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文化哲學的角度探討宗教和比較宗教學研究,結合宗教學創始人麥克斯·繆勒的宗教學理論,認為宗教是文化的源頭和主流,宗教是代表不同文化類型的特殊符號系統,宗教和比較宗教學正是通過對不同宗教之間的差異性和統一性的研究,探詢宗教的本質及人類生存的終極意義,進而探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關性。
關鍵詞:文化哲學;宗教;無限;比較宗教學
中圖分類號:GO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12007)01-0059-03
一、文化哲學的理念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斯德哥爾摩國際社會學年會把文明選擇的價值尺度作為社會學研究的世界性課題,1984年召開的第17屆世界哲學會議閉幕詞明確宣布,當代世界哲學的重點已經由科學哲學轉向文化哲學。從此,人們從文化哲學的角度探討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諸問題,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們國家在文化哲學研究方面同樣取得了新的進展。但是文化哲學的定義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一大難題。李鵬程從學科的對象比較與方法比較的角度闡述了文化哲學的學科定義和特征。他認為,文化哲學是哲學而不是文化學,是研究文化理念的生成、建構和發展的哲學事業;霍桂桓認為,有關“文化哲學”的界定,是與對“文化”的看法和界定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對“文化”的理解不同,對“文化哲學”的理解也就不同,他認為文化哲學就是從哲學所具有的總體性立場和理論高度出發,運用融抽象分析和具體綜合為一體的、個體主義生成論方法論視角,對文化的生成、發展和變遷規律,文化的本質,以及文化和各種具體表現形式和運動過程加以研究,構建而成的哲學理論體系;肖建華認為,當代文化哲學是以人類文化作為全部哲學反思的對象,它超越了思辨哲學對人的理性和主體性的執著,力圖站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上審視當代人類的各種文化矛盾。文化本體問題、傳統文化現代化問題、文明與沖突問題、從眾文化及其批判問題、人的存在問題應當成為文化哲學理性思考的焦點問題。我們必須對文化哲學的定義有明確的所指,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探討有關的學術問題,否則,對問題的探討則永遠是爭論不清的。綜合以上所說,我們認為文化哲學具有以下基本含義:第一,文化哲學是“哲學”,而不是其他任何學科、或者說它不屬于其他任何學科。第二,文化哲學是以人類文化作為全部哲學反思的對象,即它是從哲學的角度反思文化是什么,并以此為基礎來探討有關的學術問題。以文化作為哲學反思的對象,我們發現文化不是簡單的個別的具體事物和現象。這種簡單的、個別的具體事物和現象只能是“文化事物”和“文化現象”。文化從其個體來說,是指某一個民族和國家的人類的生活樣式系統,從整體來說是指人類的全部生活樣式系統。文化作為人類的生活樣式系統,它必然是人類自身對所面對的客觀環境中各種因素整合的結果,它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在一定的時空中相與作用所產生的深深烙印,可以說,文化是人類與自然相與作用的特殊符號。誠如著名的宗教學者麻天祥先生所說:“文化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生活認同的符號。這個定義包含三層意思:首先,文化是符號;其次,是體現自然和社會存在的符號;再次,是取得群體認同的,具有特定內涵的符號”我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宗教和比較宗教學研究。
二、文化哲學視域下的宗教及其起源和發展
從語源學角度看,宗教所關涉的,就是一個人的問題,就是一個人和神的關系問題。由于各自文化的不同,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宗教的理解不同。從宗教一詞的來歷來講,中國文化認為:有一個創始人、尊崇對象為“宗”;有一群追隨者,有一定的祭祀儀式為“教”;依照許慎《說文解字》,“宗,尊祖廟也。”可見,“宗”字在古漢語中的基本含義在于人的祖先崇拜,在于~個家族的人對自己祖先的崇拜,因而歸根到底,說的是作為某一類人的自我崇拜。至于“教”,《說文解字》講:教,上所施,下所校也。會意兼形聲字。上所施,故從文。下校,故從孝。儒家經典《中庸》中有所謂“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易經·觀》中也有“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這些,都更進一步的強調和突出了宗教的人文本質,說明:按照中國人的理解,宗教在本質上是一種“教化”,神人關系說到底,是一種人際關系,是一種人和其生存環境的關系,是一種教化和被教化的關系,是一種教化的人和被教化的人之間的關系。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從語源發生學的角度來看,一是“religere”,一是“religare”。“religere”一詞意指的是人敬仰神靈時的“集中”、“重視”和“小心翼翼”。顯然它強調的是人對神的態度問題;而“religare”一詞意為“連接”、“組合”和“固定”,更是突出了人和神之間的關系或關連。西方宗教就是一群人為了一個目的聚集在一起意思,進而發展到有同一信仰,信仰神,為了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既然,東西方文化傳統對宗教的理解頗有相異之處,那么,我們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又該如何談論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宗教呢?它們的共同之處又是什么?宗教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如前所述,我們承認文化是人類與自然相與作用的特殊符號,文化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生活認同的符號,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人類文化的最初符號是什么?從宗教的起源和發展來看,我們可以說,人類文化最初的符號是宗教。
首先,從宗教的起源來看。任何一種宗教反映的都是一種人神的關系,而人神關系的實質是人類與其所面對的生存環境相與作用相與影響的直接結果。世所公認的宗教學奠基人麥克斯·繆勒在其名著《宗教的起源和發展》中,把宗教理解為人的內心的一種“本能”或一種“氣質”。如果“沒有這種才能或本能,也就沒有宗教,甚至連最低等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沒有。”所以他認為,原始人正是在其生存實踐中,經由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自然對象而形成神靈和上帝觀念的。繆勒將這些觀念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他們完全能夠把握的物體,如石頭、甲殼之類;第二類是能夠部分把握的物體,如樹木、山河等;第三類是可見不可及,完全不能觸知的物體,如蒼天、太陽、星辰等。宗教觀念的歷史起點,是在半觸知事物中把握無限,后來又在不可觸知的東西中尋找它,最后在不可見的物體中尋找它。人類是在與自然界中的可觸知事物、半可觸知事物和完全不可觸知事物的作用中,在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的領悟到自身力量的有限性,領悟到神秘的不可見的某種無限力量對人類自身生活的絕對支配,進一步該部落的原始人形成了神的觀念一自然崇拜、圖騰崇拜、或宗族崇拜。這種原始崇拜物就被原始人共同認可,并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這一原始人共同認可的符號就是宗教。既然我們認為文化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生活認同的符號,那么,原始宗教的形成,就是文化的邏輯起點,它也就是文化的源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繆勒稱哪里有人類生活哪里就有宗教,他在“比較宗教學”基礎上,認定,宗教崇拜的對象,是一“無限者”,他所理解的人的內心的“本能”或“才能”也就是那種“領悟無限的主觀本能或才能”。宗教是人類領悟無限的主觀才能。伴隨原始宗教的產生,與之相對應的一系列特定符號隨之出現——自然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動、植物都成為原始人所崇拜的神圣對象,它們都是具有特定意義的象征符號,隨之一系列的宗教行為如巫術、宗教禁忌、祈禱、獻祭等都被賦予了神圣意義而成為特定的符號象征,這一系列的象征符號體系形成之后,就對原始人的生活有了支配作用,就成為原始人的特定生活方式,從而它們成為原始文化的主流部分。所以我們說宗教從一產生就是文化的源頭,就代表了文化的主流。
其次,從宗教的發展來看,我們同樣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按照繆勒的觀點,宗教觀念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階段,即從單一神教到多神教,最后演變成為唯一神教。從他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上宗教觀念的形成就代表了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
單一神教的特征是:原始人崇拜的是諸多“單個的對象”,無論這些崇拜對象是半實體(如樹木、山、河流)還是非實體(如太陽、黎明、蒼天),他們都相信其中存在著某種不可見、無限的東西,每一個對象都有“神”,而且是眾神平等,無高低之分。單一神教時期,宗教與當時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信奉的神及其神圣的規定性制約著人類生活方式,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及其祭祀禮儀所具有的神圣意義統治了人類的生活,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宗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宗教。社會的各個部落均有自己的單一神并形成與其相應的生活方式,部落之間互不統屬。正由于此,繆勒稱單一神教為宗教的方言階段。
單一神教向前發展,多神教時期出現,這一階段和語言中的神話解釋傾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維中的人格化傾向有關。描述神靈的語詞不僅只具有召喚的性質,而且還有性別,慢慢的這些神靈便等同于自然界與其相聯系的那一部分,這些神靈們便成了黎明,或者太陽,或者月亮。多神教時期,相對應的是人類社會的神話盛行時期,人類的文化相對向前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多神教發展為唯一神教。唯一神教的出現正是對多神教的反動,這時,宗教進一步突破地域、種族的界限,并且與其神圣觀念相應,在現實世界建構起一整套的教義體系、教階組織體系,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信仰體系和信仰模式,并逐步地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推行自己所主張的生活方式。相應的宗教如印度教、以色列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是其代表。唯一神教時期,相對應的是人類理性思辨能力的高度發展,人類就其不同的宗教,運用其抽象地神思,建構其龐大的教義體系,宗教傳播體系和神圣的宗教信仰模式。宗教由方言階段最后走向了世界性語言階段。
宗教發展至唯一神教時期,不論它們的教義體系還是它們的教階組織,其所代表的都是一種傳遞其神圣觀念的象征符號,其實質就是一種文化類型,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們將世界文化劃分為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等。我們在文化哲學的視域下審視宗教及其起源和發展,必須注意到:世界上各民族的宗教產生的背景雖然不同,出現的時間也有先后,各宗教的教義以及派別相去甚遠,但都是各民族人民人生體驗的結晶,都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價值,都是世界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著名的文化哲學家卡西爾認為,“‘神話——宗教’理應看作一種基本的文化活動、符號形式或思維方式,它跟語言、藝術、科學等并肩而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文化整體”
三、文化哲學視域下的比較宗教學研究及其人類的宗教性思維
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就在于其面對同一個世界,由于其生存處境不同他們建構了不同的符號意義體系,包括有形的物質符號和無形的文字符號,它們的總稱就叫文化。宗教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源頭和生活方式的表現形式,從實質上看,其表現為人類文化各個組成部分的特殊的符號系統,透過這些符號系統背后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對其生存處境的深深體驗,體驗結果的差異導致不同的宗教。美國宗教心理學的奠基人威廉·詹姆斯把宗教理解為人的一種生存體驗和生存活動。他在其名著《宗教經驗之種種》中把宗教定義為“個別的人在它們的孤獨狀態中自己所領悟到的與他們所認為是神圣的東西的關系中所感受的活動與經驗。”詹姆斯的宗教定義偏重于個體的人的宗教經驗,實際上,在原始宗教的形成期,由于不同處境中的人類群體面對相同的不可知的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因而它們體驗到的更多地是一種群體經驗的結晶,并且將這些群體體驗與神圣的東西相關聯,進而有了原始宗教。現代世界性宗教多是由原始宗教一步一步發展而來。體驗的不同,導致不同的宗教的產生。我們在文化哲學的視域下審視比較宗教學研究,就不得不問:宗教之間可比性的基礎何在?也就是說,比較宗教學的理論基礎是什么?這就涉及到人的本質以及宗教的本質問題。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其有共同的本質,有了這一共同的本質,各個宗教之間的比較才具有了可能性,比較宗教學就是在這個前提下成立的。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探討宗教的本質,通過探討宗教的本質進一步提示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屬性,而探討的主要方法就是比較,如果宗教學研究者不能夠正確認識代表不同時空、不同地域文化類型的宗教,那么談論宗教的本質就是一句空話,只有將所有的宗教置于世界文化這一大的背景下進行比較研究,才能正確認識宗教本質。在此,宗教比教學的文化哲學意蘊凸現出來,可以說,假如沒有世界文化這一宏觀的視野,沒有宗教在文化哲學視野中的審視,比較宗教學的產生是不可能的。宗教學的產生同樣是不可能的。在此意義上,比較宗教學的創始人麥克斯·繆勒說:“只知其一,一無所知”,意指只懂一種宗教的人,其實什么宗教也不懂。要探討宗教的本質就必須對世界上各個宗教進行比較研究。
其實我們的比較宗教學研究正是在對各種宗教的比較中進行的。文化是人類面對各種不同的生存處境所形成的符號系統,宗教是不同文化類型的特殊符號,雖然特殊,但其有共同之處,通過比較研究,宗教學學者發現,不同的宗教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我們可以稱之為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以宗教為特點,或在特定的宗教的內容下包容了種種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一直是千余年來組成某一種宗教的重要內容,它既是一個大文化的體系,也是由若干個子文化組成,于是構成了一個復雜而較穩定的特殊的宗教文化系統。世界上三大宗教有其相通之處,僅從表面上看,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信奉對象、教義體系和教階組織、特定的信眾,不同的宗教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導致緊張的對立和沖突,然而,進一步的分析就會發現,我們在此所說的宗教其實是制度化組織化的宗教而非真正的宗教,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宗教呢?宗教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在此,我們不再詳論,著名的宗教學者麻天祥教授對此曾有專門解說,我們僅引其結論,“宗教的本質在于超越。有限、無限是我們對宗教,及宗教學思考的起點”,“宗教是同無限的觀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是人們借助心力,即認知能力的擴張,超越有限,領悟無限,乃至把握無限,從而實現人生的終極價值的合理性過程,或者說思想實踐。”此而言,宗教不同于宗教組織,缺乏理性的信仰也不是宗教,宗教必須有一核心——對于無限的追求與把握。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世界上其它宗教,其本質就在于生存境遇不同的人類對無限的領悟和把握,進而將自己的生存處境賦予一種神圣意義,比較宗教學研究就在于發現各個宗教間的共同之處而揭示其本質。基督教的核心觀念是上帝,伊斯蘭教的核心觀念是真主,佛教的核心觀念是“涅槃”、“空”,它們名雖相異,內容也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反映了人類理性對無限的某種追問及其把握。
那么,人類何以不滿足現狀,始終具有對無限的一種追求呢?它所反映的是人類的一種共同的思維模式,可以稱這種思維模式為人類的宗教性思維。正是人類這一共同的思維模式才使人類創造了宗教、哲學、科學藝術,才產生了豐富多彩的人類精神生活,這一共同的思維模式的具體表現就在于人類面對同一個世界時,力圖經由自身的有限性去把握茫茫宇宙的無限性,并試圖給這種無限性一種規定,從而為人類的生存建構意義體系,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提供了一個終極依托。正是有了這一共同的思維模式,才有了世界上各種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才有了世界各大宗教之間對話的可能性,在此意義上,比較宗教學研究就是關于人類生存意義的追問和反思,就是人們對自己生存處境的深思。既然是比較世界上各種宗教,自然要分析其間的異同。固然各民族宗教信仰發生時的諸條件不同,但同樣經歷了從泛神論到一神教、單一神教的演化;也由于各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差異,各國宗教有其不同的特色:如歐洲的信仰是二元論的,是以上帝為中心的;而印度的宗教則是唯靈論的,是主張空虛和靜止的;而中國文化體現在其宗教中是自然論或自然中心論。不同信仰各有其特別的價值,彼此之間既無優劣可分,也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說,在文化哲學視域下的比較宗教學研究,應該是基于理解和溝通的良好愿望上的,作為不同文化類型的代表的宗教應該謀求平等相處、共同發展。不同宗教之間應該就其文化層面上,就其人類面對同一世界所感受到的人生體驗的基礎上加強對話和交流,加強合作,減少沖突,和諧相處,發展宗教文化,從而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 王友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