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說明了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揭示及其意義,在此基礎上論證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價值及其實現方式的學說,指明人本質的價值所在以及現實中對待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態度,最后通過社會實踐領域的全面展開,廣泛揭示了人的存在及其發展的價值和意義,明確社會發展的目標就是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為我們更好地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科學持續發展奠定基石。
關鍵詞:人的本質;價值;自由;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1-0010-03
如果說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前提,那么人本主義則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目標,人本主義理念作為一種思想基點,為馬克思的整個思想體系奠定思想基礎,并成為共產主義運動的目的性預設。正因為歷史唯物主義之歷史既是宏觀的社會歷史,又是微觀的人的歷史,政治經濟學從反面論證了人的非人的生存樣態和社會現實及其歷史根源,科學社會主義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因此,研究馬克思的人本學說,對于進一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以及當今更好地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人的本質及其現實意義
由于歷史總是人的歷史,歷史問題研究的關鍵就在于什么是人。每一種倫理學思想的背后都隱含著某種對人的預設,都有其關涉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存在論題域,這是倫理學的生活世界之“根”,倫理學的使命正是由此在不同的時代意識中得到“界定的”。倫理學作為關涉人的“完美的生活目的”或“生活意義”的“哲學思考”,正是以人的自我認識為基礎的。因此,長期以來無數哲學家對人的本質進行了規定,大家共認費爾巴哈是人本主義的集大成者,他不僅把人從宗教神學和理性主義的泥潭中拯救出來,而且是馬克思人本學說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他不僅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說明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認為“只有社會的人才是人”,“孤立的、個別的人,不管是作為道德實體或作為思維實體,都未具備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只是包含在團體之中,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費爾巴哈雖對人本質的社會屬性有所認識,但馬克思認為他“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接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但馬克思又對這種現實本質采取了一種否定的態度。他認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發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所以,現實的人的“本質”是背離了人的真正本質的,是在不同社會必然性的基礎上形成的不同異化形態,它與個人的真實的存在相對立,成為一種否定和壓迫人類的東西,把人變成一種和自己的本質相矛盾的存在物,這種人的本質的被異化,直接表現為人的自由的喪失。這種異化狀態的人實則是一種非人,馬克思把這種非人看作是要揚棄和否定的對象。只要人的非人狀態被揚棄,對人的理解就進入到理想性的層面,進入人的生活的目的和意義視域。其揚棄過程也就是人的價值的實現過程,同時也是人走向幸福和自由的過程。可見,這種對人的理想性的理解,雖然存在某種超驗性,但它能推動現實的人不斷追求,促使現實的人不斷揚棄自身的非解放狀態與異化存在,向著自由的目標挺進。
與此同時,馬克思也認為人是類的存在物,但馬克思所說的人是類的存在物,至少表達了三層意思,即一是將人視為自然界中一個特殊的類,因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既肯定了人的自然屬性,又把人和自然界區別出來,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理論前提;二是從人類的整體即“類”的角度去把握人。首先人不同于動物,“當人們開始自己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如此,人就必須擺脫動物性,造就倫理性,才能顯示自己的本質特征。其次,人作為—個有生命的類存在物,其類特性就在于其生命活動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有意識,而且能夠把他自己的生活看作他的對象,可以自覺地調整他的生活,因而這種生命活動是自由的。三是以實踐為出發點尋找和論證人的本質。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是人類區別于一切動物的根本特征,但生產、勞動或實踐的實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因此對人本質的理解也必須從以勞動為核心的實踐出發。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也創造了人類社會,所以,不是現實性社會關系決定人的本質,而是人的本質決定著現實的社會關系。但是“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的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人通過實踐創造世界證明自己的類本質,人既是“自在的”、具有某種自然確定性,但更是“自為的”、具有很大的超越自然確定性的未定性。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歷史觀和發展觀,人的發展是其理論的核心和基礎。在馬克思看來,歷史進步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相統一的過程,人及其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依靠人的力量來發展經濟文化,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又在經濟文化發展的基礎上提升人的素質,提高人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也就是尊重人權,珍視生命,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
二、人的價值及其實現
從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揭示中可以看到:人的價值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即指作為客體的人對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的滿足。人的價值與物的價值根本不同,人除了能以自身的有用屬性來滿足主體的人和社會的需要外,更為重要的是人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他可以通過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來滿足包括自我在內的人的和社會的需要,這是人的價值最突出的特點。因此,人的價值從總體和根本上說,集中地表現為人的創造性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人征服了、改造了自然,使自然人化,從而也就表現了人的價值。“需要——創造”不僅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樣式,而且構成了人的基本價值,由此使人生活在價值的世界,“意義”的領域中。
首先,人類存在的獨特性就是通過價值顯示人的本質。人的開放性的需要體系決定了人的創造性活動是無止境的、永恒發展的,以發展求生存,通過人的各種能力的提高及其潛能的發揮來顯示其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人的存在及生命的維持雖然需要不斷地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然而人類決不僅僅滿足于維持生命體簡單的重復性的存在與延續。人具有創造的本性,具有不斷地追求價值的意識。人的活動為了滿足某種需要,也就是追求某種價值,在發掘自身潛能的同時改造世界和創造價值,通過創造更高的價值來展現生命的意義。當然,人類還有維持存在和發展的種種“需要”,這種需要是人的活動的動力源泉,如果需要得不到滿足,人的實現也就成了句空話,更談不上進行價值創造。因此,就社會來說,應注重對人的需要的不斷滿足。但是,人的需要也存在正當與不正當、合理與不合理的區分,判斷需要是否正當、合理主要應看這種需要的滿足是否有利于人的主體性的增強和提高。因為,從根本上說,價值是客體對于增強人的主體性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
其次,人類活動的創造性,也反映了人本質的價值性。一方面,人的活動是有目的的,這種目的性,就是人類對某種價值的追求,即人意識到自身的某種需要及外物對滿足自身需要的價值,從而進行有目的追求價值與創造價值的活動。更重要的是,人的目的具有“自覺性”,即人們在對價值目標追求的整個過程中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目的,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調整目標的內容和實施方案,使之最有利于目標的實現。這種選擇和調整,具有價值范導性,實際上是人們進行價值反思的結果。也就是說,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能脫離目的,人們追求一定的目的就是追求一定的價值。另一方面,人類創造性活動的“尺度”,也體現了其價值意義。動物只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類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尺度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創造。馬克思講了人的活動的三個尺度:求真、求善、求美。求真,即合規律性,把握“任何物種的尺度”以使自己的活動合乎于外在事物的客觀規律;求善,即合目的性,把握“內在固有的尺度”并將之運用于外在事物,使外物由“自在”的存在轉化為“為我的存在”,達到了“善”,也就實現了價值目標。求美,即人類最高的價值理想,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和諧統一。人的內在尺度,不斷發展的人的價值理想和價值追求,不僅建構個人價值世界而且使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從而成為價值世界的內在動力源。因此價值的實現,真、善、美的產生,自由的獲得,本質上是一回事,它們都與人的主體性內在地聯系在一起。自由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體現,因而也就成為人類最高的價值理想,人類的世界是一個價值的世界。
第三,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處理。馬克思并不認為個人除了融入整體外就毫無價值,相反,個人是存在和價值的源泉。但個人的存在和價值實現本身并不是個人的,就是說人不能在孤獨的狀態下自滿自足和展現個性,因為個性就是個人自然稟賦的全面發展,就是個人的豐富性、完整性。由于人總是通過對象化、通過交往而認識和實現自我,因而發展個性也就表現為個人與他人、與自然界交往的全面性。正如馬克思所反復強調的,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作為個體存在的人,在價值關系中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即是具有主體性的價值客體。當其作為價值的客體,表現為他自身的屬性并通過自身的活動去滿足他人、群體、社會的需要,這一方面形成了個人的社會價值。當其作為主體,表現為他自己和他人、社會對自身需要的滿足,即表現為自尊、自愛、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以及他人、社會對自我的尊重和需要的滿足,這一方面形成個人的自我價值,人的自我價值的最高表現即自我實現和個人全面發展。馬斯洛從心理學角度論證了人都有自我實現的傾向,但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與一定的社會選擇和社會價值目標相聯系,這一切不僅影響著自我價值實現的內容、形式和手段,而且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個體自我實現的成敗。在這一意義上,個人的自我實現、價值目標的確立又要以他所處的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及社會價值取向為依據,所以說個人的自我價值并不是一種抽象的個人價值,而是個人的社會價值在個人自己身上的顯現,自我價值只是個人社會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個人對社會、他人越是有價值,就是說,做出的貢獻越大,他的自我價值也就越是獲得了充分的實現;相反,一旦脫離個人的社會價值,個人的自我價值或者是根本不能實現,或者是毫無意義。
然而,社會也不應該忽視、更不能壓抑、限制其成員個體的價值實現,即不能過分強調價值實現的社會本位。無數個體的價值理想、自我追求,都是由其現實生活激發起來的,它們的相互作用構成推動整個社會不斷進步的巨大動力。因此只有重視其成員個體價值實現和潛能的充分發揮的社會,才是朝氣蓬勃、有無限生命力的社會。充分肯定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即高揚人的主體性,這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唯物”之所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革命變革的實質,也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三、人的發展與自由的實現
馬克思認為人類的理想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人在自由平等基礎上獲得全面發展是馬克思所追求的最終價值目標,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人的發展體現為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和發展。由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內在的全面豐富的本質只有在豐富的全面的社會關系中才能得以表現和實現。因此馮克思認為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在人類社會初期,人的活動被局限于單個共同體的狹小領域,人的社會關系極其貧乏,談不上個人的發展問題。資本主義社會不僅把個體從族類共同體中解放出來,而且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長足發展和廣泛的經濟交往基礎上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社會關系。但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發展卻是一種“畸形”發展,是以犧牲個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的,人成為創造物質財富的手段,成為金錢資本的奴隸,人只能從屬、服從、受制于這種關系。馬克思強烈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生存和發展的悲慘處境與非人道的境遇,希望建立一個以每個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為基本原則的新社會。他認為,只有在公有制基礎上,人才能全面地占有和控制社會關系,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可以充分滿足人的需要、勞動不再是求生的手段而變成人的第一需要的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才能真正做到自由而全面地發展自己。
其次,人的全面發展體現為人的需要的不斷滿足和不斷發展。人的需要是促使人們積極從事各項活動的原初動力和內在動力,“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也就是說,人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從事勞動,通過勞動和社會交往得到需要的滿足,但“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從而才能不斷引發新的活動,需要的發展是促使人全面發展的強大力量。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每個人都力圖創造出一種支配他人的、異己的本質力量,以便從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已需要的滿足。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各種需要才能得到極大的滿足和發展從而實現人的需求的多方面發展。
第三,人的全面發展還表現為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能力是人類表現和確證自己社會本質的內在力量,每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人只有在現實的勞動實踐中,才能不斷地超越自然提升自我,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進行自我選擇、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解放的活動,容納著生命活動主體的自覺性、自愿性、自主性、自立性和超越性等諸多意蘊。人的全面發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質和需要的發展,就是讓每個人的創造能力和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全人類的解放,作為自己畢生研究的主題和為之奮斗的最高目標,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標準。
最后,人的全面發還表現為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過程。社會發展初期,“人的依賴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征。在階級社會人類又陷入“異已”的社會關系力量的壓迫,人的個性自由受到嚴重制約。特別在資本主義階段,人們在擺脫封建宗法共同體的依附關系的意義上,成為具有獨立性的個人,然而在無法擺脫商品貨幣關系的支配性的意義上,他們仍然不是真正有獨立性和個性自由的人。只有在共產生義社會里,所有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才是可能的,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目標的人的全面發展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作了這樣的規定:“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已經積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種手段。”人類實現徹底解放的方式就是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對矛盾的絕對運動,使人類的生產勞動和社會關系得到不斷的發展,從而不斷爭取到人的自由。同時,在馬克思的歷史觀與自由觀中,自由是歷史地發生變化的,人類在“文化上的每—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步。”
總之,馬克思的人本學說論證了人的本質,為倫理學奠定了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通過社會實踐領域的全面展開,廣泛揭示了人的存在及其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并確定了社會發展的目標是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從而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人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以人為本,就要繼承馬克思人本思想的精華,深化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開辟科學發展的新境界,為當今的社會發展服務。
責任編輯 仝瑞中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