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然人股東死亡后,曾有法院判決可以繼承財產,但不能繼承股東身份。《公司法》第76條卻采用“繼承股東資格”字樣,其本意是既保護繼承人的繼承權,也保護有限公司的人合性。然而,股東資格不是《繼承法》上財產,不可繼承。面對繼承法律沖突,與其訴請法官司法救濟,不如上書請求全國人大修訂立法。
關鍵詞:繼承法;財產繼承權;公司法;股東資格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1-0110-03
一、文獻綜述
關于繼承股東資格問題,法學界已有諸多討論。2000年,新千年公司股東蔣某死亡,其妻王某繼續領取1500元分紅。2年后,公司要求王某交出股權證書,領取15000元的原始股金。王某不服,提起侵權訴訟,要求解散公司。一審法院認為王某尚未成為公司的合法股東,侵權的客體并不存在,因此駁回其訴訟請求。二審法院認為蔣某死亡后,王某可以繼承財產,但不能要求繼承股東的身份,因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該案判決理由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只是可惜中國沒有法官造法的判例制度,不能得以垂范后世。2003年,在海鑫公司43億資產中持有90%以上股權的李海倉意外身亡。幸而,少主繼位,老臣輔佐,平安無訟。事后,《中國企業家》雜志調查發現,雖然沒有人不認為公司股權繼承問題很重要,但竟然沒有人對此預作安排。2004年,學者版《中國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第183條有股權的繼承,即“繼承發生時,除非股東持有反對意見,死亡股東的繼承人當然成為公司股東。股東持反對意見的,按本法規定的股權轉讓規則辦理。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其既要保護繼承人的合法繼承權,也保護有限公司的人合性,避免因繼承人與其他股東不能和諧共處而影響公司經營。而且,隨著家族型有限公司日漸增多,若干年后,必然因股權世代繼承而使股東人數超過50人,造成公司效率低下。同年,國務院版《公司法》修訂草案新增第38條,即“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2005年,有學者多次批評人們過分強調有限公司的人合性,而對資合性強調不足,甚至一葉障目,以人合性否定資合性;認為在章程條款沒有限制時,繼承人有權繼承股權和股東資格自身。該觀點前后左右均沒有法律與事實依據,缺少邏輯與實證的科學精神,無法不淪落為主觀臆斷。同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公司法》,與1993年、1999年、2004年相比而言,增加了第76條,即“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立法者認為,如果繼承人不能依照法律規定取得繼承權,而由中小股東來決定,這不僅違背資本民主原則。而且會給公司經營帶來較大問題,因此規定可以繼承股東資格。2006年,有學者盛贊第76條體現了公司自治,是對有限公司的授權性安排。另有學者認為第76條有缺陷,因為股東一旦死亡,其股東資格就已經喪失,不存在繼承股東資格的情形和可能。
綜上,在有限公司中,繼承股東資格問題的難點是:(1)能繼承財產,是否就能繼承股東資格?(2)繼承股東資格,何以翻譯為《公司法》上法言法語?
二、股東死亡后的繼承難題
(一)繼承法上繼承財產
1.死亡即有繼承。“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死去,萬事皆空,民事權利為空。如《民法通則》第9條,公民之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的作者均死亡多年,其民事權利理應終止,但周志軼仍不能署名為作者,為什么呢?民法理論解釋,與其說這是為了保護作者署名權,不如說是為了保護相關社會利益。死去,萬事皆空,刑事責任亦為空。如《刑事訴訟法》第15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從一切都消失掉的地方又會有新的東西出現。依《繼承法》第2條,自然人死亡后,即有繼承。自然人股東死亡后,當然也有繼承;但這是繼承股權、繼承股東資格或者是繼承其他什么呢?
2.繼承什么。繼承,其含義通常有四,即(1)繼承指按照法律或遵照遺囑接受死者的財產、職務、頭銜、地位等,如繼承財產。英文INHERIT即從死者處繼承金錢或者財產。(2)繼承指繼續做前人未完成的事業,如繼承遺志,又如《華為技術公司基本法》第100條,即“華為經年積累的管理方法和經驗是公司的寶貴財富,必須繼承和發展,這是各級主管的責任。只有繼承,才能發展;只有量變的積累,才會產生質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是我們的事業興旺發達的基礎。”(3)法的繼承,即不同歷史類型的法律制度之間的延續和繼受。(4)聯合國會員國資格的繼承,即在會員國主權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繼承國自動繼續先前國家在這些機構中的席位。繼承有諸多含義,但繼承法上繼承有其特定含義。如《憲法》第13條,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民法通則》第76條,公民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繼承法》第1條,為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制定本法。可見,根本大法、基本法律以及特別法所指,皆為繼承財產。《公司法》第76條的繼承,聰明的你能說清楚屬于何種繼承嗎?
3.什么財產。財產,其含義通常有四,即(1)無財產即無人格。該財產不是指現實存在的物質資料,也不是指自然人實際享有的民法意義上的財產權利,而是概括地指人成其為人所必須具備的最起碼的物質生存條件(2)財產指金錢財富和產業物品。英文PROPERTY指的是物,這包括具體的物,如汽車、房屋、土地;也包括無形的有價值的標的物,如有價證券、股票。(3)民法上財產是為人所支配的物。(4)英美法上財產是指與物相關連的人們之間的法律關系,是能夠從物當中獲得利益的期待。財產有諸多含義,但《繼承法》上財產卻限于第3條所列清單,“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1)公民的收入;(2)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4)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5)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6)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7)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進而,《關于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條解釋,公民可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包括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等。可見,在繼承財產清單上,既沒有股權,也沒有股東資格。《公司法》第76條的股東資格,若不是財產,那就是阿喀锍斯的腳后跟(ACHILLESHEEL)。
(二)股權與股東資格都不是財產
1.股權不是財產。股權與股東資格密切相關,如(1)《中國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第183條有股權的繼承,《公司法》第76條繼承股東資格歸屬于第三章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因此,談論股東資格不妨從股權開始。股權產生于股東向公司投資的對價關系,即(1)股東出資額具有財產屬性。如《公司法》第27條,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2)股東出資額轉化為公司財產。如第3條,公司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第36條,公司成立后,股東不得抽逃出資。(3)作為對價,股東享有《公司法》新增的“股東權利”或者“股權”。如第20條,公司股東依法行使股東權利。第72條,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這個“股東出資——公司資產—一股東權利”的對價表明,股東出資歸屬于公司,公司享有法人財產權,股東享有股權,二者相轉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
經過對價交換,股權是否仍有財產屬性呢?有學者認為,按照通常理解,股東基于其出資而享有的股權是一種財產權;股權是由所有權這種財產權轉化而來,其權能都體現了它所包含的經濟利益,所以股權本質上是財產權。這是不對的,反駁理由有三,即(1)哲學上,即使找到一百只甚至無數只白天鵝,也不能證明天鵝是白的;只要找到一只黑天鵝,就可以證偽天鵝是自的這個結論。同理,既然《公司法》第4條的股權包括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如果不否認選擇管理者不是財產權,那么選擇管理者即可證偽股權是財產權這個結論。(2)美國《獨立宣言》的“人生而平等”,若被解釋為本質上是“正常人生而平等”或者“好人生而平等”,那么女人、黑人、同性戀會受到不平等對待,惡棍會失去言論自由。因此,說股權本質上是財產權,就像王洪說恒升電腦“驕氣得象塊豆腐”,“不是垃圾又是什么”,屬于情緒表達,而非法律判斷。(3)《公司法》的股權,雖未有法律解釋,但理論上基本共識是:股權包括自益權和共益權;自益權具有財產權的屬性,包括股利分配請求權、剩余財產分派請求權等;共益權不具有明顯的財產權屬性,包括表決權、建議權、質詢權等。可見,股權內容具有綜合性,可謂一束權利或權利束。在這個意義上,研究股權不能、也不應當只囿于現行民法中物權、債權和社員權的范疇,股權是公司法賦予股東的獨立民事權利,股權就是股權。
2.股權不可繼承。股權不是財產,當然不能像繼承財產一樣來繼承。但《中國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第183條涉及股權的繼承,并援引有境外立法例。如《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15條,股權可以出讓和繼承。《法國商事公司法》第44條,公司股權通過繼承方式或在夫妻之間清算共同財產時自由轉移,并在夫妻之間和直系尊親屬和直系卑親屬之間自由轉讓。《臺灣公司法》第123條,有限責任股東死亡時,其出資歸其繼承人。如果不去想當然地全盤接受,就會有懷疑,因為卻少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雙倍賠償的細細探究,德文與法文的中文版,如何能信以為真?另外,不需翻譯的《臺灣公司法》第123條以及《中國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第183條都沒有繼承股權字樣,這不由讓人警醒。或許,地球人都知道,繼承股權所表達的意思沒錯,但翻譯為“繼承股權”就會錯。
3.股東資格不可繼承。資格,其含義通常有三,即(1)資格是從事某種活動時間長短所形成的身分,如擺老資格。(2)資格是為獲得某一特殊權利而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如取得競選總統資格。(3)英文QUALIFICATION是指進入特定行業所需通過的考試,或者從事某行為所需的資質或技術。然而,這都不足以解釋繼承股東資格的資格。其實,股東資格可稱股東地位,是各民事主體作為公司股東的一種身份和地位;該資格的英文應為MEMBERSHIP,表示作為組織成員的狀態,其與財產各處長江頭尾,遙遠如詩,“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至此,《公司法》第76條繼承股東資格不由面臨有三大挑戰,即(1)三段論。設繼承財產是大前提,股東資格屬于財產是小前提,可以繼承股東資格是結論。前文已述,大前提成立,但小前提難以成立,結論自然難以成立(2)歸謬法。假設繼承股東資格是正確的,然后將其推到極端,若能推導出荒謬的結論,則假設不成立。假設繼承股東資格可似繼承財產獲得正當性,那么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秦始皇亦可成為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的始皇帝。這成嗎?(3)愛因斯坦式思維試驗。設想有誰能夠繼承律師或者教師資格、博士或者教授頭銜?應當沒有吧。因此,與《繼承法》不兼容的《公司法》第76條,不僅是阿喀琉斯的腳后跟,而且是俄狄浦斯(OEDIPUS)的悲劇,其要么創造歷史,要么歸于歷史。
三、繼承股東資格的法律救濟
(一)司法救濟
設股東死亡后,繼承人與其他股東產生糾紛,一方訴稱適用《公司法》第76條要求繼承股東資格,另一方辯稱適用《繼承法》只能繼承財產。面對此等法律沖突,法官若把事實從上面放進去,鍵入《公司法》第76條,然后從下面取出判決,則難免淪為司法自動售貨機。即使有判決理由,亦不外乎是《立法法》關于法律沖突的規定。即(1)在上位法優于下位法上,無法區分《公司法》與《繼承法》。因為《公司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而《繼承法》由全國人大通過,二者處于相同法律效力位階。(2)在新法優于舊法上,應優先適用《公司法》。因為《公司法》在2005年修訂,為新法;《繼承法》在1985年通過,為舊法。(3)在特別法優于一般法上,應優先適用《公司法》。因為《公司法》僅在第76條出現繼承字樣,為特別法;《繼承法》通篇涉及繼承,為一般法。另亦可援引境外立法例,如《德國資合公司法》認為應保證公司法優先于遺產法。
(二)立法救濟
面對法律沖突,司法救濟若要避免麻煩則可求助于立法救濟。比如李慧娟案中,事后諸葛亮的錦囊妙計是:依據《立法法》第43條,暫停審理,逐級報請,由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然而,李慧娟被解甲歸田后,將情況反映給女法官協會,再輾轉至最高人民法院獲得[2004]民二他字第6號答復,此間皆未聽聞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任何聲音。甚至在孫志剛事件后,有賀衛方等公共知識分子公車上書,亦有國務院以神州五號速度廢止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但全國人大常委會仍未醒悟過來。可見,全國人大常委會即使從橡皮圖章進化到木頭章,卻仍未發展成為鋼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面對《公司法》第76條繼承股東資格的立法敗筆,不妨由我等草民秉持“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態度,以“建議敗筆”上書請求全國人大研究研究。先回看《公司法》修訂背景,可發現要點有三,即(1)股東資格是指股東身份或者股東地位,該資格應譯為MEMBER.SHIP,屬人身權范疇,不是財產,死亡后不可繼承。(2)在新千年公司股權糾紛中,法院認可繼承財產,但反對繼承股東身份。(3)《中國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第183條的“當然成為股東”,可避免法言法語的難堪。(4)《公司法》第76條本意是對股東死亡作出安排,既保護繼承人的財產繼承權,也保護有限公司章程約定的人合性。其出發點是良好的,但好心辦了壞事,造成《公司法》與《繼承法》的法律沖突,應予以修訂。
再次檢索《公司法》,可發現再次修訂的思路有五,即(1)《公司法》第33條足以確認股東資格,即“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記載下列事項:一是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二是股東的出資額;三是出資證明書編號。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其中,“股東名冊”可資甄別股東資格,“出資額”則可成為繼承的賓語,以避免“股東資格”作繼承的賓語。(2)《公司法》第76條繼承股東資格似要區別于股權轉讓,且賦予公司自治的權利,可保留;但“股東資格”缺少其他法條的對照呼應,孤零零的較為唐突,可刪除。(4)考慮到《繼承法》足以解決繼承財產問題,可參照適用。(5)《中國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第183條“當然成為”不似法律用語,不可照搬。因此,建議修訂《公司法》第76條,區別繼承財產與確認股東資格兩個不同法律問題,改為: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取得出資額的,可以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確認為股東;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
責任編輯 柏振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