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濃厚的濟南同時又是寬容與包容的。悠長的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勤勞智慧的濟南人,創造了先進的泉城文化,其中就有獨特的小吃文化。在這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里,透著濟南活色鮮香的風情。
民以食為天。小吃,是最具有地方和民俗特色的飲食之一。了解一座城市,可以先從她的小吃開始。
濟南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國務院落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她是繁華的,又是滄桑的,是熱鬧的,又是幽靜的,她將古樸與現代融于一體,在匆匆忙忙的現代生活中,依然保持著溫厚與淳樸。
文化濃厚的濟南同時又是寬容與包容的。悠長的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勤勞智慧的濟南人,創造了先進的泉城文化,其中就有獨特的小吃文化。在這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里,透著濟南活色鮮香的風情。
小吃最多的一條街
說到小吃,就不得不說芙蓉街,因為芙蓉街不僅是“最濟南”的老街,也是濟南小吃最多的地方。
芙蓉街是濟南唯一一條明末清初時期形成的古商業街。這名字得自街中路西的芙蓉泉。芙蓉泉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老殘游記》里說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一直被視為濟南的寫照。因此,可以說芙蓉街體現了濟南泉水文化的特色。在濟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熱鬧的,無數的小商小販,在路兩邊各據一攤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瑯滿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斷,相比于大多數寂寂無聲的老街,芙蓉街充滿了商業活力。
這里曾是濟南府最繁華的地方,商賈云集,多有豪門大院。繁華如過眼煙云。現在的芙蓉街,以小吃聞名。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來芙蓉街是沖著它的小吃來的。許多逛街購物的人餓了累了都會來這里吃飯,幾元錢就可以混個飽肚。
腳下是水泥的路面,眼中是路邊一個個的小吃店,鼻中是各色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販的吆喝;傍著繁華的泉城路,芙蓉街依然熱鬧,這熱鬧是輕松的,帶著濟南市井的味兒。
老街,有濟南人,有外地人,有南腔北調南來北往的過客。哪怕只是為了一碗面條,一串烤肉,在此短暫停留,也窺探了一座城市的古今。
最具特色濟南小吃
濟南的地方風味小吃,制作精細,風味各異,同時兼收各民族小吃特色,品種豐富,在風味食壇上獨樹一幟。其中有本土原創的,也有兼容外來的。
目前,在濟南能吃到的小吃有:清油盤絲餅、油旋、黃米切糕、八寶飯、五香甜沫、豆腐腦、豬肉灌湯包、什錦素包、三鮮鍋貼、煎包、餛飩、水餃、燙面餃、炒面、蘭州拉面等。另外,還有節令小吃,如元宵、粽子等也早已成了日常食品。

油旋
油旋為濟南傳統精細風味小吃,因其形似螺旋,表面呈金黃色,故名“油旋”。其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將其與雞絲餛飩配食,味道更佳。據說濟南的油旋是在100多年前,由齊河縣境內徐氏三兄弟從南京傳來。為適應濟南人的口味,他們改進了配料,口味變為北方人喜食的成香味,頗受顧客歡迎生意十分興隆,人稱“徐家油旋”。后來許多餐館廣為仿制,成為濟南風味小吃。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劑,搟開。再入油成劑,搟開。再入油成劑,再搟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
草包包子
一提起草包包子,會勾起許多老濟南人濃濃的鄉情,因為草包包子鋪是濟南“土生土長”的,至今仍保留在原址的較完整的老字號,有著近百年的歷史草包包子是灌湯包的一種,新出籠的包子,白白的薄皮透出粉粉的肉餡,不變形,不塌架,口感松軟,香而不膩。

草包包子鋪的創始人張文漢童年曾在洛口“繼鎮園”飯莊學藝,他為人憨厚,不善言笑,終日只知道悶頭燒火擇菜、干雜活,因生性木訥,街坊送了個外號——“草包”。1937年,張文漢一家來到濟南城,在朋友的資助下,于西門太平寺街南段西開家包子鋪,后來挪到普利街冉家巷口,也就是現在的位置,并用“草包”作為字號。
草包包子鋪自創建伊始,經歷了戰爭的洗禮,新舊社會更替,政治的變革,也見證了濟南近百年的榮辱沉浮。草包包子不僅是一種食品,也是一種濟南文化。
清油盤絲餅
清油盤絲餅之所以叫“清油”,是相對葷油而言,是用花生油來煎烙的。“盤絲”才是此餅的造型特色。它是以抻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精細面食品。制作時把面抻至極細,細如銀絲,達千余根,再盤成圓餅形,放油中半煎半烙在經三路、緯四路交叉路口開業的便宜坊,就以經營鍋貼而聲名遠播。
鍋貼
鍋貼是一種煎烙的餡類小食品,制作精巧,味道精美,多以豬肉餡為常品,根據季節配以不同鮮蔬菜。包制時一般是餡面各半,呈月牙形。鍋貼底面呈深黃色,酥脆,面皮軟韌,餡味香美。清初,濟南已有專營鍋貼的飯館。上世紀30年代初在經三路,緯四路交叉路口開業的便宜坊就以經營鍋貼而聲名遠播。
炸荷花
荷花為濟南的市花,烹食荷花,是濟南的食俗。每至夏季,大明湖中荷花盛開,清香的荷花便成為濟南人的美食。文學家老舍曾在其散文中有所描述,記述了他上世紀30年代在濟南教書時吃炸荷花的情景。制作時,取微開之白荷花中層的花瓣用清水洗凈,潔布搌干水分,抹上豆沙泥,順長對折備用。炒勺內倒白油燒熱,將折好的花瓣沾勻用蛋清加面粉制成的蛋泡糊下油,炸至淺黃色時撈出盛盤,撒上白糖即成。食之清香宜人。
薺菜春卷
春日里,老濟南人有做春卷的習俗,不但飯店酒樓制作出售,而且家庭也制作。春天正值田野薺菜破土而出時,全家出動踏青采些薺菜,動手制作薺菜春卷,品嘗鮮嫩味美的田野薺菜樂在其中。
制作春卷大致有三個步驟一是做皮兒;二是制餡兒;三是炸熟。做皮兒是一項專門的技術。方法是和極軟的面團,右手抓住面團,左手抓住燒熱的熱勺,手抓面團在勺底轉一圈,即是一張薄的餅皮,順勢揭下,然后再做第二張,包入的餡兒一般都是提前炒好的熟餡,取餡放在皮中間,向上卷起,用稀面糊封口即可。鍋內加花生油燒至七成熟,下入春卷,炸至金黃色即可出鍋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