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以榕江縣為代表的黔東南、銅仁地區種植西瓜的歷史較長, 規模也相應較大, 常年栽培面積1 萬hm2 左右, 約占全省總面積的60%, 有較好的群眾基礎, 但大部分區域長期以來均按水稻——油菜( 西瓜、綠肥、蔬菜) 等1 年兩熟或1年一熟、冬季休閑的生產模式安排生產, 未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 形成整套合理的種植制度, 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因此, 因地制宜安排西瓜與其他作物配合, 形成穩定的1 年三熟高效耕作制度, 能促進貴州東部地區冬季農業生產, 提高土地利用率, 起到穩糧增收的雙重效果。試驗示范區位于榕江縣車江鄉, 海拔270 m, 土地肥沃, 溫光條件好, 年平均氣溫18.2 ℃, 年降雨量1 200 mm, 無霜期310 d( 天) 。根據對項目實施農戶隨機抽取12 戶、面積0.79 hm2 定點調查測產驗收統計, 第1 茬馬鈴薯平均667 m2 產量1 666.9 kg, 第2 茬西瓜667 m2 產量2 230.02 kg, 第3 茬晚稻667 m2 產量541.01kg, 全年667 m2 產值達4 266.87 元, 投產比達1 ∶3.18, 經濟、生態效益良好。現將栽培技術總結介紹如下:
1 良種選擇
根據市場消費需求, 選擇生育期短、高產、抗病品種。第1茬馬鈴薯選種克新3 號, 第2 茬西瓜選用黃小玉小果型西瓜, 第3 茬晚稻選用Ⅱ優明86 等品種。
2 茬口安排
馬鈴薯于上年11 月26 日至12 月3 日播種, 667 m2 用種量100 kg; 西瓜3 月17- 20 日播種, 4 月18- 22 日移栽大田; 晚稻于6 月10- 15 日播種, 采用旱育秧方式育苗, 7 月12- 16 日移栽。
3 移栽及規范種植
馬鈴薯采用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蓋的栽培方法。廂寬1.6 m, 行距40 cm, 株距33 cm, 廂溝邊溝相通, 便于排灌。第2 茬西瓜分廂搭架栽培, 規格為1.0 m ×0.5 m 或0.9 m ×0.6m, 667 m2 栽1 200 株以上。第3 茬水稻采用寬窄行栽培方法栽插, 規格寬行33 cm, 窄行20 cm, 株距16 cm。
4 肥水管理
第1 茬馬鈴薯: 由于是稻草全程覆蓋, 要求一次性施足底肥, 667 m2 施腐熟廄肥1 000~1 500 kg、復合肥50 kg, 要求復合肥溝施( 在兩穴種薯中間) , 用廄肥直接蓋種, 在播種施肥后用稻草或山草均勻平鋪覆蓋于整個廂面, 厚度10~16cm。
第2 茬西瓜: 底肥667 m2 用腐熟有機肥1 000~1 500kg、硫酸鉀復合肥50 kg、鈣鎂磷肥25 kg 混合后集中施入定植行中, 定植前將肥料與土壤拌合, 做成定植穴, 覆蓋地膜,移栽瓜苗。追肥: 提苗肥, 從瓜苗移栽6~7 d 起, 667 m2 用磷酸二氫鉀100 g 加尿素100 g 對水50 kg 進行葉面噴施, 每隔7 d 噴1 次, 到瓜苗具5~6 片真葉時為止。壯苗肥: 瓜苗5~6片真葉時, 在距瓜蔸30~50 cm 處開深10~15 cm 的淺溝, 667m2 用尿素7~8 kg 或復合肥15 kg 沿溝施入覆土。伸蔓期:667 m2 用硼砂250 g 對水50 kg 進行葉面噴施, 每6~7 d 噴1次, 共2 次。壯果肥: 當幼瓜長到雞蛋大時, 在距瓜蔸60 cm處開深15 cm 左右的淺溝, 667 m2 用尿素10~15 kg、鉀肥15kg、鈣鎂磷肥10 kg, 拌勻后沿溝施入, 施后澆水蓋土。西瓜喜水怕漬, 整個生長期以土壤保持濕不漬為宜, 膨瓜期土壤干燥時澆水, 選在溫度較低的早晨或傍晚進行。一般2~3 d 澆1次。
第3 茬水稻: 667 m2 施腐熟廄肥1000 kg, 復合肥15~20kg 作底肥。栽秧后6~7 d, 667 m2 施尿素8~9 kg, 15~20 d 再施尿素6~7 kg 或復合肥10 kg。到第2 至劍葉抽出時667 m2施尿素3~4 kg。分蘗期淺水灌溉, 后適度曬田, 灌漿成熟期實行干濕交替管水。
5 病蟲防治
馬鈴薯: 由于采用了稻草全程覆蓋, 抑制了雜草生長, 病蟲害輕, 基本不使用農藥。西瓜: 病蟲害以預防為主。主要蟲害有黃守瓜、蚜蟲等。苗期用2.5% 敵殺死800~1 000 倍液防黃守瓜, 坐果期用愛福丁1 號防治蚜蟲、斜紋夜蛾。主要病害有炭疽病、枯萎病等。炭疽病發病初期用45% 大生600 倍液、50% 速克靈600 倍液噴霧防治, 每7 d 噴1 次, 連續2~3次。枯萎病在發病初期用25% 多菌靈300~400 倍液或40%滅菌威500 倍液灌根或基葉噴霧。晚稻: 秧田期重點防治稻飛虱、二化螟、三化螟, 本田分蘗期防治三化螟, 抽穗揚花期防稻曲病、穗頸瘟。
6 經濟效益比較
馬鈴薯——西瓜——水稻新模式與原來的水稻——油菜模式比較, 平均667 m2 產量分別為4 438 kg 和751 kg, 增加3 687 kg; 平均667 m2 產值分別為4 267 元和1 200 元, 增加3 067 元; 平均667 m2 投入分別為1 340 元和605 元, 增加了735 元; 投入產出比分別為1 ∶3.18 和1 ∶1.98, 新增投入產出比為1 ∶4.17, 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因此, 新模式推廣速度較快, 規模由2005 年的16.67 hm2, 迅速擴大到2006 年的120 hm2。由于本省西瓜生產主要分布于傳統農業相對發達的中低海拔區, 通過應用新模式, 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科學種植水平, 促進了冬季農業生產形式的發展, 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 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因地制宜加快推廣應用, 實現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