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任何一家企業都得面臨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對于人民幣升值,企業要把它看作發展動力,從技術創新、產品升級換代、企業管理等方面來降低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從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到現在,人民幣兌美元已持續升值到7.76:1左右,累計升值約5.6%。
人民幣升值作為一種與國際市場的利益調整方式,它對國內經濟及企業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人民幣升值對國內企業的影響及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國內企業應該如何來應對?
不同行業冷暖不同
也許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從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盡管人民幣已經大幅升值,但并沒有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什么影響,該出口還是出口,該收訂單還是收訂單。
2006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176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8%,其中出口增長27.2%,高于進口增長的20%。進出口貿易順差1775億美元,比2005年增加755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630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4.5%。2007年1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573.6億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30.5%,其中出口866.2億美元,增長33%;進口707.4億美元,增長27.5%,對外貿易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
這就是說,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并沒有由于人民幣升值有多少改變,反之,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低工資剩余勞動力的充足供給,以及勞動力素質迅速提高,中國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及技術進步,同時也與進出口貿易結構及中國企業因面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而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有關。
由于外商投資企業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其出口額占中國外貿總額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態勢。而加工貿易兩頭在外,人民幣升值對加工貿易的影響并不會太大。
對中國紡織產品來說,其低成本優勢正逐步削弱。如果人民幣升值超過10%,整個行業的議價能力會明顯下降,對紡織品出口的影響將逐步顯現。受國際石油價格上升的影響,化纖行業的效益受到嚴重擠壓。棉花市場在進口配額的有效調劑下,供應量穩定,價格沒有大的波動。但中國棉花原料的總體價格要高于國際市場,目前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不足3.7%,僅為全國工業利潤率的65%左右。
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到,一方面,人民幣升值不是決定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長與否的根本因素;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對國內經濟、對進出口貿易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如此之高(有的研究表明已經達到了70%以上)的情況下更是明顯。它不僅促使了國際貿易的產品升級,也能夠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
人民幣的快速升值勢必影響一些行業,首當其沖的肯定是出口行業,尤其是占出口比重較大的服裝、紡織和機電行業。在假定國內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升值將提高這些行業產品的國外價格,加上大量新興國家的激烈競爭,這將極大地削弱這些行業的競爭力。
面對如此困境,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玩具、服裝紡織等傳統行業,本來產品利潤就低,人民幣升值自然會削弱這些行業的成本優勢,迫使這些行業另尋發展空間,比如這些行業控制和降低成本,或是在此同時進一步提高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以產品的質量和服務的質量取勝,或是產業轉移。有人說,人民幣升值可降低這些企業原材料的價格,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但中國企業并不會因為原材料的進口降低生產成本及提高生產力,因為中國企業的要素價格更多的是依賴國內而不是國際。當然,對于依賴于進口原材料、高額外債的行業其正面影響也不可低估。比如中國的航空業,原油價格下降、美元債務降低等都是2006年國內航空業的有利因素。
如果人民幣升值過快,受害最大的可能是國內的一些外向型企業,是這些企業的工人及整個中國經濟,而得益的是那些預期人民幣快速升值的熱錢或國家。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對不同行業的影響會不一樣,因此不同的行業要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首先,國內任何一家企業都得面臨人民幣升值的影響,無論是外向型企業還是內向型企業都是一樣;其次,對于人民幣升值,企業要針對國家政策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方式來降低營運風險;再次,對于人民幣升值,企業要把它看作發展之動力,從技術創新、產品升級換代、企業管理等方面來降低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最后,對于人民幣升值,企業還要能夠利用種種市場工具來規避匯率風險等。
日本經驗的啟示
從微觀層面來說,人民幣升值對企業以及對中國的國際貿易的影響,可以參照一下日本之經驗。
一般來說,貨幣貶值能夠促進該國出口,同時抑制該國進口。但是國際貿易是一個復雜變化的過程,從合約的簽訂到實際貨款的支付,通常需要一段時間,匯率變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一般都具有滯后效應。而且由于各個國家不同程度的貿易壁壘的存在,特別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受到對外貿易政策的影響較大,因此,匯率上升未必就不利于企業的出口,反之亦然。
20世紀70年代初期,也是日元快速升值時期,就出現過幾個有趣的現象,在這一時期,從360日元兌換一美元升值到265日元兌換一美元,即日元升值幅度超過30%。但是,日元快速升值并沒有讓日本產品出口隨著日元升值而減少,而在1972年,日元快速升值卻讓日本出口增長15.7%,貿易出口的增長快于以往任何一年。
同時,日元的持續升值也沒有使日本出口產品價格快速上漲,相反,日本的出口價格在1985年初開始持續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日元升值對出口的不利影響。
從以上討論就會看到,人民幣匯率變化并不是決定兩國之間貿易逆差或順差的最基本因素,人民幣的升值也不是改變目前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力量。因為,中國對外貿易迅速成長關鍵的因素是中國低工資剩余勞動力的充足供給及勞動力素質的迅速提高,中國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及技術進步,以及制度改革后的交易費用不斷下降等與人民幣升值不密切相關的因素。
可以說,僅就這幾個方面,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應該會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中國進出口貿易順差快速增長也不會在短期間內改變,即使是目前所謂的“金磚四國”的印度、巴西、俄羅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根本就不是中國國際貿易產品的競爭對手。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與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編輯 王方劍
E-mail:wfj@shangjie.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