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人學的人道主義解釋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兩個馬克思”論。他們認為《手稿》的人道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晚期的人學思想是早期思想的退化。二是“統一的馬克思”論。他們認為“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的思想實質上是一致的。即,只有一個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人道主義的闡釋者都把自己學派的觀點與馬克思人學思想糅合在一起,只突出了馬克思人學的價值性,而忽視了其科學性和現實性。
關鍵詞:馬克思人學;人道主義;人的主體性;價值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1-0013-03
一、“兩個馬克思”論
20世紀50年代以前,西方一些學者研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第一個成果就是制造出“兩個馬克思”的神話:即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的對立。代表人物是朗茲胡特、邁耶爾、德曼等。他們認為,《手稿》的人道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晚期的人學思想是早期人道主義思想的退化。其中,朗茲胡特、邁耶爾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早期著作》一書的前言中說:《手稿》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啟示錄”。德曼也在《新發現的馬克思》(1932)一文中聲稱:馬克思的任何一部其他著作,都不像這部著作這樣清楚地展示出隱藏在馬克思思想后面的人道主義主題。美國學者D·貝爾也認為,馬克思在成熟時期的著作中,丟開了“一條本來有可能導向新的、人道主義的道路。”這些兩個馬克思論者一致認為,早期的人道主義馬克思才是真正的馬克思,后來的馬克思人學思想是早期馬克思思想的退化。從而,把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歸結為人道主義。
兩個馬克思論者在突出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義思想的同時,也批判了包括第二國際范圍內的傳統馬克思主義。朗茲胡特說:“馬克思精神世界的全部豐富內容,被迄今為止的馬克思思想的闡述者縮小到何等狹小的范圍,被‘唯物主義者弄得多么貧乏’,因此,恢復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的全部豐富內容已成了當務之急。”
這些兩個馬克思論者對于突出人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核心地位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否定成熟時期的馬克思人學是不符合馬克思思想發展的邏輯的。早期的馬克思人學思想雖然突出了人的價值,但是還是不成熟的。成熟時期的馬克思并不是他們所說的,只是構造了一個關于客觀規律的歷史唯物主義體系而已。成熟時期的馬克思人學思想更具有了科學的支撐,克服了帶有早期人學思想的理想色彩。
二、“統一的人道主義馬克思”論
馬克思的人學思想統一于人道主義是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主流觀點。大多數西方學者明確反對“兩個馬克思”論,認為“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的思想實質上是一致的。即,只有一個人本主義的馬克思。這種統一的馬克思論者主要有以下幾個流派:
(一)新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布洛赫、邁耶爾等人。他們通過強調馬克思人學理論來源于黑格爾的主觀辯證法,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概括起來,新黑格爾主義對馬克思人學的解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批判第二國際和蘇聯教條主義者的經濟決定論,把馬克思人學理解為革命的、批判的行動哲學或者人學。盧卡奇認為如果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一種人之外的實證科學,那么它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旁觀拜物教(實證主義)同流合污就是邏輯必然,“只有取消辯證法的能動本質,才會導致一種沒有革命的進化理論。”柯兒施也認為第二國際理論家的錯誤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觀察,與政治的或其他階級斗爭實踐沒有任何直接的聯系”。而在馬克思那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把社會發展作為活的總體來理解和把握的理論,它是一種革命的哲學。
第二,通過強調馬克思人學對黑格爾辯證法的繼承,突出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盧卡奇認為馬克思的學說是一種方法,即革命辯證法,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本質是革命的、能動的,是^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現實活動。柯爾施和葛蘭西也認為馬克思力圖變思辨人學為行動人學,變理性原則為革命原則,這是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繼承和發展。布洛赫也主張人的理性力量是馬克思從黑格爾那里繼承下來的寶貴遺產。
第三,對馬克思人學中的異化思想的認識。盧卡奇認為異化是馬克思人學的基本思想,異化等同于“物化”。他理解的“異化”,即“物化”與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從內容上和克服異化的道路上都是有區別的。馬克思把在商品交換中形成的特定社會關系物化作為異化的核心。而盧卡奇所提到的物化思想與馬克思的物化理論是有根本區別的。盧卡奇的物化是人對自然關系發生的工具效用化,正如他所說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們受生產力奴役。”他沒有認識到更深一層的貨幣與資本關系的物化,更沒有找到消除這種異化的現實道路。
(二)對馬克思人學的存在主義解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列斐伏爾和薩特。這個流派把個人的存在作為一切存在的出發點,在通過強調馬克思人學理論來源于黑格爾的主觀辯證法,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其實是無產階級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可以把他們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解釋概括為:
第一,反對教條主義者把馬克思人學理解為經濟決定論,突出現實人的存在。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梅勞-龐蒂認為,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與斯大林主義者只看到外部的客觀因素,而低估了無產階級意識的主觀作用。他批評凱斯特勒把斯大林主義的“歷史決定論”強加給馬克思:“誰說歷史是一個鐘表裝置,而個人是齒輪?那不是馬克思,而是凱斯特勒。”所以,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論并不是一種歷史決定論,而是一種像存在主義一樣突出人的意識作用的理論。薩特也極力批判了教條主義式的馬克思主義人學。他認為蘇聯式的馬克思主義極大地歪曲了馬克思哲學“改造世界”的實踐性。斯大林教條主義式的意識形態“把實踐變成一種無原則的經驗主義,而理論則變成一種純粹的和僵硬的知識”。薩特批判道,在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那里,歷史唯物主義成了一種遠離生活現實的知識化了的體系,這種體系與真實存在的人之間是格格不入的。馬克思主義如果不把人本身作為它的基礎而重新納入自己之中,那么,它就將變成一種非人的學說。然而薩特在批判斯大林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非實踐性和脫離現實人的生活世界的同時,他也走到了存在主義的主觀性理論人學中去了。
第二,認為馬克思的理論實際上是人學。存在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梅勞-龐蒂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同存在主義一樣突出人的意識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一種人學,馬克思的主要貢獻就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人學”。“馬克思在學術上的新貢獻,不是在于把哲學問題和人類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而是在于從經濟問題里找出哲學問題和人類問題真實的相等物。”他不僅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人學,還強調人在馬克思主義那里,不僅是客觀存在,而且是主觀存在。他把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說成是最能說明人的主體能動作用的理論。薩特也認為唯物史觀忘記了人,把人吞沒了,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是人學的空場,其中沒有人學,只有階級斗爭理論,所以,他主張以人學為根據,重建馬克思主義的人學。
第三,把馬克思人學中的人理解為現實的、具體的人。薩特把馬克思人學中的人理解為具體的人和現實的人。薩特說:“開始把我改變的,卻是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即巍然在我面前出現的工人群眾,這個巨大的陰郁的團體,在體驗在實行馬克思主義,它遠遠地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發揮出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馬克思主義應當深刻研究實在的人,而不應當讓他們洗一次硫酸澡而消融掉。薩特把馬克思人學中的人理解為具體的和現實的人是對馬克思人學的科學把握,但他卻沒有去研究現實的人、具體的人。第四,對馬克思人學中的異化理論的分析。在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中,對馬克思的異化思想論述最多的是列斐伏爾。在列斐伏爾看來,異化根源于人的本質之中,它與生俱來。既然異化與人的本質聯系在一起,又廣泛地彌漫于人的全部生活,那么個人就不可能從中得到解放。這種對馬克思異化觀點的認識,是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的。馬克思認為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廢除私有制,人們終將會消除異化,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存在主義者對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經濟決定論的批判對于發展馬克思人學的主體性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他們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把馬克思的人學理解為同存在主義一樣的抽象主體性和人的自由。例如,把馬克思的異化看成是與人性相伴隨的現象,它與生俱來,個人不可能從中得到解放。
(三)新弗洛伊德主義的解釋。代表人物是弗洛姆和馬爾庫賽。其解釋的基本特征是把弗洛伊德的心里分析與馬克思的《手稿》糅合在一起。他們對馬克思人學的人道主義理解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批判前蘇聯等教條主義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馬克思人學的目標。法蘭克福學派著名代表人物埃·弗洛姆認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的哲學誤解為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這種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馬克思所反對的19世紀資產階級的機械論的唯物主義,而不接近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然而,“馬克思的目的在于人的精神解放,在于人從經濟決定的枷鎖下解放出來,在于恢復人的完整性,使他有能力達到與他人和大自然的統一與和諧。”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絕不是簡單地認同經濟決定論,將所謂的客觀規律說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更不是試圖將人性泯滅在歷史物質的總體運動中,總而言之,馬克思從不否認人之精神存在的重要價值,恰恰相反,馬克思追求的正是人的解放。馬爾庫賽在對待斯大林主義的問題上,也說明了他把馬克思的人學理解為人道主義。他在《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一文中說:“最近《手稿》被用來證明‘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以對抗官僚極權的蘇聯模式;這些手稿有力地推動了反斯大林主義和后斯大林主義的斗爭。”
第二,一個統一的人道主義馬克思。弗洛姆認為,《手稿》的人道主義理論才真正代表了馬克思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是人道主義,馬克思的目標是實現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在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那里是一致的。他說:事實上,在《1844年手稿》中馬克思所表達的關于人的基本思想和在《資本論》中所表達的老年馬克思的思想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人本主義。”青年馬克思與晚年馬克思的思想中自始至終貫穿著人本主義觀點。馬爾庫賽也把馬克思人學解釋為人道主義,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他與弗洛姆又有所區別。弗洛姆強調的是馬克思的早期思想,而馬爾庫賽則以馬克思的成熟時期的人學思想為重。馬爾庫賽說:“在所有的方面看,馬克思的早期著作都是達到他的成熟理論的主要階段,但也是不可過分強調的階段。”
第三,對馬克思人性的理解。弗洛姆認為馬克思把人性理解為人的本能和欲望。“馬克思把人的本能和欲望區分為兩種類型:不變的或穩定的,如饑餓和性欲、是人性的本質的部分。在馬克思那里,社會主義的目標是解放人,而人的解放同人在生產聯系過程內部的自我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是一回事。”弗洛姆的目的是在突顯人的自然存在,而貶低馬克思的人的社會存在本質。馬爾庫賽認為,馬克思把感性作為人的本質規定,馬克思人學的根本變革在于感性這個本質規定上,他說:“也許正是在感性(作為對象化)這個概念上,在人的本質規定這個中心問題上,馬克思完成了從德國古典哲學到革命理論的決定性轉變。”馬爾庫賽最終把馬克思的人性思想歸結到了一點:人的自由和全面性的實現,在馬克思那里是人的感性需要、情欲和本能的實現。
第四,對馬克思異化思想的認識。弗洛姆把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概括為兩點:第一,在勞動中,特別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過程中,人和自己的創造力相疏遠;第二,人自己的勞動對象變成了異化的物對人的統治。然而,青年馬克思勞動異化的實質,決不是抽象的“物對人的統治”,而是工人在勞動活動中的異化以及作為這種勞動物化結果的資本統治。
新弗洛伊德主義對教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以及對馬克思人學中人的能動性的發揮是值得肯定的。他們一再強調馬克思人學的目標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個性發展。但是這里所說的人的個性解放僅僅是人的感性、情欲等本能的解放,是不符合馬克思人學思想的本質的。他們忽略了馬克思人學的科學性,即關于工人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現實途徑的探索。新弗洛伊德主義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解釋體現了他們作為人本主義哲學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
(四)新實用主義的解釋。主要代表人物是胡克。其基本的觀點是強調馬克思人學的出發點是“人的需要、進化和活動”。具體地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對“正統派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胡克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上,強烈地批判了“正統派馬克思主義”對待馬克思的態度。他指出,在正統派馬克思主義那里,“馬克思主義被看作是某種中性的和超越于價值判斷的東西,在嚴格的意義上說來,它是客觀的和科學的。它的威力不僅建立在權力上,而且建立在知識上。”在批判前蘇聯的教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同時,胡克提出了自己對馬克思人學的理解。“馬克思的哲學不是一種學士椅中的懷古哲學,而是一種社會行動哲學;更加具體地說,它是一種社會革命的理論。”胡克這里強調了把馬克思的人學理論作為一種革命性的無產階級行動哲學,突出了無產階級的能動性。這與早期新黑格爾主義解釋有些類似。
第二,馬克思人學的出發點。胡克認為,“馬克思理解歷史的出發點是人類,就是說人的需要必須成為那個一切探究的出發點。這不是費爾巴哈的抽象需要,而是生產、再生產、交往的根本需要。”這種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解釋完全是他的實用主義的變相表述。他雖然突出了馬克思人學思想中的需要理論,突出了人的能動性因素。但他完全否認馬克思人學中的規律性,把全部人類歷史說成是人們為實現一定的目的、價值而根據人的自身需要來發展和行動的結果。所以,他在解釋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時說:“除了‘有用’之外,一切都是空虛的。”
第三,對馬克思人學中的“人”的認識。胡克對馬克思人學中的“人”的理解也是抽象的。他主張一旦人獲得了對社會生活條件的控制,他就能夠根據一種道德上的自由意志,來自覺地改造他自己的本性。
新實用主義者胡克對馬克思人學的解釋沒有真正把握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精神實質。他只是把握了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價值性,并且把實用主義的觀點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混在了一起。
三、對馬克思的人道主義闡釋的總結
20世紀,西方的人道主義馬克思論者,從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中人的生存危機出發,力圖從馬克思人學中找到解決現實人的生存問題的途徑。他們一致認為,人、人性、人道主義是《手稿》的“中心主題”,從而把馬克思人學解釋為人道主義,或人本主義,有的甚至搞所謂的“兩個馬克思”。他們對馬克思人學的解釋當中有些是合理的,而且在人學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合理性的方面有:其一,對見物不見人的教條主義的批判,有利于我們重新認識教科書馬克思主義,也推動了我們回到馬克思的進程。其二,人道主義的馬克思論者對馬克思人學中人的主體性的揭示和發揮,對于恢復人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核心地位,起了重要的開創和推動作用。其中的“人本價值”對于今天我們實踐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他們都是站在各自學派的立場上去研究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必然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體現在:其一,他們對前蘇聯的教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擴大化了,最后變成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批判。一致認為,恩格斯以及第二國際的理論家、斯大林都背離了馬克思的原本哲學思路,把充滿活力的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變成了一種抽象的遠離生活的教條。斯大林完全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人性批判。其二,人道主義馬克思論者雖然是以資本主義社會中現實人的異化問題為著眼點的,但是他們在解釋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時,卻沒有真正把握住馬克思實踐人學的精髓,即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思想武器。
責任編輯 王友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