年前滅絕了,滅絕的原因各有說法,其中之一是說他們的頭顱越來越大,嬰兒出生越來越困難所致。
且不管上述說法是否真有道理,但顱在古人類研究中的重要性卻是不容置疑的。
事實上,頭顱與人類進化史關系密切。達爾文主義者赫胥黎在研究了人和猿的頭骨化石后,才率先提出了人猿同祖論。他在名著《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中指出:這兩個頭骨縮小了人和類人猿之間在構造上的差別,他找到了從古猿到人類的橋梁,于是他勇敢地提出了人類“是和猿類由同一祖先分枝而來”的論斷。
吳承恩的面貌及其他
撰寫過古典名著《西游記》、生于500年前的吳承恩,其頭顱于1981年在江蘇淮安出土,現為國家級文物,按照頭顱復原面貌的塑像也已陳列在其淮安故居。
俄羅斯媒體報道:該國專家復原死者面貌的技術相當高,即使只有30%的顱骨也能再現此人原貌。在刑偵探案中,頭蓋骨的作用不可忽視。例如10年前,在英國某花園中挖出了人骨,警方懷疑死者是被謀殺的。后請專家完成了頭顱面貌復原,重塑的人像在媒體公布后,死者很快得到了確認。
從建筑學的觀點看,歐洲在中世紀出現的哥特式教堂,很可能是以頭顱作為藍圖而建設的,因為頭顱有一系列拱形結構,與哥特式建筑十分相似。
世界著名學者房龍在《發明的故事——古代人文明的起源》中寫道:原始人類最早是用頭蓋骨作為盛器或喝水杯的,并且受此啟發而發明了籃子與陶器。
古人認為頭顱是“靈魂”的居住地,所以對頭顱相當崇拜。在今天,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人還常常把長輩的頭顱掛佩在身上,以為這樣可以用來抵制惡魔、防治疾病:印尼的安斯馬特原始部落,也珍愛父母等長輩的頭顱,他們走路時帶在身上,睡覺時枕在頭下,認為這樣做表示能與已故的尊長朝夕相見或能在夢中再見親人。
頭顱自爆與鉆洞手術
1999年3月19日晚,湖南湘鄉市虞塘鎮云株村67歲的村民熊云佳,在自家門廳屋做篾活,頭蓋骨突然間被沖開一個洞,倒地而亡。在此之前的1994年2月10日,湖北一位19歲青年孫某,在看電視時隨著一聲“爆炸”而突然倒在椅子上,一同在看電視的奶奶和妹妹都嚇了一跳,只見孫某頭頂左側有一洞口且在冒熱氣,腦組織也外溢出來了。
人的顱骨相當堅硬,它由8塊扁骨組成,扁骨邊緣有鋸齒樣的缺刻相互嵌合,聯成一體,可謂“天衣無縫”;那圓形的“屋頂”更能抵御較大的壓力和打擊。所以這等“頭顱自爆”實屬奇聞,連一些腦外科專家也說“不可思議”、“無法理解”。
然而,此種怪事國外亦曾有發生。據解釋:顱骨先天性畸形、骨破壞、顱骨炎和腦腫瘤病人,在顱壓驟然增大的情況下,都可能引起頭顱自爆。
英國《泰晤士報》在2002年報道:在泰晤士河床發現的名為“切爾西人”的頭蓋骨上,有1.7英寸×1.2英寸的洞——這是“顱骨鉆洞手術”所遺下的痕跡。古人相信,顱骨鉆洞手術可以醫治頭痛或者可以驅邪避惡。可驚奇的是:這位4000年前接受過手術的成年男子在術后曾經存活過若干年。更奇怪的是,盡管手術的死亡率非常高,這種手術竟在世界許多地區流行過。
顱相學
其貌不揚的頭顱還與禍福、智慧拉上了關系。《三國演義》上說:有個名叫魏延的人向劉備獻了城池以后,諸葛亮一見他就說他腦后長有“反骨”,將來會造反,于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斬首,后被劉備阻攔。
頭上會有反骨嗎?當然不會有。但也許魏延的顱骨上長有骨瘤,突出在外,顯得與眾不同,諸葛亮又不知究竟,就誤認為是“反骨”。也許是學識淵博的諸葛亮“懂得”一些顱相知識,從頭顱上看到魏延不是等閑之輩,為免后患,不如借口有“反骨”先把他殺了。
《三國演義》為文學作品,它所描寫的不一定真有其事。何況,即使是真,諸葛亮當時究竟是怎樣想的,我們也不得而知。但就“看頭顱,定禍福”這一點而論,倒是后繼有人的。國外有本叫做《犯罪的人》的圖書,上面就明明白白地寫著:某些頭顱形狀正是罪犯的特征。不過外國人將此稱為“罪骨”,而不是“反骨”。但無論是“罪骨”還是“反骨”,都屬主觀臆測,不作為準。
歷史上最著名的顱相學者是奧地利的醫生高爾。他一生研究不同形狀的人頭,死后也讓別人來研究他的頭顱。他發現:頭顱有的長而窄,有的圓而渾,有的前額很闊,有的后顱扁平。他認為,如果腦子各部分的功能不相同的話,那么,一個善于思想的,或精于刺繡的,或技藝高超的人,腦部必有一處特別發達,而這應該在顱上看得出來,他為此創立了顱相學,且一度風行歐美。盡管高爾曾因對腦的局部解剖學作出的貢獻而在柏林得過獎牌,可他和他的學生最終都走上了歧途,“顱相學”也最終被人們所拋棄。
試想:嬰兒如果長期仰臥,后腦殼就會平平的;若父母及早注意改變他的睡姿,就可以改善這種狀況。即使長大后是個平腦殼,也不會影響什么智力。國外有個民族常用木板和布帶把嬰兒的頭捆扎起來,讓他長成一個自家特有的頭顱形狀,以表示和鄰居的區別。假如頭顱的形狀真能決定智和愚的話,那么,木板和布帶不是可以制造出隨便多少的“天才”嗎?
頭顱何以上太空
美國政府已制定出2019年征服火星的計劃。在此之前,需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其中之一是研究輻射之害。所以,當該國的“發現者”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時,宇航員除攜帶探測太空的設備外,還帶著一顆人類的頭顱,目的就是用來研究太空輻射對于人腦的損傷程度,進而找出預防損傷的辦法。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它若受傷,又如何能很好地去開發宇宙呢。
這顆頭顱里面裝有600個微小的熱發光體及10個感應器,當射線透過頭顱,里面的儀器就能測量和記錄射線的種類及強度,這比用“放射性測量儀”測量得更準確。
現代航天、航海、軍事、交通等事業,都要求對人身有良好的防護,其中尤其重視頭部的防護。我國就制訂了系列標準尺寸的頭模,用以指導生產頭面部的勞動保護用品。
頭顱,帶給我們的故事真多哩。
(編輯 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