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核心競爭力的理論,分析了資源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特征,最后提出從優化利用現有資源、挖掘可替代資源、產品結構調整與升級、樹立“綠色管理”理念、組建大型企業集團、管理創新等方面來培育資源型企業核心的競爭力。
關鍵詞:循環經濟;資源型企業;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4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1-0153-03
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資源型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一詞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力求把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無序開發嚴重透支人的生存環境,發展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循環經濟要求按照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過程,是解決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矛盾的根本出路,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它具有以下明顯特征:(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生產過程的資源和能源消耗。這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基礎。(2)延長和拓寬生產技術鏈,將污染盡可能地在生產企業內處理,減少生產過程的污染排放。(3)可以重復利用的廢棄物通過技術處理進行無限次的循環利用。這將最大限度地減少初次資源的開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造成污染的廢棄物的排放。(4)對生產企業無法處理的廢棄物集中回收、處理,擴大環保產業和資源再生產業的規模,擴大就業。
發展循環經濟在微觀層面上,要求企業節約降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進行綜合利用;根據資源條件和產業布局,合理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間的共生組合。這是循環經濟的本質和要求。
(二)資源型企業核心競爭力。資源型企業是指集合各種生產要素,主要以開發礦產資源為主,為社會提供礦產品以及初級產品,以盈利為目的,具有法人資格,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盈利性經濟實體。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獲取配置資源,形成并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獲得穩定超額收益的能力。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獲取各種資源和技術的能力;二是將資源和技術轉化為企業技能或產品的能力;三是企業組織協調各生產要素,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一般說來,核心競爭力具有價值性、難模仿性、延展性和價值可變性的特征。
二、中國資源型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源性企業國際化程度低。國外先進資源型企業普遍實行全球化經營,跨國經營程度高。如紐蒙特礦業公司擁有30多家金礦分布于全世界5大洲的10余個國家和地區。安格魯黃金公司在非洲、北美、南美和澳洲等地區開展全球黃金生產和經營。
(二)資源性企業生產能力小。國外先進資源型企業都具有很強的生產能力。安格魯黃金公司,2000年產金225.3噸,2001年產金217.2噸,其產量占全球黃金總產量的10%;紐蒙特礦業公司2001年產金244.8噸,2002年產金243.8噸。這些公司的年產金量相當于我國全年產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資源型企業很難躋身于世界大型企業行列,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位于不利地位。
(三)資源性企業技術水平低下。國外先進資源型企業之所以能夠以較高的生產能力和較低的生產成本開采日益惡化的礦產資源,主要是機械化、大型化、自動化的先進設備和計算機管理的廣泛應用。例如,南非的金礦開采深度已經達到4000米以上;美國紐蒙特公司大規模堆浸的原礦品位僅0.5克/噸以上;主要是由于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能讓其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目前中國資源型企業雖然也十分重視科技創新,對技術改造的投入也逐年上升,部分技術也比較先進,但從整體上看,技術裝備和技術水平同國外先進資源型企業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四)資源性企業管理水平落后。國外先進資源型企業依靠科學管理,保證先進設備和技術充分發揮效率,合理地整合企業各種資源,實現企業效率最大化。而我國企業管理隊伍雖然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缺乏系統的專門訓練和必要的理論準備,應付日常管理工作尚可,參與國際競爭遠遠不夠。管理水平落后直接導致整個企業效益低下,嚴重降低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資源性企業產品加工深度欠缺。國外先進資源型企業一般都十分注重有效地延長產業鏈,對產品進行深加工。這不僅使有限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因為使產品的附加值得以提升。中國礦業在產品的深加工上作了一些工作,但總體上仍然是以資源型、原材料型、粗加工為產品的主要特征,未能有效地延長產業鏈,深加工十分有限,導致產品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差。
(六)資源性企業資源儲備不足。國外先進資源型企業普遍擁有很高的資源儲備。安格魯黃金公司的黃金儲量為5900萬盎司,資源量為2.82億盎司,紐蒙特礦業公司2002年底黃金儲備達到8690萬盎司,并擁有244000平方公里的可開采資源領地。為獲取更多的資源,這些公司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積極探礦。目前,中國與國外先進資源型企業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七)資源性企業融資能力偏低。國外先進資源型企業財力都十分雄厚,截止到2002年底紐蒙特礦業公司總資產已達116億美元,其市場價值達到80億美元,到2002年2月15日,安格魯公司市場股本總額上升到55億美元。與此同時,這些公司都具有很強的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融資的能力。安格魯黃金公司已經在全世界5個國家上市交易,紐蒙特礦業公司則是在3個國家上市。而中國的資源型企業在這一方面差距較大。
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資源型企業核心競爭力應具備的特點
(一)生產清潔化。清潔生產就是將環境保護延伸到生產的整個過程,滲透到生產、營銷、財務和環保等各個領域,將環境保護與生產技術、產品和產品的服務周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資源型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要盡量減少礦產資源開采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如采用先進工藝提高選冶回收率減少礦石的使用量、生產過程中無用的礦石盡可能回填等。
(二)技術生態化。資源型企業要實現礦產資源開采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個原則、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載體即環境無害化技術。環境無害化技術主要包括:一是污染治理技術。這是用來消除污染物質的技術,通過建設廢棄物凈化裝置來實現有毒、有害廢棄物的凈化處理,如礦業中對廢水、廢渣、廢氣的污染治理等。二是廢物利用技術。這是用來進行廢棄物資利用的技術。三是清潔生產技術。這是用來進行無廢少廢生產的技術,通過這些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零排放和制造產品的綠色化,如在礦業中大力發展洗選加工,提高礦物和產品的凈度和純度,提高利用率。清潔生產技術在環境無害化技術體系中占據著核心位置。
(三)生產規范化。按照循環經濟模式要求,從資源到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要符合科學規范,從源頭把關,預防和減少廢棄物的生產。在生產中,資源型企業可以通過減少原材料使用量、重新設計生產工藝來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盡可能采用標準設備。即使在設備使用生命周期結束之后,也易于拆卸和綜合利用,不必整機報廢。
(四)利用綜合化。將廢棄物轉化為新的資源,使物質得到循環利用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原則和標志。廢物資源化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資源,而且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循環經濟要求資源型企業促使礦業生產鏈加長或呈環狀鏈條,以提高礦產品的附加值;要求資源型企業把廢棄物轉化為新的資源,使物質得到循環利用。礦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主要包括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減量化依靠重復利用;無害化則依靠污染治理;礦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可以將礦石的尾砂作為新的工業原料加以利用。
四、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資源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國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前提下,資源型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的約束條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內部的深層次矛盾集中地體現出來,外部環境也更加復雜。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資源型企業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在于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目前我國資源型企業核心競爭力較弱,直接制約了市場表現和經營業績。為了制定行之有效的提高資源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必須建立一套遵循“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科學、合理的核心競爭力培育體系,改變企業的生存環境,作者認為資源型企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優化利用現有資源。企業的發展模式要逐漸由低科技含量型轉變為高科技含量型;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由資源高耗型轉變為資源節約型。只有實現這些轉變,企業才能從真正意義上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企業成功轉型,實現資源優化利用,重要一點是要貫徹“循環經濟”的理念,把企業建立在“減量、再利用、資源化”基礎上,實現對產品和服務的前端,過程和末端的資源消費的控制和優化。按照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原則,對企業的產品、副產品、廢棄物進行綜合研究,依靠現代生產技術和環保技術的應用,使企業實現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
(二)挖掘可替代資源。企業必須居安思危,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尋找替代資源,通過對替代資源的利用,為企業進一步轉型創造充足的時間。資源替代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挖掘外部資源替代企業自身資源;另一種是尋找替代原材料。很多企業現在已意識到資源的危機,開始逐步尋找外部資源,積極組織人力、物力勘探資源,有些實力雄厚的企業已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可利用的資源。例如,甘肅金川公司為保證企業近期和遠期發展目標的實現,近年來大力實施資源控制戰略,積極探索獲取各種原料的途徑,穩步建立可靠的海外原料供應渠道和供應基地。通過廣泛參與國際銅、鈷、鎳等原料市場的競爭和貿易活動,不斷獲得公司快速發展所需的原料。通過這種方式,企業可延長自己的生命周期,提高國內外的競爭能力。另一種資源替代方式是放棄以前的原材料,尋找新型原材料。有一些產業的原材料在世界上二都屬于稀有品種,想到外部挖掘替代資源也很困難。遇到這種情況,企業就要加強技術攻關,研發可替代的原材料。
(三)實施精細生產,加快產品結構調整與升級。資源型企業要靠“精產”來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高產高效受設計能力和自然條件的限制,高產要能帶來高效,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是產品能夠賣得出去、實現商品化;其次是價格不下跌。只有以市場為導向,滿足用戶需求多樣化和環保的要求,變高產高效的做法為“精細生產”,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才能扭轉市場變化造成的被動局面。實施精細生產,要做到四個嚴格。一要嚴格按照市場要求組織生產,沒有訂單的產品絕不生產,不生產超過市場需求的產品。二要嚴格按照質量要求組織生產,不生產質量不合格的產品。三要嚴格按精打細算的原則組織生產,搞生產的要講單耗、算成本,講投入、算產出。四要嚴格按照平穩原則組織生產。實施精細生產,要盤活企業資源。一是盤活企業資產。根據用戶要求,將企業閑置的資產調整到供不應求的產品生產上,節約因能力有限而進行技術改造的資金。二是盤活企業資金。由于嚴格按訂單組織生產避免盲目追求高產,既可以減少資金積壓,又相應壓縮材料庫存,加快資金周轉速度。三是盤活人力資源。依據精細生產的要求,將人員進行統一調配,使有才能的人員充實到市場需求量大的生產環節上。資源型企業產品結構調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資源型企業應加強與政府、下游企業及行業等的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參與和幫助,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搞好。例如煤炭企業應把煤炭、電力、焦炭、化工、建材產業鏈的綜合開發;研制和生產市場有需求且效益好的各種煤制品、氣液化制品,明顯增加優質煤炭和煤炭轉化的優質能源產品比重;積極開發煤矸石和劣質煤電廠、煤矸石和粉煤灰水泥廠、矸石磚廠等項目;開發和利用煤系地層中共伴生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煤炭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產品的結構性調整。
(四)“綠色管理”理念的樹立。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制定了《清潔生產計劃》,在全世界推行清潔生產之后的綠色消費、綠色GDP、節約型社會等概念都是在循環經濟的理念上發展起來的。企業以“質量”、“服務”為主要管理目標的管理理念已經不能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必須對其進行改進和創新,建立適應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綠色管理理念。企業要通過構建綠色管理體系,強化綠色消費與市場競爭理念。提高科技水平,改善經營,從而使企業資源利用與效率最大化,“三廢”排放及環境保護最優化,產品生產綠色化。企業要通過建立和完善統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綠色企業經濟效益核算體系。該體系的評價指標是綠色利潤,其為銷售利潤與環境代價或成本之差[0],將企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反映到經濟核算中,以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價企業的經濟發展狀況,形成一套綜合反映企業經濟利潤、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指標體系,使企業通過循環經濟模式實施管理創新。
(五)組建大型企業集團,走多元化發展。礦業與非礦產業并重的道路保持適度的企業規模,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條件之一。近幾十年來,世界經濟趨向于向跨國發展,國家間經濟實力的較量主要表現為大企業間的競爭。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國家大公司的數量與水平已經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競爭力水平的重要標志。如煤炭產業應走煤電、煤鋼、煤化(煤的焦化、氣化、液化、潔凈化)聯合之路,實施構建大企業集團。這種聯合有利于資源型產業供求雙方形成統一體實施企業多元化結構;有利于壯大企業集體力量組成集團;有利于產品形成特色,形成競爭力;有利于產業集中與競爭;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有利于溶于世界經濟洪流;有利于減少無秩序競爭,惡性競爭;有利于消除經濟波動,提高各種要素投入產出率,降低成本實現循環經濟的目標。
(六)通過管理創新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管理與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管理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而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企業的不斷成長,規模的不斷壯大,客觀上都要求進行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創新。管理創新作為管理的職能之一,貫穿于管理活動的整個過程。管理創新就是指企業在資源運用上,采用新的組織方法的過程。企業管理水平直接決定著企業的效率,加強管理,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永恒主題。在企業成長過程中,企業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都處于不停的變化中,只有加強管理,不斷進行管理創新,才能有效地組合企業內部條件,利用環境提供的機會,避開環境風險,尋求企業的最大發展。當前,在經濟全球化、信息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企業的管理正發生深刻的變革。一些舊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已不適應。
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企業的管理創新應朝著知識管理、戰略管理、人本管理、綠色管理、組織結構柔性化、經營管理信息化的方面發展。企業要保持持續的核心技術能力,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也必須是獨特的,是不斷創新和變化的,而不應是現在的一般意義下的模式,企業只有根據自身的特點,在原來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摒棄,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保證企業組織機構的合理、管理優化,企業在競爭中才具備真正意義的核心競爭力。否則,如果不注重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的創新,那么,核心技術就會被趕超或模仿。這樣不僅企業核心地位不能保證,恐怕連競爭力都將失去,到時,企業不光失去了具體的產品市場,還失去了企業生存發展的能力和企業未來。企業只有不斷進行管理創新,才能給企業帶來永恒的活力。
責任編輯 仝瑞中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