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虧損額度出乎意料,一個利潤大幅下滑,AMD、英特爾的第四季財報注解了2006年雙方交戰的慘烈程度。
2006年,英特爾和AMD圍繞計算機內核控制權的戰役尤為激烈,最后的戰局如何呢?答案是兩敗俱傷。1月24日,AMD發布了2006年第四季度財報,盡管此前該公司已經發出財務預警,但是虧損額度還是出乎業界意料。報告顯示,由于收購圖形芯片商ATI產生的巨額支出以及處理器價格持續下滑,AMD 在該季度凈虧損5.74億美元,平均每股虧損1.08美元。AMD總裁暨營運長Dirk Meyer對該季財報表示不滿意,并提出未來應該更進步。
英特爾的日子也不好過。根據此前英特爾公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的報告,公司銷售額為97億美元,超出了此前分析師94.4億美元的平均預期目標,不過,公司利潤卻比一年前下滑了39%。
分析師們普遍認為,兩家企業利潤下滑的原因,在于2006年雙方進行的殘酷價格戰。2006年5月,隨著英特爾取消了OEM供貨補貼價策略,該公司發動了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價格戰,原因在于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AMD已經給英特爾制造了太多麻煩。AMD被迫應戰。
競爭的結果是,雙方未能決出雌雄。2006年,AMD處理器出貨量有了很大進步,和上一年度相比,臺式電腦處理器出貨量增長了135%,移動處理器也有78%的增長,但在服務器領域,它受到了英特爾的強力狙擊。而英特爾盡管在市場份額上有所損失,不過憑借處理器新架構的上市和凌厲的價格戰攻勢,該公司也對AMD的盈利能力造成重創。這種情形有些像真實戰場上的交鋒:AMD獲得了大片領地,但人員傷亡高于對手。
雙方的惡戰還將繼續升級。首先是技術競賽,在英特爾馬不停蹄地發布了酷睿2新架構和四核處理器之后,這位技術狂人終于找回了自信—在此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英特爾都被AMD的“64位+雙核”技術壓得喘不過氣來。英特爾的攻勢迫使AMD竭盡全力進行反擊,2007年年中,代號為“Bracelona”的AMD四核芯片也將問世,AMD表示,預計Barcelona的性能將超過英特爾四核芯片40%。 
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也將進一步凸現。在OEM伙伴方面,AMD連續爭取到了方正、七喜、TCL等本地大型客戶,這保證了未來出貨量繼續保持增長,英特爾則從組織架構上進行了調整,2006年年底,其中國區從亞太區獨立出來,單獨向美國總部匯報,英特爾中國區總經理楊旭表示,這樣做有利于對市場做出“更快速的反應”。他的目標當然是AMD。
眼下的形勢對于AMD來說更為艱險。一方面,AMD的資金實力遠遠不如競爭對手雄厚,經不起大量消耗,另一方面,AMD的技術革新速度已經落在英特爾后面,從四核處理器的發布可見一斑:英特爾的四核處理器早在2006年11月就宣告問世,盡管AMD抨擊對方的四核其實是將兩個雙核處理器拼裝的產物,但AMD的純粹四核產品要到2007年年中才能量產上市,這就給了英特爾擴大戰果的機會。按照英特爾的計劃,在產品發布后的三個月內,其生產線將向市場源源不斷地供應100萬片四核芯片。
一個淺顯的道理是,要想從一個復蘇過來并且加強戒備的對手身上尋找漏洞,其難度要大大超過以往,這便是AMD不得不面對的新一輪戰役。這位挑戰者能夠在新的一年里依舊對英特爾保持原有的壓力嗎?AMD董事長兼CEO魯毅智透露了他的計劃,AMD將專注于控制成本、研發處理器最新設計和更先進的生產制程提升,以對抗英特爾的競爭攻勢。魯毅智的藥方非常對癥,至于能否奏效,接下來就要看AMD的執行速度與力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