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商標權!”不久前,許先生一紙訴狀將“老東家”——上海某科技公司推上了被告席,要求對方停止侵權并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先生與老東家到底有什么糾葛呢?
“高管”要帶走商標
許先生是其所在科技公司的老總,更是某注冊商標的專用權人。而許先生所在的科技公司一直在使用這個許先生以個人名義注冊的商標,并從2004年開始,大量銷售標有涉案注冊商標的智能配電儀表、綜合保護測控裝置、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等產品。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客戶也越來越多。
就這樣相安無事了幾年,事情在2006年底卻發生了變化。
擔任公司老總的許先生被炒了“魷魚”,“既然要我走,我就得把商標也帶走”,公司斷然拒絕,雙方于是對簿公堂。
許先生認為,科技公司收到自己的律師函后仍繼續使用該注冊商標,并向其客戶稱涉案商標為該公司擁有。“科技公司仍然在產品、產品說明書、用戶手冊等使用涉案商標的行為,侵犯了我享有的注冊商標專用權。”
而對于許先生的說法,科技公司不以為然,反駁稱:公司自2003年7月成立后就一直在許先生所掌控的經營活動中使用涉案商標,因為該商標是公司委托許先生去辦理注冊的,該商標的商標權應屬于科技公司。科技公司還透露,許先生從擔任公司總經理到2006年3月被罷免,對公司使用涉案商標完全知情。目前,涉案商標的現有價值和商譽均來源于公司對該注冊商標的長期使用。因此,該商標應屬公司所有。
于是,科技公司提起反訴,請求法院判令涉案商標權為科技公司所有;許先生履行轉讓手續,并賠禮道歉。
事情頓時陷入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之中。而究竟雙方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利害關系,私下或口頭又有什么樣的承諾都很難講得清楚。
各打五十大板
法官通過調查發現,涉案商標的注冊申請受理通知書和注冊證均顯示許先生是該注冊商標的注冊人。但科技公司卻提供了3張商標注冊費用的發票,以證明公司委托許先生注冊涉案商標,并約定在科技公司成立后轉至公司名下,還報銷了注冊費用。
然而,對公司的說法許先生卻堅決否認。
在法官的詢問下,科技公司不得不承認上述費用并未入賬核銷。因此,法院認為,科技公司關于其為許先生報銷注冊費用的說法不能成立。科技公司認為涉案注冊商標是其所有的訴訟主張缺乏事實依據。
案件繼續審理,法院認為,許先生作為科技公司的股東,在公司成立后就一直默許公司使用涉案商標,而科技公司正是基于這種默許而在經營活動中使用該商標,并對外簽訂合同。
科技公司向法庭提交的14份合同中,最晚的一份期限至2008年4月,這些合同都是在許先生任總經理期間與客戶簽訂的合同,許先生對此是明知的,并未表示過異議。法院同時明確,鑒于原告是涉案商標權人,被告不得就上述合同續約,也不得超出合同范圍使用該商標。因此,許先生關于要求某科技公司停止侵犯其注冊商標專用權、賠償其經濟損失50萬元并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依據。
最后,法院據此作出判決,駁回原告許先生的訴訟請求,同時也駁回了反訴原告某科技公司的訴訟請求。
拋開公司與許先生的是是非非,事件的爆發或許是件好事,至少能給企業一些警示:企業在3年前為自己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現在這顆炸彈終于被引爆了。
其實,國內企業中同樣的案例為數不少。前不久,沸沸揚揚的“天涯社區”域名遭網站前員工收回的事件就仿佛上演了一幕鬧劇,雙方最后以和解收場。許多公司在創業初期沒有規范可言,往往是幾方間的口頭承諾或君子協議,但這些都缺乏法律的約束力,這些舊賬在之后往往成為一筆“糊涂賬”,講不清道不明。公司處于雛形階段不規范時,留下的一些隱患,在日后公司初具規模甚至與資本“談婚論嫁”時,就開始顯露出其破壞性的一面。經營者們也總是真正到了劍拔弩張對簿公堂時,才幡然醒悟“親兄弟明算賬”的道理。
》》律師點評:
□文/重慶百君律師事務所 曹緒成
隨著創業浪潮的興起,自然人申請商標注冊獲得商標專用權的情況會越來越多。
商標的作用在于,經營者通過享有專用權的標識將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務與他人的商品或者服務區別開來。然而,申請商標注冊的自然人并非都是經營者,相反,非經營者居多。
目前,申請商標注冊的自然人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對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典型事件具有敏感性并對商標有投機意識的,及時將與典型事件有關聯的字、詞或者圖案申請為注冊商標,伺機出手從而牟利;另一類是職業經理人,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商標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工作之需或者利用工作之便申請注冊商標,為自己創造一份無形資產。
現實生活中,“高管”獲得注冊商標專用權有哪些情形呢?
現實生活中,“高管”獲得注冊商標專用權并不鮮見,因為許多情況下,企業商標由“高管”設計并且具體負責落實申請注冊工作,“高管”便具備將本屬于企業的商標以個人名義申請注冊的便利條件,從而取得該商標專用權。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如果沒有強有力的證據否定“高管”對其注冊商標的申請權,企業想從“高管”手中拿回商標權幾乎不可能。
企業使用個人注冊的商標有何弊端呢?
企業使用個人的注冊商標,不利之處甚多。通常情況下,個人享有專用權的商標往往不具有很高的社會知名度,企業使用不知名的個人注冊商標并不能因此產生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相反,企業在使用商標過程中,將使用商標的商品或者服務推向市場,隨著其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商標的社會知名度隨之上升,從而提高商標的價值。但是,商標權屬不會因增值而改變。此時,商標權人即便將商標免費提供給企業使用,也從商標增值中受益。正是這個原因,本案中的“高管”將自己的注冊商標供企業免費使用,自有其目的。
企業應該如何合理使用個人注冊的商標呢?
偶爾,個人享有專用權的商標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企業為了借助商標的作用提高營業額而使用該商標,則應與商標權人簽訂商標使用許可合同,以明確使用該商標的商品種類、使用范圍、期限、使用費等內容,以避免商標權人在企業欲罷不能的時候提出過高要求,而使企業處于被動境地。
如果企業看好個人注冊的商標而使用,即便當時該商標沒有任何名氣,也應避免無償免費使用,而最好是花錢買過來。商標知名度越低,其市場價值越低,此時交易容易把握商標價值與價格的關系。
企業在使用個人注冊的商標時,雙方應采取哪些措施維護自己的利益呢?
如果企業看好個人的商標,個人也看好企業的發展前景,個人則可以用商標向企業投資,這是一個雙贏的辦法。如此操作,企業對商標的投入能夠在商標上進行沉淀,而且商標的增值屬于企業所有;個人以商標投資后,對商標并沒有完全喪失權利,因為商標增值意味著股權增值,以商標投資而形成的股權價值亦會隨商標增值而提高。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以商標出資的,其價值應當由具有無形資產評估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從而確認其出資額。
企業花錢買個人的注冊商標,雙方應當簽訂《商標權轉讓合同》,并以此合同向國家商標局申請商標權人變更登記,領取新的商標注冊證。商標權轉讓合同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轉讓商標的內容、使用轉讓商標的商品類別、轉讓價格及付款方式、商標被依法撤銷的處理辦法、違約責任等內容。如果個人僅向國家商標局提交了注冊申請而沒有獲準注冊,企業也可以購買,此時的交易對象就不是商標權,而是商標申請權。在商標申請權轉讓合同中,尤其要約定該商標不能獲準注冊的處理辦法。
個人以商標權作為出資設立公司時,公司登記注冊后應及時向國家商標局申請商標權人變更登記,經登記由公司領取了新的商標注冊后,公司才能依法成為該商標的權利人。個人以商標出資時,各股東之間應就商標被依法撤銷的處理辦法進行約定,以避免因商標被撤銷而導致公司股東之間產生矛盾,從而影響企業的發展。
編輯 沙 葉
E-mail: chw@shangjie.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