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首重關系管理,而關系管理最大的敵人就是“鄉愿”、小人與派系。
唐朝,某年大豐收。一天唐德宗打獵路過一個農民趙光奇的家問他們快不快樂,結果趙光奇向他哭訴陳情,政府不誠不信,說不多立名目課稅,卻繼續收差役代金,說是征糧,卻一文錢不給。德宗聽得不住唏噓,當場就把這家人的稅負免了。
聽起來,德宗十分寬大,聽得下民間抱怨,但實際上他在位期間,三度丟掉首都長安,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大傷,被德宗一折騰,自此一蹶不振,直到亡國。為什么?因為德宗的表現是鄉愿。稅是國家大法,應該一體適用,免了這家,其他家呢?他不思索建立制度使人民休養生息,只顧做好人,表演親民秀,卻破壞了國法,國家治理因而紊亂。
“鄉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陽貨》,子曰:“鄉愿,德之賊也。”孔子所謂鄉愿大概是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企業領導經常只看到有關系的身邊之人,對他有同情心,所以不忍,在乎與他的關系,所以矯情徇私,但這是婦人之仁,絕對會破壞公司內的公平,久之,其他人不平則鳴,公司和諧也將蕩然無存。為了維持秩序與原則,該切斷關系時要能夠壯士斷腕,一味地表現恩慈,是鄉愿,在管理整個企業的人際和諧上,是有害的。
公元前五二七年,楚國的楚平王要為自己的兒子娶一門媳婦,選中的姑娘在秦國,于是就派出一名叫費無忌的大夫前去迎娶。費無忌看到姑娘長得極其漂亮,眼睛一轉,就開始在半途上動腦筋了。他認為如此漂亮的姑娘應該獻給正當權的楚平王。盡管太子娶親的事已經國人皆知,盡管迎娶的車隊已經逼近國都,盡管楚宮里的儀式已經準備妥當,費無忌還是騎了一匹快馬搶先直奔王宮,對楚平王描述了秦國姑娘的美麗,說反正太子此刻與這位姑娘尚未見面,大王何不先娶了她,以后再為太子找一門好的呢。楚平王好色,被費無忌說動了心,但又覺得事關國家社稷的形象和傳承,必須小心行事,就重重拜托費無忌一手操辦。三下兩下,這位原來想做太子夫人的姑娘,轉眼成了太子的姨娘。說到這里,讓我們先停一下,試著去想象這個故事會如何發展?君王無禮,小人幸進,結局不容樂觀,但歷史的發展有時比小說還殘忍,這便是一例。
費無忌辦成了這件事,楚平王越來越寵信他了,但他靜心一想,這件事上受傷害最深的是太子,而太子是遲早會掌大權的,那以后的日子怎么過呢?他開始在楚王耳邊遞送小語:“那件事情之后,太子對我恨之入骨,那倒罷了,我個人也算不得什么,問題是他對大王您也怨恨起來,萬望大王戒備。太子已握兵權,外有諸侯支持,內有他的老師伍奢幫著謀劃,說不定哪一天要兵變呢!”楚平王本來就覺得自己對兒子做了虧心事,兒子一定會有所動作,現在聽費無忌一說,心想果不出所料,立即下令殺死太子的老師伍奢及其長子伍尚,進而又要捕殺太子,太子和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只得逃離楚國。后來伍子胥引來吳國兵馬,發誓要為父兄報仇,最后滅了楚國,并對楚平王鞭尸。倒霉的是楚國人民,死傷無數。小人幸進,竟使國家涂炭,民不聊生,令人驚心。
鄉愿與小人不一定是壞人,但一定做人沒有原則,做事玩忽法律制度。前者與人為善,不擇手段,后者投主所好,亦不擇手段。
鄉愿可能有善心,小人不一定有惡念,但往往把是非模糊了。原則不見了,黑白都變成了灰色,對企業內的信任破壞卻極大。中國式管理是禮法并治的,禮就是不成文的原則,法就是成文的原則,重法守禮是中國組織治理的首要之道。但鄉愿與小人一攪和,有關系則什么都被允許,于是法律制度頹壞,禮治秩序蕩然。公司之內什么原則都不受尊重,人們心中少了那把尺,行為少了制度的約束,最終將很難形成共識,只剩下爾虞我詐,拉黨結派,信任將受到徹底破壞。所以說要想在公司內防止鄉愿與小人的崛起,公司領導人及整個管理層都要重法守禮,以帶動全公司員工守法守禮的文化,既要阻絕小人幸進之路又要杜絕因善而不公。
編輯 陳 瑋
E-mail:chw@shangjie.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