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沒有地域、歷史優勢的閩南小縣,何以在中國餐飲大棋盤上強勢崛起?一群普普通通的農民又是如何聚沙成塔,用十年的時間譜寫出那段激蕩人心的沙縣演義?
沙縣秘密
武夷山山脈綿延千里,其東南面的福建沙縣,是一個只有26萬人口的彈丸小城。雖然并非沿海富庶之地,可這里的房價卻能與福州市區持平,即便這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樓盤依舊不愁銷路。
強大的購買力,并非來自縣城的上班族,而是那些在各大城市做著小吃生意的農民。
沙縣小吃辦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經營小吃生意的農民占到沙縣農村勞動力的55%,闖蕩在外的產業大軍每年至少掙回5個億,星羅棋布的店面廣東約有6000家,上海約2000家,杭州約1000家,閩南金三角的廈門、漳州、泉州又是2000家……
進城的農民一旦賺錢回家,除了自蓋新樓,更多人選擇到縣城置辦房產。于是,房價在追捧中扶搖直上。與之同時,沙縣小吃的配套產業也迎來了春天。光是當地的辣椒、芋子等種植以及味精、醬醋等食品加工,一年的產值就達1.2億。
相比進城打工賺些辛苦錢,沙縣農民選擇了自己當老板,那些再普通不過的面點小吃,開始成為小縣城的支柱產業。如潮而至的小吃軍團,讓外地人在家門口知道了沙縣;而沙縣也開始頻頻造勢,一邊費盡心思地辦會辦節,一邊又將“中國小吃之鄉”、“中國小吃文化名城”等名號相繼攬入懷中。
目的只有一個:為闖蕩在外的小吃業主們包裝一個光鮮的身份。
然而,面對蘭州拉面、成都小吃等強大對手,一個沒有地域、歷史優勢的小縣何以異軍突起?一群普普通通的農民又是怎樣聚沙成塔,將產品做成了產業?
對于沙縣小吃業的超速擴張,52歲的鄧世奇似乎頗有發言權。這個從“四根竹竿撐塊塑料布”起家的中年男人,如今已是上海沙縣餐飲管理公司的副總經理。
逃債逃出來的產業
鄧世奇的起家跟“倒會”有關。
1987年,沙縣賭風日盛,隨之而生的民間“標會”,吸引了大量發財心切的農民,鄧世奇也是其中之一。然而,1990年泡沫破裂,會頭們攜款潛逃,卷入其中的農民一個個欲哭無淚。
此時,背上13萬元債務的鄧世奇同樣心如死灰。可幾個月后,那些和自己有著相同遭遇的農民,又讓他看到了希望。
原來,自標會泡沫破裂之后,許多農民外出躲債。無奈沒有一技之長很難找到工作,于是有人干脆挑起沙縣人人都會做的應節食品,沿街吆喝。恰逢福建此時的餐館不多,大量外來工吃飯困難,便宜且好吃的沙縣面點、扁肉一下子火爆異常。
那些賺了第一桶金的沙縣農民,回家不但還清了欠債,還蓋起了新樓。小縣城轟動了。一幫人又一幫的沙縣人開始爭先仿效,親友相帶地走出家門,福建的三明、廈門、福州等地陸續出現了沙縣小吃的第一代創業者。
鄧世奇也是在這時候決定走出去的。1992年底,他借資7500元盤下一間12平方米的小店,不想開業首日就賣了158元,春節后穩定在1300多元,獲利頗豐。
兩年后,鄧世奇的小吃店變成了3家。期間,他還專門參加了兩期由縣政府舉辦的沙縣小吃培訓班。
事實上,沙縣人確實應該感謝自己的老祖宗。因為其地處閩南腹地,既非沿海富裕之地,又非偏遠貧窮之鄉,在飲食上“既要講究,又不花大錢”,于是祖祖輩輩都愛做些經濟實惠的小吃。正宗的沙縣小吃能有一百八十多種,各具特色自成一脈。
時至1995年,整個沙縣已有一萬多人外出經營小吃。無論是街邊小攤,還是繁華鋪面,大家都不自覺地掛上“沙縣小吃”四個大字。并不統一的字跡、花花綠綠的招牌,沙縣小吃就這樣大規模地闖進了都市人的視野。
農民們似乎找到一個比種田更為刺激的生存方式,這也讓當地政府看到了致富強縣的希望。1998年,其專門成立了一個“小吃業發展小組”,縣委書記任組長,成員單位有工商、稅務、教育、工商聯一系列單位,甚至還包括了縣委黨校。
此外,沙縣各個鄉鎮都設有小吃辦,建立“小吃培訓中心”,工作人員每天跑到那些有外出意向的農民家,發動他們參加培訓。培訓合格后,再頒發他們沙縣小吃商標準用證和牌匾。
縣政府還要求,一個鄉鎮必須牽頭到一個城市建立一支小吃隊伍,開發小吃市場。
于是,頗有幾分氣勢的場景出現了:高砂鎮對應上海,夏茂鎮對應杭州,虬江街道對應廣州,高橋鎮對應廈門……各鎮均對當地的沙縣小吃建立檔案,實行電腦管理,建立獎勵機制和評比制度,幫助農民找店、辦證和協調糾紛。
令人驚訝的是,沙縣縣委、縣政府還明確規定:在職干部外出經營沙縣小吃,留職留薪,不影響正常工資調整、職稱評定和先進評選,在外表現優秀者同樣能得到提拔重用。結果,全縣13個鄉鎮200多名干部外出經營小吃,帶頭創辦沙縣小吃的示范店。
沙縣,確實是在舉全縣之力攻城略地,但伴隨小吃軍團的越來越龐大,一系列的矛盾又開始出現了。
兵敗上海
2000年,沙縣小吃搶灘上海。
在這個對生活質量已經產生一定要求的城市,三個問題無法回避:合適的口味、良好的管理以及可以忍受的衛生條件。
后兩個問題尤其讓沙縣人焦頭爛額。因為經營者素質參差不齊,一些業主對縣政府組織的培訓并不重視,加上衛生狀況差,在冒牌店和當地小吃的夾擊下,上千家小吃店普遍虧損。一年以后,搶灘登陸宣告徹底失敗。
與此同時,因物價上漲,福州的沙縣小吃業主們集體將扁肉、拌面的價格從1元提到1.5元,但此舉推出后,同樣遭受了市場的冷遇。此后,約3000家沙縣小吃店相繼撤離福州,轉戰利潤較高的杭州。在那里,每碗扁肉、拌面可以賣到3元。
上海、福州的失利,讓沙縣人體會到粗放式經營、各自為戰帶來的弊端。要想持續贏利,就必須轉變落后的家庭式經營。
于是,許多人開始貸款裝修門面,更換桌椅,在爐灶前設立起衛生玻璃。這是沙縣小吃文化里從未出現過的新事物——誰家為了做個小點心,還專門造個無菌房?
針對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一些老板還開始改進工藝,10分鐘內走完從點菜到上桌的程序。許多特別費時的小吃菜品,硬生生地從菜單上劃掉了。此外,還分出10塊錢以內的快餐和15塊以內的營養餐。所謂的營養餐是否真的具有滋補功效并不知道,但至少可以嗅出一點“品質”的味道。
為了突出賣點,沙縣還刻意保留了一些原生態的東西。比如其肉餡大部分是用木槌打成,一團瘦肉往往要打10000次上下。如果使用絞肉機固然省力,但口感卻遠不如木槌打成的。于是,許多經營者就站在半人高的臺前,一下一下揮舞著木槌……
上海的局面逐步打開,沙縣小吃漸漸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十字路口
沙縣小吃雖然興旺,但一不小心就會站在十字路口。
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的臨近,北京、上海已開始清理不達標的小餐飲店,而大多數沙縣人走的均是小店路線,這意味著隨著國家標準的不斷提高,大部分沙縣小吃店將面臨著被淘汰出局的危險。
危機面前,鄧世奇出現在聚光燈下。2006年9月,他通過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提出自己的想法,由同業公會出面,與上海的一些投資者合作,創辦上海沙縣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定位是上海市沙縣小吃商標使用及授權加盟的管理公司。
鄧世奇的邏輯是,各自為戰、家庭經營已經成為制約沙縣小吃發展的瓶頸,他想通過公司化的方式,為沙縣小吃的規模化、連鎖化探求一條新路。
2006年10月8日,上海沙縣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總投資約970萬元人民幣,鄧世奇占股10%,任副總經理。
公司成立后,第一件事便是建立沙縣小吃半成品加工廠。鄧世奇試圖通過集中炒料、統一配送的方式,從源頭上保證產品的口味和質量。目前,他已同沙縣當地一食品廠商談合作,便于運輸的固態豆豉油也已研制成功。在鄧世奇的設計中,半成品配送問題解決后,沙縣小吃將突破技術上的限制,各地加盟者都可以經營。而半成品的制作與銷售也將成為公司今后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然而,解決了半成品的配送,是否就意味著沙縣小吃的連鎖之路已經暢通?鄧世奇對此并不樂觀。小吃本身是一個快餐類項目,只有“快餐化、標準化”才是沙縣小吃真正出路。
等待未來
2006年12月,沙縣小吃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轉折。舉辦了十年之久的“沙縣小吃節”,正式升格為“首屆中國小吃文化節”,沙縣也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了“中國小吃文化名城”的稱號。
與此同時,一部以小吃為題材的電影《走出廊橋》也在沙縣舉行開拍儀式,該劇講述的是一個沙縣女孩因經營小吃而改變命運的故事。
電影由當地的幾家小吃企業和政府共同出資。據說,在電影市場極不景氣的今天,投拍這部電影的初衷,不過是想告訴人們:每一家“沙縣小吃”的背后,都有一個農民家庭不平凡的故事。
或許,這也正是沙縣小吃能夠生生不息的真正原因。
編輯 黎 木
E-mail:fl@shangjie.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