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君臣父子都是一種職業角色的話,那么大家應該忠于自己的職業操守和社會道德。至于在哪里干,則是一個次要的問題。
但凡了解五代十國史的人,一定對馮道這個名字不陌生。在五代那黑暗混亂的幾十年中,馮道先生從后唐開始,先后事后唐四帝、后晉二帝,再后漢、后周。每一次政權更替后,馮道先生都能穩坐宰相的職位,屹然不倒,最后享年73歲而終。從歐陽修編《新五代史》開始,馮道就被主流意識斥為不忠、變節,是官場不倒翁。甚至余秋雨在《歷史的暗角》一文中,也把馮道歸在“小人”之列
五代歷史,今天看來,就是一個企業集團大并購的時代。老板們比的是誰的槍桿子多,誰的拳頭硬。馮道先生的職業生涯中,遇到一次次的兵亂、政變,卻一次次活了下來,而且活得還不錯,從中央到地方的官職基本部當遍了,二十四史中,有馮道這樣際遇的,好像不多。
宰相和皇帝的關系,就像公司里職業經理人和董事長的關系,所以馮道先生可以說是一位成功的職業宰相。
馮道先生的職業生涯中,他一直堅持兩個原則:一、與物無競;二、事當務實。
首先,“與物無競”可以理解為他清廉,攻擊馮道的人可以大談他的不忠,卻沒有人說他貪、皇帝給他的賞賜,大多都讓他做了慈善事業,家里也沒有什么余財。這里有馮道的大智慧,他對那個時代的現實看得很清楚,當著宰相,吃點拿點是很容易的事,但是一旦被別人抓住貪污的小辮子,自己在職場的名聲就臭了。要知道,五代那些從草莽到皇帝的君主們,大多也是苦出身,貪官污吏的罪沒少受,混到今天的地位家業都是拿命換來的,你要從他的兜里偷點東西出來,被發現之后的下場可以想象。另外,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馮道先生也看得很透,在那么一個時代,就算你處心積慮貪到萬貫家業,也可能是給別人當銀行,皇帝一抄家或者亂兵一來,轉眼就沒了,何苦呢。
“不貪”本來應該是基本的職業道德,但在職場上卻成為一種稀缺資源。一旦職業經理人掌握了相關環節的控制權,面對經銷商的誘惑和自身內心的貪欲,很少有能過關的。
“與物無竟”可以說是馮道在那個特定時代形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他的清廉只是他的世界觀價值觀的一個側面。
再來說“事當務實”,馮道看得很明白:民間連年戰亂,百姓生活水深火熱,百姓對誰當皇帝并不在意,能過幾天太平日子就行。做到了宰相的位置,馮道所務的實,就是盡量避免戰爭與掠奪。正因為他“務實”,在皇帝中口碑也很好,老百姓能安心從事生產了,皇帝的日子才能過得舒坦些,皇帝都不傻。
他“務實”的另一個方面就是不參與派系斗爭,自己不拉幫派,也不參與別人的派系斗爭,皇帝給官就當,皇帝不高興了,讓他干什么就干什么。關鍵時候,臟活累活面前不含糊。他給那個兒皇帝石敬塘的后晉服務時,北方的契丹集團就想把他獵頭過去。石敬塘要與契丹外交,沒人敢去,馮道說:我去。契丹的老板聽說是他來,很激動,都想親自去城外接他。雖然后來被契丹滯留北地,但還是最終感動了契丹人,放回后晉。
不搞派系斗爭,關鍵時候能替老板分憂,從公司大局著想,將個人榮辱看得很淡,這樣的人老板們能不用嗎?
現在中國由于民營企業的發展,客觀上為職業經理人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如果一個職業經理人能夠做到“與物無競,事當務實”,就具備了成為一名成功職業經理人的基本條件。但遺憾的是,這樣的人太少了。
馮道能夠在那個大并購的混亂年代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得很成功,確實值得關注。說到“忠誠”,職場上拿人俸祿替人辦事,天經地義,企業員工互不相欠。公司要是扯淡成風,你可以選擇一起扯淡或者換個干正事的地方。孔子不就是危邦不入嗎,在祖國魯國沒辦法干正事,那我就走人、如果說君臣父子都是一種職業角色的話,那么大家應該忠于自己的職業操守和社會道德。至于在哪里干,則是一個次要的問題。
編輯 陳 瑋
E—mail:chw@shangjie.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