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億元人民幣市場空間的誘惑下,中國自主音頻標準DRA破土而出。
本地標準波瀾再起。繼WAPI、閃聯、TD-SCDMA等國際標準之后,又有一項本地技術標準悄然落地,1月20日,信息產業部和廣東省政府在北京聯合發布了中國數字音頻電子行業標準《多聲道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規范》,即DRA數字音頻國家標準。與AVS一樣,DRA也主要應用于MP3、音響這樣的終端產品,不過,與AVS側重視頻編解碼不同,DRA側重音頻領域。
這一標準的出臺,將直接威脅到杜比、DTS等歐美音頻標準。數字音頻產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目前,數字音頻的核心技術基本掌握在美、日、歐等地區的跨國公司手中,杜比、DTS以及MPEG等組織每年從我國收取數億美元的數字音頻技術許可費用。“采用DRA代替杜比和DTS等歐美音頻標準,每年至少可以為國家節省80~90億元人民幣的專利支出。”標準具體制訂者廣州廣晟數碼技術有限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表示,“并且,DRA在很多方面已超過杜比和DTS技術。”例如在壓縮率方面,一首以mp3格式記錄的歌曲如果采用DRA技術進行壓縮,在保證音質不變的情況下,其文件容量可以減少1/3到1/2。 
廣晟數碼正是音頻國家標準背后的主角。這家外界普遍感到陌生的公司頗有來歷,廣晟數碼創始人游余立曾是杜比5.1標準的起草人之一,也是DTS技術的起草者之一,2001年他回國后,用兩年時間開發出了DRA數字音頻編解碼算法,并引起了廣東省政府的興趣。2004年6月,在廣東省發改委的牽線下,游余立和廣東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廣東省國資委監管的第三大國有獨資公司)合作成立了廣晟數碼公司,其目標就是謀求建立國家數字音頻標準,并占據數字音頻產業鏈上游。目前,該公司已申請了相關的兩項國際發明專利和12項國內發明專利。
廣晟數碼突然浮出水面的情形,同當年WAPI的主導者西電捷通公司頗為相似,兩家公司都是以技術起家,希望借助標準來占據產業鏈的最上層。這也讓外界不無擔心,DRA是否會重蹈WAPI的覆轍?
與其他本地技術標準不同,DRA有一個特殊的優勢,就是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廣東省專門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長為組長、成員單位包括10多個廳局單位的數字音頻項目推進工作領導小組,以推動DRA音頻項目的產業化應用和國家標準的申報進程。“你們要什么支持,我們就給什么支持。”在DRA標準頒布大會上,一位廣東省政府高管甚至這樣對廣晟數碼表示。
廣東省為何對音頻標準如此熱衷呢?這源于廣東省發達的消費電子產業,目前廣東的音響產品產量占全國90%以上,激光視盤機占70%以上,這些產品由于都涉及到音頻編解碼技術,需要向國外公司交納巨額的專利費。“以DVD為例,杜比、DTS收取廣東企業的平均專利費為8.5美元,DRA的收費一定會大大低于這個水平。”廣晟數碼內部人士透露。
在產業化方面, DRA也選擇了從地方到中央的路線。2005年12月,廣東省為了滿足“數字家庭行動計劃”的需要,將DRA音頻技術確定為廣東數字電視整體轉換的技術標準之一。在企業應用方面,廣東省廣播電臺已經開播了一個應用DRA技術的數字音頻廣播頻道,南方傳媒集團的多媒體廣播電視也將應用DRA技術。“廣東省龐大的音視頻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是支撐技術標準產業化的最佳載體。”信息產業部科技司一位官員表示。
這種曲線擴張的道路使得DRA很快有了一定的產業化基礎,不過,DRA要想作為國家標準向全國推廣,依然困難重重。在個人消費者層面,mp3作為通用音樂格式早已經深入人心,而在產業鏈層面,DRA則需要打通從內容提供到硬件支持的一系列渠道,其難度可想而知,畢竟目前數量眾多的中下游廠商還要看杜比、DTS等方面的眼色行事。
DRA已經決定在政府路線上繼續做文章。國家廣電總局廣科院電視技術研究所所長楊慶華透露,在廣電領域,2008年即將上馬的移動多媒體廣播項目將選用DRA技術標準,下一步,衛星直播等新的應用領域也會考慮采用這一技術。對于得到政府支持的DRA來說,攻下高端應用市場似乎問題不大,真正的挑戰將是潛力更大的個人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