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速遞·宏觀】
2007中國經濟大勢
經濟增長連續四年達10%給中國帶來什么?
“經濟增長連續四年達到或略高于10%……”少有的經濟增長高位運行,引起世界的矚目。這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基礎。“經濟發展出現了歷史上難得的好局面,為構建和諧社會,化解社會矛盾打下了扎實基礎。”統計顯示,中國經濟總量已經從2003年的13.6萬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20.9萬億元,政府財政收入從2.2萬億元增長到超過3.9萬億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從8472元、2622元增長到11759元和3587元。
經濟高增長對社會穩定和低收入群體帶來了很多好處和實惠。2006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184萬,創15年來最高。隨著地方政府財力的增強,各地紛紛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
粗放增長使得資源環境問題更加尖銳。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發展出現了種種不平衡問題。“經濟高增長的背后,節能降耗問題最為緊迫。”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尖銳,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為突出問題。
抓住時機調整結構實現“又好又快”。政府正在利用當前經濟發展勢頭好、財力強的時機,抓緊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抓緊補長社會事業的“短腿”,更加重視資源環境問題。
在當前中國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遏制高耗能行業盲目擴張的同時,將加快服務業發展。
中國經濟軟著陸大局已定
“中國經濟軟著陸大局已定,2007年中國經濟的最大特征是資產升值,資產升值將取代經濟過熱成為下一輪宏觀調控的重要素材。”
經濟學家陶冬認為,一輪新的以基礎設施投資為主導的投資增長已經初步形成。機械類設備、電子設備、交通設備、一般機床、特殊機床等領域的訂單數量在明顯上升,而成本壓力并不明顯,這是帶動中國經濟下一輪上漲的主要動力。
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依然會圍繞上半年高走、下半年回落的趨勢。經濟重新開始加速,反映在鋼材、煤炭價格的反彈,但這輪反彈力度不會很強。2007年經濟依然以反彈為主基調,通貨膨脹會加速。通貨膨脹加速的拉動力主要來自農產品和農民工工資兩方面。農產品價格會以10%-20%速度向前推進,農民工短缺會成為影響中國通貨膨脹的又一個因素。
經濟高增長還能持續多久?
中國經濟為什么增長這樣快?中國經濟高增長到底能持續多久?
中國能夠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的原因在于:中國的國內需求潛力巨大,其消費潛力和消費需求正處于上升階段;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世界經濟的發展經驗證明,這必然是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中國勞動力供給非常充足,雖然出現了老齡化趨勢,但是社會的總撫養系數較低;充足的資本儲備,也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此外,市場經濟體制和宏觀調控的日趨完善,也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
在過去20多年中,中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是投資拉動,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達3/4。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也有一些貢獻。專家分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持續時間比較長,估計到2020年,還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長。
2007年經濟和社會發展6項主要目標
2007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減少排放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城鎮新增就業不低于90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以內;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事業進一步發展;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改善。
將著力抓好八方面的工作: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加強環境保護和集約用地;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繼續深化各項改革,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事業,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認真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數字2006,數字中國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可喜成績的一年。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6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及《中華人民共和國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一組閃亮的數據令人振奮———
20.94萬億元:
經濟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94萬億元,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
1.5%:
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
漲幅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物價穩定是衡量宏觀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指標,1.5%的漲幅反映了我國經濟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發展水平。
18784億元:
規模工業企業利潤全面增長
這個數字比上年增長31%。取得這一成績的原因:一是2006年在生產能力增長較快的情況下,價格總體上比較平穩,投資、出口和消費都在增加。市場的旺盛需求是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二是這些工業企業總體成本仍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
17607億美元:
對外貿易亮點多
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規模達到176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8%。其中,出口9691億美元,增長27.2%;進口7916億美元,增長20%。
3.9萬億元:
國家財力明顯增強
2006年我國財政收入達3.9萬億元,增收7000多億元,為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
2943億元:
科技創新再添助力
2006年我國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294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0.1%,占了GDP的1.41%,為歷史最高水平。
7.4%:
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
2006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587元,比上年增長了7.4%,加快1.2個百分點,是近年來首次連續3年增幅超過6%,大大超過了“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年均增長5%的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兩會速遞·外電】
《華爾街日報》:中國完善法律體系為經濟保駕護航
經過1988年以來的幾次修憲,中國的憲法目前已籠統承認了私有財產權。但對于具體個案的解決,比如政府征地引發的問題,這些空洞的法律原則幾乎幫不上什么忙。這正是要出臺《物權法》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部法律對各類物權的范圍作了詳細界定,并對物權變更或轉讓的方式作了明確規定。
《物權法》數萬條內容,將告訴你什么是你自己的東西,什么是他人的東西,以及這些東西如何獲得和轉讓。如果沒有這部法律,就不可能解決財產權糾紛。企業界對物權的澄清尤為歡迎。
過去在華外資企業的平均稅負是15%,而中國本土企業的平均稅負是33%,從今年開始將用5年時間完全實現按25%征收,一視同仁。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將使中外企業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全國人大此次會議還將審議其他幾部重要法律,這些有望在今年晚些時候通過的法律包括中國第一部反壟斷法,以及使雇員在與雇主進行勞動合同談判時能擁有更大話語權的《勞動合同法》。
要建立起一個能保障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法律構架,上述這些法律都必不可少。看得出來,政府正在越來越公平公正地領導這個國家向前發展。
【兩會速遞·民生】
“民生清單”引人注目
——解讀200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
根據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查的200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今年中央財政總支出將達26871.08億元。這些支出將會花在哪些地方?
九億農民得實惠——“三農”成為預算重中之重
預算清單:
根據預算草案,2007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各項支出共達3917億元,比2006年增加520億元,增長15.3%。
——嚴格執行增加投入政策,新增政府投資主要用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確保用于直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投入比2006年有所增加。
——加大支農補貼力度。中央財政安排良種補貼55.7億元、農機具購置補貼12億元,分別比2006年增加14.2億元和6億元。
——支持在全國范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財政安排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支出30億元,鼓勵已經建立制度的地區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區積極探索建立制度。
——促進現代農業建設。中央財政安排經費5億元,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安排試點補助9億元,支持測土配方施肥;安排補助資金3億元,促進農業產業化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安排農業綜合開發支出115億元,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安排經費11億元,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技能培訓。
——安排扶貧支出144億元,比2006年增加7億元。
——安排資金25億元,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孩子上學更容易——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增幅超過40%
預算清單:
根據草案,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教育支出858.54億元,比2006年增加252.49億元,增長41.7%。
——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中央財政相應安排資金279.8億元,對全國1.5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落實免除學雜費政策,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同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
——全面建立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95.1億元,用于擴大政策受益面,提高資助標準。
——在“十一五”期間建立起系統、科學、公平、有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從制度上基本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不起學”的問題,促進教育公平……
百姓健康有保障——中央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增幅超過80%
預算清單:
根據草案,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醫療衛生支出312.76億元,比2006年增加145.36億元,增長86.8%。
——實施免費防治重大傳染病政策,并實行以中央財政負擔為主的新機制;
——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步伐。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提前一年基本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繼續按每人2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確保參加的農民真正受益;
——支持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從2007年開始進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逐步將城鎮職工之外的城鎮居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中央財政將對中西部地區的困難城鎮居民參保繳費給予適當補助。同時,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支持做好關閉破產和困難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參保工作,使廣大人民群眾有錢看病。
——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力度。2007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加大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區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穩步推進城市醫療救助試點,推動城鄉醫療救助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逐步提高救助水平,切實減輕城鄉困難群眾看病就醫的經濟負擔。
——大力支持提高基層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人員培養的支持力度,力爭到2010年將農村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人員全部輪訓,所需資金主要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負擔。
——建立城市社區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機制……
民生之本更堅實——就業和社保支出持續增加
預算清單:
2007年中央財政預算大力支持解決就業和社會保障、住房等基本民生問題。
——加大社會保障和就業再就業投入力度。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019.27億元,在去年較大幅度增加的基礎上又增加246.99億元,增長13.9%。
——支持城鎮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設。落實預算安排、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以及土地出讓收益等各項城鎮廉租住房保障資金來源,通過租金補貼、租金核減和實物配租等方式,切實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確保困難群體居有其所。
——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支持擴大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工作。
——繼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根據國務院確定的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方案,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確保中央改革規范政策落實到位,切實防止出現新的拖欠……
【兩會速遞·環保】
溫家寶強調:大力抓好節能降耗、保護環境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2007年在節能環保方面,重點要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并嚴格執行能耗和環保標準。新上項目必須進行能源消耗審核和環境影響評價,不符合節能環保標準的不準開工建設,現有企業經整改仍不達標的必須依法停產關閉;
二是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十一五”期間,關停5000萬千瓦小火電機組,今年要關停1000萬千瓦;五年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億噸、落后煉鋼產能5500萬噸,今年力爭分別淘汰3000萬噸和3500萬噸。加大淘汰水泥、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等行業落后產能的力度;
三是突出抓好重點行業和企業。加強鋼鐵、有色金屬、煤炭、化工、建材、建筑等重點行業,以及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全面實施低效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區域熱電聯產等重點節能工程。堅持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四是健全節能環保政策體系。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綜合運用價格、財稅、信貸等經濟手段,促進節能環保工作。深化重要資源性產品價格和排污收費改革,完善資源稅制度,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五是加快節能環保技術進步。積極推進以節能減排為主要目標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采用有利于節能環保的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
六是加大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力度。增加國債資金和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及危險廢物處理設施建設。繼續搞好“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峽庫區及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等重點流域污染治理。禁止污染企業和城市污染物向農村擴散,控制農村源污染;
七是強化執法監督管理。建立更加有效的節能環保監督管理體系,堅決依法懲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八是認真落實節能環保目標責任制。抓緊建立和完善科學、完整、統一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實行嚴格的問責制。
【鏈接: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何漢理認為,中國政府把2007年的經濟增長目標降低到8%,是在發出信號,表明北京不惜減緩經濟增長來推動達到環境和能源方面的目標。】
【兩會速遞·金融】
把銀行開到農民的“家門口”
農民借錢很難。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了很長的篇幅來部署農村金融改革的任務:“構建分工合理、投資多元、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適當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鼓勵各類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機構。”
在農村金融改革全面啟動之時,降低政策門檻已使農村金融市場商機凸顯。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說:“我們鼓勵更多的農村資本參與到村鎮銀行來,私人的、企業的都可以,但不允許農村的行政資本進入。”目前,6個省區已在搞農村金融改革試點。
據介紹,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等5家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兩會召開前已獲得銀監會的批準。這其中,由吉林省閆家村32位農民發起的閆家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在3月9日已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