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文化主要從其倫理觀、動靜觀、內外觀、中庸觀等方面對中國體育文化產生影響,進而實施控制,同時認為中國體育文化精神主要體現在對力量與勇氣的贊美、對技巧與才智的推崇、濃厚的道德色彩、講究禮儀形式、注重體育與藝術的結合等方面。中國體育文化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獨自發展,并深受西方體育思想的影響,中國體育文化和西方體育文化最終將會走向融合。
關鍵詞:儒家文化;中國體育文化;影響;表現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1-0065-03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思想,經過潛移默化的長期歷史過程,早由思維模式積淀和演化為一種主要的文化心理結構,對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至于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必然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互相關系,因此儒家文化對中國體育的發展與演化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和塑造力。
一、儒家文化對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
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時期,是以孔子為代表的文化流派。其核心思想是“仁”:即仁者無敵的思想。主要表現在:重倫理、倡中庸、輕競爭、和為貴。所謂“中庸為德也,其玉矣乎”;重群體、輕個體,要求人們遵從“三綱”、“五常”;行為要和諧、統一、禮讓;重文輕武;主“靜”不主“動”。而中國體育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發展起來的,既深受其影響,有按照自己的運行軌跡獨立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育文化觀。
1.儒家倫理觀對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屬于倫理道德型文化,不論先秦儒家,還是兩漢儒學、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其基本價值在于倫理。“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這是儒家的特點。“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同于大道”,注重“德”的觀照,給人的一切活動都加上了道德的樊籬,這就決定中國古代體育無論內容抑或形式都注重人倫道德(包含政治),其發展無疑會相對地集中于道德的方向。兩周貴族學校教以“六藝”,但“禮樂射御為貴族所務,學書計者適可而止,未必人人習之”。雖有“射御”,卻不及“軍旅之事”,并把“射御”等“飾之以禮樂”,“以明君臣之義,長幼之序”。儒家的“仁”要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并履行“其至德矣乎”即最高德行的“中庸之道”。導致中國武術重德重禮,盡忠盡孝的特點,忠、正、誠、仁等儒家道德被武德理論所吸取。唐代的木射(十五柱球)更把儒家所倡的“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與所惡的“傲、慢、佞、貪、濫”分別書于十五球上進行游戲,把封建道德意識赤裸裸地寓于體育活動之中,其中雖有體育的成分,但并非是為了掌握一門專用技術,更多的則是擺脫不了禮義的規范,帶上了道德教化的色彩。在古代體育活動中,統治階級所要求人們的主要在于禮義,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一套穩固的道德價值體系,寓德于體,把禮的觀念植入體育倫理之中。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代體育是作為一個道德法則的表現形式。這就是東方文明之道德觀、倫理觀與審美觀的民族性在傳統體育上的反映。這種旨在戰勝自身弱點的“內在超越型”的民族性格與西方的武士精神、決斗風范大相徑庭,使得中國傳統體育只在內部得到發展,多流于表演性,講究個人的技巧性,而未能真正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注重文教的國家儒家主張禮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文人地位高,加上科舉選仕,強調文章、品德和門第出身,重權術輕武備,視武學為下品。以儒學為正統學問,崇道輕藝,重德輕技,視技術技能型學問為雕蟲小技,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認為熱心技藝,從事體力勞動則是卑賤的小人之事。這種固定的價值觀念作為文化的深層意識積淀下來,就具有很大的穩定性,支配著人們的言行和社會思潮。于是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日盛,至隋唐推行武舉制后,習武者的地位才有所改善。到宋明理學時期,“興文教,抑武事”,文武分離,士子“窮理居敬”、“靜坐讀書”,導致“天下無不弱之書生,無不病之書生”。可見宋儒“主靜倡敬”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腐蝕著人們的體育思想,束縛了體育的發展。
2.儒家動靜觀對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中國人自古就追求內心平靜以表明整體思想即“內圣外王”,認為內心平靜則外面環境也平靜。孔子主張“仁者靜”、“仁者壽”、“不肯以力聞”,其“中庸之道”反映了中國這個封閉式農業社會追求自我滿足、求靜不求動的特點。儒家這種“主靜、反動”的文化特色,從傳統心理方面極大地制約著古代體育的發展,使得古代體育的內容和形式表現為沉穩、中庸。兩漢以后,墨學中絕,儒家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和道家的思想,逐步改變了過去“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表現出綜羅百代、兼容并蓄的性格。而道家和部分宋儒的“柔靜”學說,則是對《周易大傳》關于“剛健”和“自強不息”思想的一種補充,兩者相互對峙,相互引發,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風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靜漠恬淡”,順乎自然的性格與和諧共處,融合化一,貫通一體的理想,導致了導引養生術、氣功、太極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身體運動方式昌盛。古典美學中的“氣勢”、“神韻”、“意境”、“剛柔”等無不滲透到中國傳統體育之中。茍子主張在“養”的基礎上要“動”,認為“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南北朝時期的導引養生與玄學出現關系密切,玄學是道家“無為而治”和儒家維持封建秩序的合流,主張“以無為本”、“以靜為原”。北宋蘇拭提出:“是故養生者,使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主張行氣和按摩相結合。這種建立在“動”的基礎上的養生術是對先秦“動以養生”思想的發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己之動”,比如太極拳把動靜、陰陽、虛實互相轉化,配合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要求心靜用意,意動身隨,以意行氣,以氣摧力,意氣相合,積柔成剛,剛柔相濟,以達到“內修”與“外養”的目的。生命在于運動,動由靜生,靜中有動,動靜相間乃體育的基本形態。實際上,從不同時期的養生思想就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體育都十分講究動靜結合,“天人合一”,強調意、氣、體一致,僅有所側重而已。
3.儒家內外觀對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體用合一,明體達用,內圣外王的統一,是正統儒學的一貫主張。人們習慣于按天人合一,把人體視為大地的一部分,身心一天地,天地我身心。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及維持自然界的生機流暢,事事講究整體和全局的把握。洞察陰陽之變,徹悟人天合一,認為萬物的運動都是輪回。把追求內部世界與外部環境的協調統一、個人身心平衡及其整個環境的平衡,看作是進入自由世界。因此在我國古代養生思想及武術理論中,都一直注重形體與精神,形體與思維的關系。從形體上“所以均調其血氣而收束其筋骸”,從精神上“條暢其精神而涵養其心術”,修身養性,身心俱養。嵇康的“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提出了形神互相依存,形神兼養的思想。傳統體育中的氣功、八段錦、太極等均強調“身心合一”、“神形兼備”、“形、神、意、氣、力”統一。即“以心會意,以意調氣,以氣促形,以形合神”,“形帥氣,氣帥形,形隨氣騰”。以“健”和“壽”為目的,講究“神圓、意圓、氣圓”,把人身修煉成渾圓整體,達到周身一家,一動百動,使形神“和于陰陽。調于四時”,收到更好的養生效果。雖然古代養生思想有“動以養生”與“靜以養生”之別,但其本質仍是動靜相間,“內壯神勇”與“外壯神勇”相結合。“練神練氣,返本還元”,“依乎天理,固其自然”。提倡天人合一,體用不二,反對分裂,以使自身具有高效率的機體能力并提高自我存在方式的境界——“不著空,不著有,不執法相,不執我見,……久久相資,融通表里,便是圣賢”。強調在“修身養性”中去培養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協調于天地自然,達到“內圣外王”的理想。
4.儒家中庸觀對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溫柔敦厚”,“中和為美”是儒學的主旋律,在以崇古為傳統的儒家文化里,“克己復禮”,重協同而輕競爭,重繼承而輕創新,重解經而輕實踐等思想觀念成為泯滅個性,壓抑個體創造才能的沉重枷鎖。以儒學為主的傳統文化環境并不利于帶有強烈對抗與刺激色彩的競技性運動的充分發展。在中國古代體育史上,除唐代馬球外,幾乎沒有以“力度”、“野性”等張揚自我的體育運動。于是在“中庸平和”、“溫義爾雅”的儒家文化背景下,才出現了“勝亦可喜,敗則無憂”,“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無絕對勝者”的東方“游戲”詮釋,鮮明地透射出重人格力量的傾向。原始的樸素和諧的理想,中和融通的寬和精神與務實觀念決定了中國古代體育的競技性呈現出一種完全有別于西方的那種帶有強烈刺激性的運動方式。與西方推崇競爭、勇于冒險、敢于創新、以法為本的運動相比,中國古代體育尤以趣味性、娛樂性為主,注重表演技藝,用于游戲享樂,以達到感官上的愉悅。自古詩樂舞三位一體,儒家哲學“體用不二”的思維定勢,對古代體育的積極意義就是強調體育活動的世俗功能、帶上了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隨著社會的進步,其娛樂性地位日益上升,許多富有表演性、游戲性、趣味性和藝術觀賞性的體育項目大量出現。蹴鞠、劍術、樂舞,以思維與智慧為特征的古代棋戲等,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可以說是傳統體育之游戲性和趣味性的具體體現。其中武術為典型,從“武”到“術”,套路的藝術形式跟現實實用性大為疏遠了,套路的雜技和舞蹈性,表演者的著裝,兵器的裝飾都明確地反映了武術的美術化。隨著東西方體育文化交流的加快和西方體育的滲透,這一思想在中國現代競技體育中已經有所改觀。
5.儒家思想對中國女子體育的影響。中國父系宗法制度歷來強調男女之別,雖然先秦儒家的“男女有別”的本質是相對于個體婚制而言,無貴賤之分,但漢武時期“獨尊儒術”,實際卻把法家之“三綱”合之于儒家之“五常”,并冠之于“五常”之前,標上了儒家牌號。宋明理學片面提倡“存天理,滅人欲”,鼓吹“三綱五常”,大肆宣揚婦女“三從、四德、七出”的律條,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實際上違背了先秦儒家的中庸之道,大異其趣。體現出尊卑有等、妻從夫貴的道德觀念,反映了內外有別,男女有別的封建思想,進而影響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所以古代有的內家功夫就有“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統,阻礙了武術的傳播和發揚光大。而且。封建禮教更從思想上加強對婦女的統治,從肉體上予以摧殘,強迫女子束腰纏足是統治者為了娛樂而采取的手段,是對三從四德的具體補充,是禁錮婦女、摧殘婦女的必然產物,這從根本上扼殺了女子體育運動的開展。即使有(如舞蹈、蹴鞠、秋千等)也是為取悅于“勞心者”,而進行的宮廷表演活動,以滿足享樂者的感官刺激。只是在隋唐,社會風尚受“胡風”影響明顯,宗法約束相對減小,加上武則天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女子地位有所改善,女子體育得到了新的發展。婦女有多種體育活動,如鍵球、“滾弄”等,而以后的纏足盛行自然也使“滾弄”成為不可能。到宋元以后,古代女子體育逐漸為理學所禁錮,至明清則到了瀕臨毀滅的邊緣。
二、中國體育文化的精神
中國體育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影響深遠。中國體育文化作為中國文化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必然會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獨特精神來。中國體育文化注重的不僅是體力與勇氣,更注重技巧的競爭和智力的鍛煉;在較力、競技、斗智、斗勇中,滲透著濃厚的道德色彩與獨特的美感追求,以期達到超凡入圣、出神入化的境界;以上這一切,都是蘊含于豐富而周全的儀禮習俗之中的。
1.對力量與勇氣的贊美。任何一個民族都表現出了對人的體力與勇氣的推崇,中國古代體育文化也不例外。勇力過人的英雄能夠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動,猛虎嘯于后而不驚”,雖然大敵當前,險象叢生,也處于泰然,安之若素,無所畏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英雄無不是勇力超人的典范,“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和“大禹治水”等,無不表現出了我們的祖先對于力量和勇氣的贊美。
2.對技巧與才智的推崇。西楚霸王項羽力可拔山,勇可當敵,即使是在“四面楚歌”之中、窮途末路之際,還在說自己“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是,他政治技巧低下,軍事謀略缺失,且剛愎自用,頑固不化,最終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項羽似乎成了一種啟示,即僅有匹夫之勇是遠遠不夠的。體育競技也是這樣,既要“斗勇”,也要“斗智”;既要有力量和勇氣,更要有技巧與才智。同時中國體育文化還強調體育運動中技巧的運用,拿中國武術來說,僅有力量不行,還應會用巧勁。太極拳就特別強調在競技中借用對手之力,以求達到“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的奇妙效果。
3.濃厚的道德色彩。有力量,有勇氣,有技巧,有智謀,這些都是必須的,但還須用道德禮儀來予以節制和約束。中國傳統體育活動種類繁多,各種項目的競技組織規則都不盡相同。但是,無論具體的規則之間有多么大的差別,有一個最為基本的規則是相同的,那就是體育活動中的道德原則。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道德的地位是最為突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可稱之為“德性文化”,對每個行業、每項活動、對每個人都有嚴格的道德要求,并相信每個人通過道德修養都可以“超凡入圣”,成為堯舜一樣的人。中國傳統體育活動自然也體現出濃厚的道德色彩,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對一個體育活動參加者進行評價的根本標準,就是他的道德修養水平的高低,一個人才藝再高,但如果德性低下,“有才而無德”,不知道如何做人,這是不足取的,這樣的人也不可能達到競技的最高境界;相反,有德之人則是可教的人,他們尊重他人,遵守規則,虛心好學,人們也愿意幫助他,即使技藝水平暫時較低,只要苦練下去是一定有較高的長進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是這個道理。
中國武術對于練習者最基本的要求是恪守武德。“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輕”,武德對于練習者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謙受益,滿招損”這一普遍真理表現在習武過程中,就是“德薄藝難高,敦厚功易深”。所謂“心偏拳不正”,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中國傳統武術主張“力愛不二”,即習武必須與仁愛相統一;“欲練武,先修德”;認為“拳以德立,德為藝先”;要“以德為先,技道兩進”。如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定要在“拳”與“德”之間作非此即彼的選擇,那就只有舍“拳”而取“德”,正如武術諺語中所講的“尚德不尚力”、“無德不如無拳”。因此,人們要“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
4.講究禮儀形式。中國體育中的倫理精神既講求“質”,又重其“形”,其“形”就是體育中的禮儀。中國歷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文化滲透于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自然也體現于中國體育文化之中。體育活動與禮儀習慣的結合使中國體育文化的內涵更為豐富,與社會生活的結合更為緊密,對人們的影響更為深刻。實際上中國傳統體育中決不是單純的技巧性活動,它還承載了倫理、政治、教育等多重意義,其多重價值正是靠系統完善的禮儀規范才能得以充分的實現。
5.注重體育與藝術的結合。中國古代體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體育與藝術的結合,不僅重“技”,而且講“藝”,寓“技”于“藝”,在“技”中求“藝”,在“藝”的追求中提升“技”的水平。將體育與文學、書法、舞蹈等藝術形式有機地融合為一體,達到文武兼備,即“文不廢武,武不廢文”,能文能武,體現出獨特的美學追求。
三、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趨勢
無論東方體育方化,還是西方體育文化,都講技巧、講規則、講道德、求友誼、求和平、求快樂,但是因為環境、人種、傳統等因素的不同,中國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形成了兩種特色鮮明的體育文化。西方體育文化體現出的人文精神是“個人中心”、“崇尚競爭”,強調競技,在體育運動中不斷實現身心的超越,而中國體育文化體現出的人文精神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諧”、“恪守中道”,注重養生,通過體育活動達到身心的平和狀態。但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體育文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交流與融合,越來越呈現出世界性的色彩,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一的形式,融入世界體育文化的主流。西方體育文化在近代的傳人,豐富了中國傳統體育的內容,推動了中國傳統體育的革新,促進了中西方體育文化的融合,大大推動了中國體育的發展。總體來說,中國體育的競爭性、自我超越必然會大大增強,同時,西方體育中也融與了中國體育的思想。
責任編輯 王友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