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種植習慣固然可貴,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市場在變化, 蔬菜的品種也在不斷更新, 如果種植方式不能與時俱進, 仍然固守老陣地, 不能從觀念上重新認識, 在方式、方法上做一些必要的改變和調整, 其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縱觀目前蔬菜生產尤其是溫棚生產中出現的認識上的誤區,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誤區一, 以化肥代替有機肥
1905 年, 中國首次從國外引進化學氮肥( 當時叫硫酸铔,俗稱肥田粉) 到目前也不過百年歷史。但因其具有肥效高、速效性、重量輕便于運輸、施用簡便又省工等諸多優點而不斷被人們接受。尤其是目前多種元素含量的復合肥不斷出現,更為作物提供了較為合理的生長需求。因此, 有些人認為有機肥發酵分解最終釋放的可供給態養分其中大量元素氮、磷、鉀等與化肥有效成分相同, 那么, 為什么不能以化肥代替有機肥呢? 因為有機肥有以下優點: ( 1) 有機肥養分全面。它含有作物所需要的逾10 種養分, 從養分的全面性來看目前沒有哪種化肥能和它相比。( 2) 有機肥具有緩釋性。它可以較長時間、不間斷地、細水長流式地供給作物養分, 性溫不暴安全可靠。( 3) 有機肥可以增強土壤結構性。施用有機肥充分體現了用地與養地并重的理念。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結構, 增強土壤的緩沖性、保肥保水透氣性。這是有機肥最大的功勞,而化肥是不具備這種功能的。
因為有機肥有改良土壤的特性, 能給作物根系生長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 從而達到“根深葉茂、本固枝榮”的目的。老一輩農民種好地最大的一個體驗是要多上糞( 指有機肥) , 才能使“死土”變“活土”,“活土”變“油土”。所謂“油土”就是指有機質含量高、結構性能好、養分齊全、緩沖作用大、抗災能力強(“災”包括旱、澇、土傳病等) 、增產潛力大的土壤。
2 誤區二, 施肥愈多, 產量愈高
一般來說作物的產量與施肥量在一定范圍內呈正相關,即產量隨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尤其是對瘠薄地塊效果更為顯著。因此, 有人說:“種棚不用問, 一靠工夫二靠糞”。然而作物的產量也不是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而無限制地提升。試驗表明: 當施肥量達到一定量后, 產量就不會再增加。如果施肥量繼續加大, 產量反而下滑即發生肥害, 這就叫作物對肥料能承受的臨界度。尤其是小苗承受力更弱, 因此, 生產中才有中后期追肥的管理。
溫棚蔬菜生產期長, 需肥量大, 底肥每667 m2 需施雞糞、豬糞等優質有機肥3 000~5 000 kg, 并拌入作物秸稈和過磷酸鈣共同漚制, 充分腐熟后方可使用。因為量大, 應撒施后隨犁深翻入土層中。化肥一般作為追肥, 盛果期每667 m2 1 次最大用量40~50 kg, 開溝( 穴) 埋施或順水沖施。在有機肥量偏少時, 化肥作為底肥( 最好用復合肥或生物有機肥) 每667m2 用量50~60 kg, 與有機肥一并翻入土層。施肥好比喂幼兒吃飯, 既要吃飽又不能撐著。施肥過量除造成肥料流失污染水源、惡化土壤外, 燒根、熏苗、黃葉、萎蔫、幼苗不長或生長過旺、生長發育失去平衡的現象更是在生產中經常發生的事。
3 誤區三, 農藥混合的樣數愈多, 愈能治病殺蟲
農藥的混合配制施用可以防治多種病蟲, 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有些農藥不能混用。如有機磷農藥、菊酯類農藥不可與堿性農藥混用。一些農藥與銅制劑混合、乳油類農藥與水溶性農藥混合施用后易發生藥害, 尤其是一些葉片薄的瓜菜幼苗幼嫩生長點部位發生藥害的可能性更大。
農藥混用要注意不能像抓中藥。有的生產者在配藥時1噴霧器( 約13~14 kg 水) 內混配4~5 種, 混配愈多浪費愈大, 并會使藥液的總體濃度加大, 噴后產生藥害的可能性也愈大。
目前市場上銷售殺蟲、殺菌劑的廠家, 為了樹立自己的形象和品牌, 多數農藥以商品名稱出現, 全國幾千家農藥廠生產某一成分相同、名稱各異的“同物異名”的農藥非常普遍,更有甚者一些生產者在包裝上不注明藥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如果在不了解農藥成分的情況下混配, 可能會出現同一成分農藥混配現象。另一種情況是現時市售的冠以商品名稱的農藥名稱雖多, 但多是以老成分為主料( 如代森錳鋅等) 的混配劑。如果產品已經是混配劑了, 使用者就無須再畫蛇添足了。
混配前首先要了解所選藥劑從性質上能否混配。其次在知道農藥的成分后再了解它屬于內吸劑還是保護劑, 及每種主要成分的主要功能, 只有對這些情況摸透后方可進行混配。提倡不同成分的農藥混配、內吸劑與保護劑混配, 混配時農藥一般不要超過3 種。
4 誤區四, 打藥間隔時間愈短, 防治效果愈好
蔬菜生產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仍然要貫徹“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如果前期防的工作沒抓好, 會給中后期治的工作帶來隱患。實踐證明: 尤其是在適宜病蟲害發生蔓延的棚室生產中, 一旦病起蔓延再來治, 雖有效果, 但損失已造成, 花費也大。
有病急用藥這是防治病蟲害過程中的通病。一是不按要求濃度配制, 任意加大用藥量; 二是縮短噴藥間隔時間, 2 d噴1 次, 甚至1 d 噴1 次。這種心急火燎頻繁用藥的方式, 一是造成極大浪費; 二是會使藥劑的沉積物堵塞葉片氣孔, 阻擋氣體交換, 影響葉片正常的生理功能。生產中提倡生長前期7~10 d 噴1 次藥, 進入結果期( 即感病期) 5~7 d 噴1 次藥。只要藥液的霧化程度好, 噴得周到細致, 葉子正面、反面都噴到, 防治效果很好。
5 誤區五, 密度大, 產量高, 賣錢就多
在蔬菜短缺的計劃經濟年代, 量少品種單調, 有菜就能換成錢。在那個重產量輕質量的歷史時期, 提出合理密植也不為過。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 人們對商品質量的要求也愈來愈高, 因此, 種植者在生產產品時也應由“產量型”轉向“質量型”, 才符合市場要求。若仍然固守傳統的種植密度,對付日漸“挑剔”的市場, 你5 000 kg 產量可能沒人家2 500kg 賣錢多, 況且質量差還難賣。
蔬菜產品質量的好壞除與品種有關外, 種植密度也是影響質量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產品的外觀質量( 大小、色澤等)影響更大。因為由多個個體構成的群體愈大, 個體的生存條件愈差, 所結果實從外觀質量到內在質量( 適口性、營養成分等) 都不會盡如人意。這就叫器官的相關性。另外密度大給通風透光、排濕、噴藥、采收以及日常管理帶來困難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生長中后期, 由于群體過大給病蟲滋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上世紀60- 70 年代, 大棚黃瓜667 m2 栽5 000棵, 目前已降至3 000 棵左右, 黃瓜質量大為提高, 產量也不低。從發展前景來看: 在保護地栽培日漸增多、設備日臻完善、品種不斷更新、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不同地區相互調劑增多、蔬菜的淡旺矛盾已經沒有明顯界線的狀況下, 提倡合理稀植順應發展要求。
6 誤區六, 茬次愈多, 收入愈大
傳統的種植方式是在珍惜土地的前提下環環緊扣茬茬相接, 前茬未收后茬已套進去。結果是活趕得很緊, 人得不到休息, 地得不到休閑, 產量并不高。如果把投肥、投藥、投種,尤其是投工的花費都算進去, 一細算可能是得不償失。前人種地曾提出“休閑”, 通過休閑翻耕晾曬, 土壤自身熟化也是一個增加肥力的過程。在休閑中土壤中的一些致病菌群因得不到寄主會自然消亡。土壤中過多遺留的鹽分通過淋溶會下降。夏季還可通過曝曬加速熟化和殺菌進程。
在目前溫室、大棚蔬菜生產中提倡1 年1 大茬, 或春秋兩茬留出夏季一段時間深耕曬垡恢復地力。現實情況是農村普遍人多地少, 對休閑這一做法有些人還難以接受。筆者提出1 個緩沖辦法: 可在前茬蔬菜拉秧后不施肥, 種一茬夏玉米( 也可預先育苗待蔬菜拉秧后移栽) 。利用玉米的深耕性清除棚室土壤中積累的過多鹽分, 以降低土壤溶液濃度, 為下茬蔬菜創造一個適宜生長的土壤環境。另外, 由于作物種類的巨大變化, 土壤中微生物種群會改變, 尤其是一些致病菌也會大量減少。實踐證明: 這茬玉米在不施任何肥料的情況下667 m2 產量可在500 kg 以上。
這種通過改變作物種類的方式為下茬蔬菜生長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生長了環境, 群眾戲稱玉米是蔬菜棚室土壤的“清道夫”。
7 誤區七, 秧子長得旺, 必然產量高
“根深葉茂”是形容作物有根深的基礎促進了枝葉的繁茂。在溫棚蔬菜生產中, 往往由于氮肥施得多、水澆得勤、溫度提得高(尤其是夜溫高)、密度大等促進莖葉生長的因子, 造成根淺葉茂上下失衡, 這種植株人們稱之為旺長株(徒長株)。它結果晚, 坐果少, 產量低, 成熟晚, 易患病, 更易早衰敗秧。
生長和結果可以說是存在于同一植物體既矛盾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栽培者就是通過調控溫、光、水、氣、養等生長因子來協調二者間的矛盾達到“有秧不旺, 有果適中”的目的。在發棵期通過“促”把秧子“轟”起來; 進入結果期, 通過“控”使秧子長勢弱下來; 盛果期既要長秧又要結果, 肥水齊攻促秧保果, 適當疏花疏果, 防止秧子負擔過重, 防病防蟲使長秧與結果均衡發展。防秧子早衰, 縮短采收期, 減少畸形瓜、畸形果的出現。這種“兩頭促中間控”的管理方法對絕大多數蔬菜都是適用的, 是通過科學管理達到“秧果平衡”早熟高產的目的。
8 誤區八,“有苗不愁長”
忽視苗子內在素質, 不在培育壯苗上下功夫。苗子內在素質的好壞, 它的后效作用會影響到作物的一生。現在播種后不間苗或少間苗, 定植時薅苗栽的現象日漸減少, 但在一些菜區仍較普遍。許多人認為只要有棵苗就不愁它結果。“壯苗一半收”說明苗子素質的好壞對產量、抗病性、早熟性#8943;#8943;歸根到效益上的影響是巨大的。
目前大力推行的營養缽育苗、穴盤育苗等護根法就是為了保護根系達到全根定植的目的。推行基質全營養配方工廠化集中育苗, 就是為根系生長創造一個最佳的生長環境, 以達到根好苗必壯的目的。
9 誤區九, 舍不得在種子上多投入
見本刊2006 年第4 期第48 頁筆者的文章“改變傳統思想觀念, 實現蔬菜優質高產”。
10 誤區十, 認為蓋薄膜只是為了提高環境溫度
從上世紀70 年代開始, 薄膜覆蓋首先在蔬菜種植中推廣, 到目前已有逾30 年的歷史, 它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效益僅次于良種。目前在一些先進的蔬菜產區薄膜覆蓋已經由季節性逐步向全年發展。薄膜的提溫功能是主要的, 其次是保濕和防災作用, 人們一般對后者的功能有所忽視。當4 月底至5 月初外界氣溫回升, 認為它的使命已經完成, 就迫不及待地從棚室上撤下來。實踐證明: 露地雖已進入生長適宜期, 如果不去膜通過開啟通風口( 用防蟲網遮擋) 的大小來調控棚室內的溫、濕度, 使蔬菜仍然居于一個穩定的環境中生長、結果,質量和產量都能得到保證, 這即是薄膜的防災( 強光、暴雨、狂風) 功能。夏番茄栽培如果有膜的保護, 環狀、輻射狀裂果比露地生產明顯減少, 商品率大大提高。一些夏播菜在膜的保護下可以免遭蟲害、減少病害。經多年觀察細算, 棚室進行全年覆蓋, 每年冬春換1 次新膜( 舊膜可另做他用) , 因新膜透光好、升溫快, 環境效應明顯優于舊膜, 經濟效益也明顯比1 張膜用2 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