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名吃總有不解之緣,在《舌尖上的中國》一書中,跟隨著眾名家的筆觸,開始我們想象中的美食之旅。風(fēng)俗、地點(diǎn)、人物充實(shí)圓滿,他們的回憶疊加輝映,一碗湯里喝盡一個時代的味道,一道菜中品味一段傳說中的歷史,吃的文化因此滋味宜人。
洪丕謨(書法家):夏令冬瓜第一蔬
把冬瓜封為“暑天第一蔬”,不致大錯。本草書上說它性味甘淡寒涼,有著清熱消暑、利尿解毒的良好作用。《本草再新》指出冬瓜能夠“清心火,瀉脾火,利濕去風(fēng),消腫止渴,解暑化熱”。《隨息居飲食譜》也說,冬瓜“清熱,養(yǎng)胃生津,滌穢治煩,消癰行水,治脹滿,瀉痢霍亂,解魚、酒等毒”。“亦治水腫,消暑濕”。
冬瓜渾身是寶,除了做菜的瓠果,冬瓜皮、冬瓜子、冬瓜瓤、冬瓜藤、冬瓜葉,也都有的可吃、有的人藥,并且具有較強(qiáng)的利尿消腫、清暑除濕作用。比如冬瓜子補(bǔ)肝明目;冬瓜皮煎湯,去皮膚風(fēng)剝黑斑,潤肌膚;冬瓜瓤則又另有作用,崔禹錫《食經(jīng)》說:“補(bǔ)中,除腸胃中風(fēng),殺三蟲,止眩冒。”還有冬瓜藤,《本草再新》說是:“活絡(luò)通經(jīng),利關(guān)節(jié),和血?dú)猓褡凤L(fēng)。”《隨息居飲食譜》還有冬瓜藤治病一法:“秋后齊根截?cái)啵迤恐校≈畏螣崽祷穑瑑?nèi)癰諸證。”再如冬瓜葉,《本草綱目》指出:“主消渴,瘧疾寒熱。又焙研敷多年惡瘡。”《海上名方》還用冬瓜葉嫩心,拖面餅吃,說是可以治療積熱瀉痢。
在菜肴里,冬瓜是一種能上能下,既能夠做成如夜香冬瓜盅、冬瓜鱉裙羹等上等菜肴的佳品,又能夠清炒、放湯,進(jìn)入千家萬戶的大眾化菜肴。冬瓜鱉裙羹是湖北荊州傳統(tǒng)名菜,至今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江陵縣志》記載,宋仁宗召見江陵張景時,親切地問:“卿在江陵有何貴?”張答:“兩岸綠楊遮虎渡,一灣芳草護(hù)龍洲。”又問:“所食何物?”張答:“新粟火米魚子飲,嫩冬瓜煮鱉裙羹。”眼下,要是有人順道去荊州古城,不妨上聚珍園菜館,一嘗那里的美味佳肴冬瓜鱉裙羹。
還有廣西名菜冬茸火鴨羹,四川名菜冬瓜燕,浙江名菜冬茸白蘭。冬瓜燕因?yàn)榘讯锨谐瑟q如燕菜般的細(xì)絲,然后加進(jìn)高級清湯,再撒上火腿絲而成,所以叫冬瓜燕。冬茸白蘭則先要把冬瓜削成蘭花形狀,接下來再嵌進(jìn)蝦茸,放溫油里滑熟撈出,再加高級清湯進(jìn)行燴制。
逯耀東(史學(xué)家):“佛跳墻”正本
“佛跳墻”是福州佳肴,興于清朝同光年間,初名“壇燒八寶”,后易名“福壽全”,最后稱“佛跳墻”,由創(chuàng)辦“聚春園”的鄭春發(fā)推廣而流傳。
至于“佛跳墻”的由來,一般都說是廟里的小和尚偷吃肉,被老和尚發(fā)現(xiàn),小和尚一時情急,抱著肉壇子跳墻而出,因而得名。其實(shí)“佛跳墻”的由來有各種不同說法,其中之一是和“叫花雞”一樣出于乞丐之手。
乞丐拎著破瓦罐沿街乞討,在飯店討得的殘肴剩羹,加上剩酒混在一起,當(dāng)街回?zé)嫦闼纳ⅲ麄兎Q為雜燴菜。菜香觸動一家飯館老板的靈感,于是將各種材料加酒燴于一壇中,因而有了“佛跳墻”。
另一說法是福州新婦過門,有“試廚”的習(xí)俗,以驗(yàn)其將來主持中饋的功夫。相傳有一個在家嬌生慣養(yǎng)的新婦,從不近庖廚,臨嫁,其母將各種材料以荷葉包裹,并告知不同的烹調(diào)方法。但待新婦下廚,卻丟了方子,一時情急,將所有的材料置于酒壇中,上覆荷葉扎口,文火慢燉。菜成啟壇,香氣四溢,深獲翁姑的歡心,于是有了后來的“佛跳墻”。
不過,另一種說法較為可靠。此菜創(chuàng)于光緒丙子年,當(dāng)時福州官銀局的長官,在家宴請布政司楊蓮,長官的夫人是浙江人,為烹飪的高手,以雞、鴨、豬肉置于紹興酒壇中煨制成肴,布政司楊蓮吃了贊不絕口,回到衙內(nèi),要掌廚的鄭春發(fā)如法調(diào)制,幾經(jīng)試驗(yàn),總不是那種味道。于是楊蓮親自帶鄭春發(fā)到官銀局長官家中,向那位長官夫人請教,回來后,鄭春發(fā)在主料里又增加鮑參翅肚,味道甚于官銀局的。
鄭春發(fā)13歲習(xí)藝,后便去京、滬、蘇、杭遍訪名師,學(xué)得一身好手藝,辭廚后,自立門戶,開設(shè)“三友齋菜館”,后更名“聚春園”。此菜初名“壇燒八寶”,后來繼續(xù)充實(shí)材料,主料增至二十種,輔料十余種,并換了個吉祥的名字,稱為“福壽全”。一日,幾個秀才到“聚春園”聚飲,堂倌捧來一個酒壇置于桌上,壇蓋啟開,滿室飄香,秀才們聞香陶醉,下箸更是拍案叫絕,其中一個秀才吟詩一首,內(nèi)有“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之句,因而更名“佛跳墻”。而且“福壽全”與“佛跳墻”,在福州話的發(fā)音是相近的。
制“佛跳墻”取紹興酒壇,加清水置微火熱透,傾去。壇底置一小竹算,先將煮過的雞、鴨、羊肘、豬蹄尖、豬肚、鴨肫等置于其上,然后將魚翅、干貝、鮑魚、火腿,用紗布包成長彤,置入壇中,其上置花菇、冬筍、白蘿卜球后,傾入紹興酒與雞湯,壇口封以荷葉,上覆一小碗,置于炭火上,小火煨兩小時,啟蓋,置入刺參、蹄筋、魚唇、魚肚,立即封壇,再煨一小時,上菜時,將壇中菜肴倒入盆中,鹵妥的蛋置于其旁,配以小菜糖酣蘿卜、麥花鮑魚脯、酒醉香螺片、香糟醉雞、火腿拌菜心、香菇扒豆苗等,就湊成一席地道的福州“佛跳墻宴”了。
姚雪垠(作家):一魚兩吃黃河鯉
河南開封是歷史上的一座名城,如果談河南飲食,應(yīng)該以開封為代表。北宋以后,設(shè)在開封的中央政權(quán)毀滅了,在杭州建立了新的朝廷。原在開封的皇親貴族和富豪大戶,或者消滅了,或者逃到南方了,其中多數(shù)逃到杭州了。“吃的文化”,在杭州突飛猛進(jìn),而在開封卻再也不能恢復(fù)了。但是開封畢竟是個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所以也有不少傳統(tǒng)名菜。例如黃河鯉魚在全國就很有名,而吃法也有特色。
當(dāng)你在館子中點(diǎn)吃黃河鯉魚時,堂倌用拇指和食指緊捏著一條鯉魚的脊鰭來到你的面前,那鯉魚大約有市尺八寸或一尺長,十分活潑,意思是讓你當(dāng)面驗(yàn)看。堂倌滿臉堆笑地問你想怎樣吃:“焦炸,你老?糖醋熘,你老?要是兩吃,焦炸一半?糖醋熘一半?”一般吃客都喜歡一魚兩吃。
當(dāng)你決定之后,堂倌當(dāng)著客人的面將鯉魚向地上一摔,提起半死的鯉魚退出,立刻送給紅案師傅。一般是先吃焦炸的一半,然后吃糖醋熘的一半。最后堂倌將吃剩的魚骨收走,過一陣端上來一盤盤絲細(xì)面,將做好的魚骨湯向上一澆,發(fā)出響聲。這叫做魚骨焙面。細(xì)面又脆、又焦、又甜,不但色香味俱全,外加響聲。比其他常吃的葷菜,如爆雙脆、爆三脆,都有特點(diǎn)。
車前子(作家):宋嫂魚羹
話說北宋末年,汴梁人宋嫂愛國心切,拋下丈夫,隨朝廷南遷來到了西湖,后來小叔找來了,她就和小叔在西湖里捕魚。魚捕少了,兩人吃;魚捕多了,賣錢。賣不掉,就做咸魚。小叔不習(xí)慣江南天氣,得了重感冒。宋嫂請不起江湖郎中,就用椒姜酒醋秘制廠一碗魚羹,小叔才喝一口,病就好了。于是作為民間偏方傳入宮中,偏方名為“宋嫂魚藥”。宋高宗頭腦還是不錯,在他看來魚羹就是魚羹,要說藥,宋嫂才是藥。他說就叫“宋嫂魚羹”吧,這就有了“宋嫂魚羹”。宋嫂也隨即成了老板娘。“宋嫂魚羹”從南宋做到令滅,少說也有八百年歷史,宋嫂借魚羹不朽和不老,美味使宋嫂沒有成為宋姥姥。
我決定把“宋嫂魚羹”的燒法——這個杭州機(jī)密泄露出來。宋嫂魚羹——主料:鱖魚1條(約重600克)。配料:熟火腿10克,熟筍25克,水發(fā)香菇25克,雞蛋黃3個。調(diào)料:蔥段25克,姜塊5克(拍松),姜絲1克,胡椒粉1克,紹酒30克,醬油25克,精鹽2.5克,醋25克,味精3克,清湯250克,濕淀粉30克,熟豬油50克。
烹調(diào)過程:
一、將鱖魚剖洗干凈,去頭,沿脊背片成兩片,去掉脊骨及腹腔,將魚肉皮朝上放存盆中,加入蔥段(10克)、姜塊、紹酒(15克)、精鹽(1克)稍漬后,上蒸籠用旺火蒸6分鐘取出,揀去蔥段、姜塊,鹵汁潷在碗中。把魚肉撥碎,除去皮、骨,倒回原鹵汁碗中。
二、將熟火腿、熟筍、香菇均切成1.5厘米長的細(xì)絲,雞蛋黃打散,待用
三、將炒鍋置旺火上下入熟豬油(15克),投入蔥段(15克)煸出香味,舀入清湯煮沸.揀去蔥段,加入紹酒(15克)、筍絲、香菇絲。再煮沸后,將魚肉連同原汁落鍋,加入醬油、精鹽(15克)、味精,燒沸后用濕淀粉勾薄芡,然后,將雞蛋黃液倒入鍋內(nèi)攪勻,待羹汁再沸時,加入醋,并灑上八成熱的熟豬油(35克),起鍋裝盆,撒上熟火腿絲、姜絲和胡椒粉即成。
汪曾祺(作家):豆汁兒
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小時看京劇《豆汁記》(即《鴻鸞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為何物,以為即是豆腐漿。到了北京,北京的同學(xué)帶我去一家小吃店,要了兩碗,警告我說:“喝不了,就別喝。有很多人喝了一口就吐了。”我端起碗來,幾口就喝完了。我那同學(xué)問:“怎么樣?”我說:“再來一碗。”
豆汁兒是制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官。過去賣生豆汁兒的,用小車推一個有蓋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喚頭”(招徠顧客的響器),也不吆喚。因?yàn)槊刻齑侥睦铮蠖加袦?zhǔn)時候。到時候,就有女人提了一個什么容器出來買。有了豆汁兒,這大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記》中金玉奴的父親金松是“桿兒上的”(叫花頭),所以家里有吃剩的豆汁兒,可以給莫稽盛一碗。
賣熟豆汁兒的,在街邊支一個攤子。一口銅鍋,鍋里一鍋豆汁兒,用小火熬著。熬豆汁兒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兒一翻大泡,就“壞”了。豆汁兒攤上備有辣咸菜絲一水疙瘩切細(xì)絲澆辣椒油、燒餅、焦圈——類似油條,但做成圓圈,焦脆。賣力氣的,走到攤邊坐下,要幾套燒餅焦圈,來兩碗豆汁兒,就一點(diǎn)辣咸菜,就是一頓飯。
豆汁兒攤上的咸菜是不算錢的。有保定老鄉(xiāng)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了他。“咸菜呢?”“咸菜不要錢。”“那給我來一碟咸菜。”
常喝豆汁兒,會上癮。北京的窮人喝豆汁兒,有的闊人家也愛喝。梅蘭芳家有一個時候,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鍋豆汁兒,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豆汁兒是什么味兒?這可真沒法說。這東西是綠豆發(fā)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愛喝的說是像泔水,酸臭。愛喝的說:別的東西不能有這個味兒——酸香!這就跟臭豆腐一樣,有人愛,有人不愛。
(責(zé)編 趙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