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觀點認為: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有反作用,在特定情況下,政治決定經濟。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既缺乏文本依據,又不符合經典作家的本意,它其實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的通俗說法。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的傳統說法也是缺乏文本依據,不符合經典作家的本意。問題的關鍵在于該命題中的“決定”一詞的含義。將“決定”改為“影響”或“作用于”,是符合經典作家的本意的。
關鍵詞:政治與經濟;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決定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44(2007)01-0042-04
一、政治與經濟的關系的傳統表述及其文本依據
關于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最常見的表述是: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有反作用。再全面一些的表述是: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有反作用,在特定情況下,政治對經濟有決定作用。然而,問題在于:第一,上述命題的文本依據是什么?第二,命題中“決定”一詞的含義是什么?
一般認為,這個命題的文本依據主要有三部分:一個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關于社會的構成和發展的機制的論述,從此處得出的結論是:經濟決定政治。另一個是恩格斯的相關論述。從此處得出的結論是:政治對經濟有反作用。第三個出處是列寧在《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錯誤》中的相關論述。從此處得出的結論是:在特定情況下,政治對經濟有決定作用。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是這樣論述的:“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1]
從文本看,馬克思并沒有明確闡述“政治”、與“經濟”的關系,而是“生產關系的總和”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即使是對“生產關系的總和”和“上層建筑”的關系,馬克思只是說“上層建筑”豎立在“經濟結構”之上,所用的詞匯是“相適應”、“制約著”?!安皇侨藗兊囊庾R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边@句話中出現了“決定”一詞,但是馬克思論述的是“社會存在”和“意識”的關系,而不是“生產關系的總和”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由此,便出現了疑問:“經濟”與“生產關系的總和”、“政治”與“上層建筑”是等同的嗎?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解釋,“經濟”的含義:(1)經濟關系,即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也就是社會經濟制度。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上層建筑賴以樹立起來的經濟基礎。(2)經濟部門或各經濟部門的總和。(3)經濟活動。包含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在內的廣義的生產過程,也叫經濟過程。(4)有時指生產和生活上的節約。
現在比較通用的做法是將“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關系”、“經濟基礎”相等同。它們的含義主要采用斯大林的解釋:第一,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第二,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產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起決定作用。統一的經濟關系體系通常是由三類不同的生產關系構成,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以至社會的經濟形態的性質。處于被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性質又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在先前社會中處于統治地位,在現在社會中處于次要地位的、殘余的生產關系,二是作為未來社會生產關系的萌芽而存在的生產關系。
以上解釋與馬克思所說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結構”有一些區別。馬克思所說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結構”是不包括政治和法律的制度的,因為馬克思是將三者并列使用的。由此,可以推斷馬克思這里所說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社會經濟結構”是從技術角度闡明的,并不包括制度層面的內容。
在《致博爾·吉烏斯》的信中,恩格斯使用了“經濟關系”一詞,從文中可以推斷恩格斯所說的“經濟關系”是馬克思所說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結構”。恩格斯對“經濟關系”作了如下解釋:“我們視之為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系,是指一定社會的人們生產生活資料和彼此交換產品(在有分工的條件下)的方式。因此,這里包括生產和運輸的全部技術。——此外,包括在經濟關系中的還有這些關系賴以發展的地理基礎和事實上由過去沿襲下來的先前各經濟發展階段的殘余(這些殘余往往只是由于傳統或惰性才繼續保存著),當然還有圍繞著這一社會形式的外部環境。”(著重號是筆者所加)這里恩格斯列舉了幾個方面的內容,也是從技術層面來界定“經濟關系”的內容的。
馬克思、恩格斯對“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關系”的解釋是從客體,即從其物質載體出發的,側重于技術層面,不包括制度層面的內容。而我們通常的解釋是從主體的,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社會形式出發的,從法律層面來界定的。
從上文可以看出,如果同意現在通行的解釋,并將“經濟關系”、“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總和”三者相等同,那么,“生產關系的總和”可以視作“經濟”的第一、二、三種含義的內容的總和。盡管馬克思所說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不包括制度層面的內容。
那么“政治”與“上層建筑”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界曾對“政治”的概念進行了討論,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的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它階級、民族、國家的關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的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筑,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權力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
“上層建筑”的通常解釋如下: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分為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在階級社會中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主要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機構和政黨、社會集團等,其中國家政權是核心。思想的上層建筑或觀念的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經濟主張等意識形態,它以理論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觀念形式反映社會存在,并發揮對經濟基礎的維護作用。
根據以上內容,可以發現“政治”與“上層建筑”的一些區別:在階級社會中,兩者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吧蠈咏ㄖ敝傅氖请A級或集團為維護其利益和統治的手段或工具。其描述的角度是實體性的、物的;而“政治”則是指階級或集團圍繞國家或公共權力處理各種關系的活動、策略和組織形式。其特征是主體性的、與人的活動直接相關。在無階級的社會中,隨著階級、國家的消亡,“上層建筑”也就不存在了,而“政治”還存在,只是“政治”的主要內容是管理生產勞動,即所謂的“非階級的政治”。
以上考察的是關于政治與經濟關系的命題的第一個出處。主要結論是:即使“經濟”與“生產關系的總和”、“政治”與“上層建筑”是同義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也沒有明確支持“經濟決定政治”這個命題。
恩格斯在《致約·布洛赫》的信(1890年9月21卜22]日)中說:“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洕鸂顩r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后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的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這里表現出這一切因素間的相互作用”。
恩格斯在這里說的“經濟狀況”指的是“生產和再生產”。即使恩格斯說的“經濟狀況”、“生產、再生產”指的是“經濟”或“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指的是“政治”,但他論述的是對于歷史發展的過程來說,“經濟狀況是基礎”,上層建筑等也起一定的作用。并沒有明確說明“政治”和“經濟”之間的關系。
恩格斯在《致康·施密特》的信中說:“這是兩種不相等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經濟運動,另一方面是追求盡可能大的獨立性并且一經確立也就有了自己的運動的新的政治權力??偟恼f來,經濟運動會為自己開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經受它自己所確立的并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政治運動的反作用,即國家權力的……反作用。”
恩格斯這里論述的是“經濟運動”和“政治權力”的關系?!敖洕\動”對“國家權力”的作用比“政治權力”對“經濟運動”的反作用要大,而且不管“國家權力”對它的反作用如何,“經濟運動會為自己開辟道路”。如果將“經濟運動”理解為“經濟”,“國家權力”理解為“政治”,可以看出“政治對經濟有反作用”,但是“經濟運動”對“國家權力”的作用比“國家權力”對“經濟運動”的反作用大、“經濟運動會為自己開辟道路”,并不意味“經濟決定政治”。
列寧在《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錯誤》一文中明確提出了以下觀點:“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一個階級如果不從政治上正確地看問題,就不能維持它的統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他的生產任務?!?/p>
從文本內容看,列寧所說的“政治”指的是無產階級專政,是為了維護一定階級統治地位的政策和活動的總和?!敖洕敝傅氖俏镔|資料的生產勞動。按照列寧的觀點,之所以要國家建設的政治,是因為不搞好生產活動,就無法維護無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維護階級統治地位的物質保障,政治是保障統治階級的各種利益的最有效手段和工具?!罢巍焙汀敖洕倍际蔷S護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政治”手段或工具有時比“經濟”手段更有效。列寧所說的“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就是從維護階級統治的角度論述的?!罢巍笔侄伪取敖洕笔侄胃行?,并不意味著它們之間就存在決定關系。
在此文中,列寧明確地說明了以下觀點:“任何民主,和任何政治上層建筑一樣(這種上層建筑在階級消滅之前,在無產階級的社會建立之前,是必然存在的),歸根到底是為生產服務的,并且歸根到底是由該社會中的生產關系決定的?!比绻麑ⅰ敖洕?、“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相等同,“政治”與“上層建筑”相等同,可以認為列寧主張“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經濟”。
經過對經典作家相關論述的考證,筆者認為政治和經濟關系的傳統表述缺乏明確的文本依據。而且由于“政治”、“經濟”的含義較多,做這樣的表述本身就容易引起誤會。綜合上述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筆者認為,對經濟與政治關系的傳統表述其實是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通俗說法。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明確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列寧明確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至于“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經典作家是一致的。那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嗎?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只是說“上層建筑”豎立在“經濟結構”之上,所用的詞匯是“相適應”、“制約著”。“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边@句話中出現了“決定”一詞,但是馬克思論述的是“社會存在”和“意識”的關系,而不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從語義的角度看,“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顯然是用建筑物的結構作比喻,沒有地基就沒有上層的建筑結構,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同樣的地基上面的建筑結構就一定相同呢?顯然不是。沒有“經濟基礎”就沒有“上層建筑”,能否算是“決定”?沒有父母就沒有子女,能否說父母決定子女?這里的“決定”首先是發生意義上的。父母能決定子女的出生與否,即它們是否愿意生育。那么性別決定呢?如果他們沒有性別歧視觀念,子女的性別也不是他們主觀意志所能控制的。那么子女的身體狀況、智力、未來前途呢?沒有一樣是他們能完全決定的。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除了發生意義上的“決定”以外,還有沒有其它意義上的決定作用呢?還沿用馬克思、恩格斯的比喻,除了發生的決定意義以外,還有地基的建筑狀況能決定上層的建筑部分的高度,能決定上層的建筑部分的延伸的廣度,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進一步的探究會發現,最大的高度、廣度是個極限的問題,即在各方向延伸的最大限度。這個限度是否可以稱作“決定”呢?那么,除了這個限度之外,上層的結構是否與地基的結構有直接的對應關系呢?筆者認為未必如此。
建筑是否能夠持續存在,除了地基的狀況之外,還要考慮自然力的作用,如所在地的地質狀況、氣候狀況的作用等,還有人為作用的影響。從建筑物的存在角度看,有多種因素影響它的存在狀況甚至存在與否,但地基的狀況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建筑物的基層狀況能決定上層結構的各種性能,它的“規律”也適用于人類社會的嗎?
從形式邏輯的角度看,如果“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有“決定”作用,那么“決定”的含義又是什么呢?即“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還是充要條件呢?
馬克思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瓱o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薄拔镔|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馬克思使用的是“相適合”,沒有說“決定”;“生產關系的總和”與“上層建筑”的關系,馬克思說是“制約著”,也沒有說“決定”。在全部的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一個社會形態是決不會滅亡的,說的就是生產力的狀況決定著生產關系發展的極限;而生產關系出現的條件,則是從發生意義上講的。
馬克思還說過,“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是否意味著手推磨一定產生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蒸汽機一定產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顯然馬克思不是這樣認為的。否則馬克思就不會再去探討俄國農村公社跨越資本主義階段的可能性問題了。這里意味著要使手推磨的作用充分發揮,封建社會的小生產要比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更有利;就西歐當時的社會具體情況而言,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里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更能發揮蒸汽機的潛力。馬克思決不會否定我們現在不能用手推磨或者蒸汽機,只是說這樣做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在敘述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作用,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關系時,馬克思沒有使用“決定”,而是用“相適應”、“制約著”,這絕不是隨意的。
恩格斯在相關的書信中反復強調過“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在《致約·布洛赫的信》的信中,恩格斯指出“經濟狀況”、“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個人意志等,都能對社會歷史發展產生影響?!吨驴怠な┟芴亍返男胖?,恩格斯明確說明了“國家權力”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的三種形式,法、宗教、哲學等自身是如何與經濟基礎相對獨立地發展的。如果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經濟基礎”是完全決定“上層建筑”的,那恩格斯又何必反復說明“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呢?因此,如果用形式邏輯的詞匯來表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筆者認為,“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我們常用的“決定”一詞的含義,主要源于決定論的思想。宗教的決定論思想認為世界的產生、發展完全是由超自然的力量操縱的,自然界不過是它的一個木偶而已,或者說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都有各自的命運或天數。牛頓力學的成就造就了自然科學的決定論思想。雖然排除了超自然的作用,但科學家們同樣認為自然界的變化、發展也是由潛在的力量嚴格控制的,自然界有其內在的完備秩序,拉普拉斯決定論思想是一個典型代表,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也是一個典型代表。雖然認為量子力學在研究原子內部的結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愛因斯坦一直認為它所使用的統計學的方法是不完備的,量子物理學的非決定論,是主觀的非決定論,是人們自己無能為力去弄清單個原子的過程和預見它們的行動的表現。近代決定論和非決定論之爭的核心,在認識論角度層面,在于能否根據事物在特定時期的一些數據,準確地預測在以后任一時期事物的發展、變化的狀態。在本體論層面,在于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否有嚴格的秩序。愛因斯坦認為:“現在我相信,控制自然界的規律,要比今天我們說某一事件是另一事件的原因時所猜想的更為嚴格和更有束縛力。”
即使愛因斯坦是對的,它所談的是自然界,人類社會是否也服從嚴格的決定論呢?
經典作家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其內在規律的。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1867年7月25日)中,馬克思說:“——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解釋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他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痹凇?lt;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1873年1月24日)中,馬克思引用了考夫曼的話,并表示贊同。其中有這樣的話:“馬克思把社會運動看作受一定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這些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為轉移,反而決定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經典作家雖然認為社會發展有規律,甚至是嚴格的“自然規律”,但并沒有說“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有嚴格的決定關系,如拉普拉斯或愛因斯坦所主張的那樣。而且從他們的著作看,他們并不認為兩者之間有嚴格的決定關系。
假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真的存在嚴格的決定關系,借用系統論的話語來說,它們是兩個系統之間的關系、系統和要素之間的關系還是一個系統中的兩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呢?我們假設三者都有可能。那么它們是線性的決定關系還是非線性的決定關系呢?我們也假設都有可能。
假如它們之間是線性的決定關系,而且是系統之間的關系,即“經濟基礎”所構成的系統的變化和它所引起的“上層建筑”所構成系統的變化的比率是恒定的,那么“上層建筑”所構成的系統對“經濟基礎”所構成的系統的反作用有兩種情況,要么這種反作用不存在,要么這種反作用也是線性變化的。第二種情況雖然能保證變化比率的恒定,卻難以斷定兩者之間那一方處于決定地位,而且這種情況也潛在假定了只有這兩個系統存在或其它系統對它們的作用也都是線性變化的。以上所假設的情況顯然都是特殊情況下才會存在的暫時狀態,不具有普遍性。
假如它們之間是線性的決定關系,而且是系統和要素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經濟基礎”是系統,“上層建筑”是它的一個要素,系統變化和它的一個要素的變化的比率是恒定的。這也有兩種情況:第一,這個系統只有一個要素;第二,其它要素對它的作用和對系統的其它部分的影響也都是線性變化的。這兩種情況也只能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性。而且把“上層建筑”看作“經濟基礎”的一個要素也不符合我們對兩者含義的約定。
假如它們之間是線性的決定關系,而且是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系。即它們之間變化的比率是恒定的。這意味著除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它要素和系統對它們產生的影響也是線性變化的,只有在所有的作用都呈線性變化的情況下。原有的決定關系才能保持不變。這顯然也是特例。
假如它們之間是線性的決定關系,而且是系統中僅有的兩個要素,即只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如果要保持這個線性決定關系不變,有兩種情況,第一,這個系統是唯一存在的系統,它不會受其它系統的影響;第二,這個系統不是唯一的系統,那么就只有其它系統對它的作用是線性的,這就又要求其它系統也是線性變化的,從而所有的系統都是線性變化的。這種情況也是難以想象的。
以上論述否認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線性決定關系。那么它們之間是否存在非線性的決定關系呢?對于這個問題,無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回答都是缺乏說服力的,兩種回答在目前都還屬于“假說”。
在各種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教科書中,對許多原理的表述往往使用這樣的方式:什么決定什么,什么對什么有反作用,在特定情況下,什么對什么有決定作用。這種表述方式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明確什么是“決定”,往往將事物之間的重要影響或相互作用與決定關系相等同,這是“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傳統說法的又一根源錯誤。所以,筆者建議:將“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的表述中的“決定”一詞改為“影響”或“作用于”。這樣的表述既符合經典作家的文本,又符合經典作家的本意。
責任編輯 仝瑞中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