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劉健生先生所著詩集《春秋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不禁眼前一亮。精心的構思、真摯的情感、深刻的寓意、廣博的視角、平實的文風、素雅的裝幀,深深吸引了我。正如培根所說: “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這部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美德于一爐的好書,猶如涓涓清流,浸潤著我的心田。
詩集共分四個部分。在自然與人文的優美意境中,詩人首先領我們去史海鉤沉,俯拾被歲月遺落的歷史碎片,擦拭之中與我們分享著絢爛的思想和超拔的智慧;隨風物長詠,意趣天成的奇蔭,精雕細刻的瑰寶,仿佛都在述說著歷史老人的忠告;走出國門領略異國風情,湖光山色、世態萬象任暢想縱橫捭闔,千回百轉之后,欽羨最愛的仍是詩人初衷癡情的深沉;追憶如歌歲月,詩人無論書寫深重災難面前民魂的不屈與堅毅,還是吟哦一草一木寄予的對生命的關切與摯愛,無不使人體味到博大的仁愛之心和澎湃躍動的激情。詩意猶如橄欖,咀嚼品味,越品越濃;思想猶如天空,極目眺望,浩瀚無垠。
史海鉤沉民族魂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在不斷地沖刷、洗禮中留下了璀璨奪日的瑰寶。像是一顆顆絢爛無比的明珠,世人很容易用視覺和聽覺來觀看、聆聽.而歲月掩埋的歷史碎片,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發現和品味,感悟已經遠去的波瀾壯闊乃至最深層的底蘊。
詩集《春秋賦》就是這樣一位別具慧眼的詩人用心去發掘和呵護,詮釋和禪悟的結晶。《文姬歸漢》詩中這樣寫到:“苦雨凄風欲斷腸/魂牽夢繞念故鄉/相夫教子十余載/漢月胡風厚誼長/忽聞南朝旌節至/生離死別斷柔腸/家親君命國惟大/才女歸鄉著史章。”從魂牽夢繞的親情和生離死別的愁緒中,凸現出“家親君命國惟大”的愛國情結,實際上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再現。在《贊民族和睦》、《贊鄭成功收復臺灣》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進一步得到弘揚。而《勸修德》又對民族美德加以倡導:“堯舜功業垂千古/桀紂遺名罵萬年/處世合當慮身后/名聲好壞在生前。”這些樸實無華的詩篇,在詩集中俯拾皆是,都在簡捷故事的“賦”中娓娓道來,充滿了詩情畫意,在歷史的五線譜上奏響時代的主旋律,彰顯著對偉大民族和國家的深情摯愛。
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中,《春秋賦》是一部生動形象、寓意深刻的好教材。
風物長詠尚天然
賞析風物長詠篇的38首詩,使人如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詩情畫意中。不管是歷史悠久的圣地,還是聲名顯赫的新寵;不管是斑斕奪目的“琥珀石”,還是默默綻放的“野杜鵑”,在這里都被賦予了生命,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這一個”。
《華北明珠白洋淀》詠道: “菱米如瑩錦鯉肥/蛙鳴蘆蕩野鴨飛/漁舟唱晚舟聲近/載得如銀月色歸。”完全是一種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白洋淀漁米之鄉的自然風光,特別是“載得如銀月色歸”一句,平中見奇,意境極其優美,激起無限遐思。《觀鏡泊湖》見火山爆發舊痕,發自然變遷之幽情,天然情趣溢于言表: “巖塞名湖舉世聞/碧波鱗鱗萬點金/峰巒疊翠樓字秀/猶見火山遺跡存。”隨一位寬容、善良、淵博的智者,指點“碧波鱗鱗萬點金”,不難看出詩人內心對大自然的推崇與欽羨,平和的心態,樸實無華的詩句,娓娓道來,感覺就像在拉家常一樣,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回歸自然,領略大自然的奇觀,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時下倡導的科學發展觀,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我們從這些優美形象的詩句中,感悟到的是一種追求,體味到的是一種情致,觸摸到的是一種脈動,分享到的是一種境界。
異國風情識良莠
詩人經歷廣博,還率我們走出國門,初識異國的風情。隨著旅途的延伸,想象的翅膀在更為廣闊的天宇翱翔,時而目不暇接,興奮異常;時而目不轉睛,凝神沉思。《訪南非開普敦登桌山》想象豐富奇特: “萬里聞名訪此山/峰擎桌面入云端/盛筵堪設千人宴/可借玉皇宴眾仙”。形象獨特準確,使人過目難忘。《觀非洲好望角》(四)富于哲理: “藍綠相融冷暖交/東西聯袂勢滔滔/何須涇渭分高下/補短汲長匯大潮。”從印度洋和大西洋兩泮交匯,水呈藍綠兩色交融在一起的自然景觀中,生發開去,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和富于變通的處世哲學。從詩人內在素質上看,這是詩人包容寬厚性格的自然流露和博大胸懷與恢弘氣度的真實體現;從對客觀規律的體察把握上看,又是對當今世界文化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態勢的一種理性思考與判斷。
《訪約堡金礦城有感》滿懷關注:“絞車高聳礦井深/采礦淘沙煉黃金/弱肉強食聚財富/豈知克克血淚痕。”詩人親歷前來南非淘金的人絡繹不絕,礦工如牛似馬艱難勞作,用生命和鮮血換得黃金,寄予無限同情。其中更潛藏著對整個地球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深情呼喚。
在《孟買街頭》和《街景》則是沉重的憂思:“滿目人流滿目車/齊驅爭進賽穿梭/摩托魚貫疾鯊過/悠哉牛車慢似蝸。”“別墅如林蔽日昏/名車魚貫擾紛紛/懸殊貧富別霄壤/常見街頭乞討人。”在孟買這個印度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印度的經濟之都),貧富懸殊可見一般。詩言志,貴在言外之意,引發讀者的深思。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么,利益階層的巨大反差又意味著什么?我們仿佛聽見長鳴的警鐘在心頭作響,使我們不得不陷入深沉的思考。而《夜訪水城拉夫林》更為驚心動魄:“拉市名聲久已聞/此間又見拉夫林/滿城燈火皆博彩/瀲滟波光也駭人。”(詩中拉市指美國第一大賭城拉斯維加斯)在美國拉夫林這座小水城,商店、旅社、餐廳皆為賭博服務,且出售的商品均帶有賭博標志。一句“瀲滟波光也駭人”將賭城刻畫得入木三分,不由使人聯想起精神文明的世界性主題和意義。
如歌歲月寄衷情
《春秋賦》無一不是作者的身邊事,首首由情而發。平凡而深刻的思想意蘊,使這部書成為為官從政、修身養德、為人處世的一部好“教材”。
作為一位學者型的領導干部,幾十年的從政經歷,詩人的熾熱與情感不減,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情系一身。《憶唐山抗震救災》《一九九六年抗洪》《抗“非典”》《盛夏查棉田》等印下的一串串足跡,就是率先垂范的心靈寫照。這些詩篇均是在對重大事件追憶、記述的賦中,體現出一位黨員干部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情感和高度負責態度,表現出面對“狂風大作地聲喧/地動天旋頃刻間”“電閃攜雷驟/洪濤萬獸驚”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精神。在一次次同自然災害的斗爭中,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形成了“洪水難掠人情去/魚水相依贊黨群”的骨肉深情。
修身養德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只有以修身自強,才能在物欲橫流的大潮中有足夠的定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春秋賦》中不乏肺腑之言。1994年作者奉調邯鄲做主要領導工作,不忘毛主席“邯鄲還是要復興的”指示,自勉廉潔勤政,抒發《公仆情》:“金風浩蕩沐古城/奉調履新臨玉京/……為政勤廉名自遠/眾口皆碑方定評”。防微杜漸、修身自律,時刻銘記,一顆“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拳拳之心,砰然作響。在《勸進篇》中:“水滿則當溢/月盈必又虧/業精不自傲/居安亦思危。”充滿哲理的詩句,深化了古人“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小實,實則物欲不入”的意境,使我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欲無法入侵。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世界本來就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保持平和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才是獲得幸福的真諦。
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構架,所以每個人的責任意識應首先從家庭做起。就像東漢的薛勤勸慰陳蕃時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春秋賦》在關注國事、天下事的同時,更注重長輩的一言一行對子女們潛移默化的影響。《贈愛子》、《為外孫百日題詞》、《喜愛孫》、《希望》等,無不在滿懷厚望中充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染與傳承。《贈愛女》寫道:“真誠質樸自純真/聰慧溫文赤子心/家教遺風熏染在/幼苗成棟志凌云。”這豈止是寫給詩人的晚輩?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其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個家庭的范圍。
(責編 張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