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生長勢強, 適應性廣, 口味甜美、脆嫩細膩, 是浙江省主要水生蔬菜之一。它也是嘉興市南湖區的重要特色優勢農產品之一, 鳳橋鎮及周邊地區茭白面積連續5 年穩定在0.33 萬hm2 左右, 是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無公害茭白生產基地之一。“棲檉”茭白已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以其優良的品質、獨特的風味、豐富的營養, 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曾多次在省、市農博會上榮獲金獎。銷售市場已覆蓋華東地區, 尤其在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等城市廣受青睞, 并逐步擴展到江西、安徽、湖南等省, 已有少量出口東南亞, 市場前景良好。
南湖區的茭白生產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 以種植單季茭為主。90 年代后期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 效益農業的迅速發展, 茭白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而且近幾年來, 雙季茭種植面積也逐年增長, 設施栽培發展勢頭良好。現將無公害茭白優質高產高效栽培主要技術總結如下:
1 形態特征
茭白又名茭筍、茭瓜或菇首, 為禾本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水生蔬菜。植株高180~220 cm, 單株蘗葉片10~15 葉, 葉片長120~165 cm, 寬3.2~4.2 cm, 葉色濃綠; 葉鞘長50~60 cm,寬4.0~4.6 cm。殼薄肉嫩, 嫩莖長25~30 cm, 橫徑3~5 cm; 光滑潔白, 肉質口感柔軟、細膩甜潤, 營養豐富; 單茭肉莖重150~200 g。
2 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2.1 產地環境條件選擇
2.1.1 空氣環境生產地應選擇遠離化工廠及主要公路兩旁的地塊, 以防有害氣體污染。
2.1.2 水環境生產地要遠離有污染的化工廠、電鍍廠及其他有污水流出的工廠, 防止有害水質和含重金屬類水質對茭白的污染, 嚴禁用此類水灌溉。
2.1.3 土壤環境要選擇土地平整, 土壤肥沃, 富含有機質, 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地塊, 農藥殘留量應符合標準。
2.2 品種選擇
2.2.1 單季茭春季栽植, 當年白露至寒露采收。本地區一般種植1 次只采收1 批, 第2 年3- 4 月份再分株移植。主要采收期在8- 9 月, 此時正值蔬菜夏秋供應淡季, 能起到補缺度淡的作用, 市場銷售良好。宜選用本地單季茭等品種。其主要特點是耐肥、耐熱, 成熟期較遲, 茭體大, 產量高。一般667 m2 可產鮮茭1 600 kg 左右, 高產田塊在2 000 kg 左右。
2.2.2 雙季茭種植1 次可采收2 批。一般在夏季或春季栽植( 本地區一般在夏季栽植) , 第1 批在當年秋分到霜降采收, 為秋茭, 一般667 m2 可產鮮茭1 000 kg 左右; 第2 年立夏到夏至采收第2 批, 為夏茭, 一般667 m2 可產鮮茭2 000 kg 左右, 一般比秋茭產量高。品種宜選用杭州杼子茭等品種, 該類品種對肥水條件要求較高。
2.3 選留種茭
茭白采取分株繁殖法。選留茭種的好壞直接影響茭白的產量、品質與早熟與否, 所以每年應嚴格優選種茭。在茭白采收期間, 仔細剔除雄茭、灰茭、殼里青和畸形茭等植株, 注意選擇結茭率高、生長整齊、符合品種特性、茭肉肥大、肉質白嫩、無病蟲害的植株作為種茭, 認真做好標記。待采收后挖起植株, 并將周圍老根切除移入留種田。
2.4 平整田地, 施足基肥
前茬收獲后進行冬耕曬垡, 翻耕前先灌水。一般每667m2 施腐熟豬、鴨糞等廄肥1 000~1 500 kg, 碳酸氫銨40 kg,過磷酸鈣30 kg 作基肥, 灌水量應以淹沒田面3~4 cm 為準,做到田平、泥爛、肥足, 無雜草秸稈, 并保持一定的淺水層。
2.5 合理移栽
春栽, 適宜于單季茭( 或雙季茭的晚熟品種) 。一般在4月上旬( 清明前后) , 即在分蘗苗長到20~30 cm 時移栽為宜。將種墩連泥挖起, 用快刀順著分蘗著生的長勢劈成數墩, 劈時劈口要直, 不能歪斜。每小墩要求帶有老莖及匍匐莖, 并有健全分蘗苗3~5 根。要隨挖、隨分、隨栽, 栽前將老根切去2~4 cm, 栽插不宜過深, 以老根埋入土中10~15 cm, 不浮苗不歪苗為宜。一般按梅花式栽植, 行距110 cm, 株距55 cm, 每667 m2 栽植1 000~1 100 穴, 每穴1 小墩。
夏栽, 適宜選擇雙季茭的早熟品種。在6 月中下旬夏茭采收末期, 每墩選擇株形端正、有孕茭而沒有1 支雄茭或灰茭的株叢。待留種株發生分蘗, 蘗株長高30~40 cm、具3~4片葉時即可移栽, 每株帶1~2 棵苗。栽植時去除基部老葉, 剪去葉梢約30 cm, 以減少水分蒸發和防止風吹搖動。一般在7月份移栽, 此時正值高溫, 應選陰天或在晴天傍晚栽植。一般按行距100 cm、株距45 cm 栽種, 每667 m2 栽植1 400~1 500 穴。
2.6 田間管理
2.6.1 科學管水田間水分管理按兩頭淺中間深的原則灌水。春栽茭白種植后到分蘗前期(一般在梅雨季節前), 采取淺水勤灌, 保持3~5 cm 的水層, 有利于地溫升高, 促進分蘗和發根; 分蘗后期, 水層逐步加深到10~15 cm, 以降低地溫,控制無效分蘗, 并減少病害的發生。孕茭期將水層再加深到15~20 cm, 以促進茭白膨大, 使茭肉潔白、肥嫩; 采收盛期保持淺水3~5 cm。
夏栽茭白栽植時應保持較淺水位, 以利茭苗成活, 防止漂浮。多雨季節注意排水, 防止薹管伸長, 最高水位不宜沒過“茭白眼”( 葉片與葉鞘連接處的三角形葉枕, 通稱茭白眼) 。越冬期應保持薄層地表水層。
2.6.2 平衡施肥無公害茭白生產中的肥料使用一定要遵循平衡施肥的原則, 在施肥技術上做到控制氮肥的用量,合理配施磷鉀肥, 以利于提高茭白品質, 達到優質高產。堅持施用有機肥, 適當追施氮磷鉀肥料, 禁止使用未經登記的化學和生物肥料。春栽茭白, 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 以后視茭白生長及孕茭情況, 酌情施追肥2~3 次。一般在種植后10 d( 天) 左右施提苗肥, 每667 m2 施碳酸氫銨30 kg, 鈣鎂磷肥20 kg, 氯化鉀10 kg, 以促進茭白苗生長和分蘗。新茭大部分的分蘗進入孕茭期, 每667 m2 施碳酸氫銨40 kg。追肥時要保持淺水層, 待肥料吸入土中后再恢復水位。夏栽茭白在植株成活后施活棵肥, 每667 m2 施尿素10 kg, 三元復合肥(N ∶P2O5 ∶K2O= 15 ∶15 ∶15) 20 kg 左右; 第2 次為分蘗肥, 于活棵后20 d 左右追肥, 每667 m2 施腐熟豬糞等廄肥1 000 kg左右或三元復合肥30 kg; 第3 次為孕茭肥, 一般在30% 左右的茭墩孕茭時追施, 每667 m2 施人糞尿1 000~1 500 kg 或三元復合肥25~30 kg。
2.6.3 中耕除草春栽茭白, 在栽后15 d 左右, 即茭白抽青成活后, 結合施肥中耕1~2 次, 松土通氣除草, 促使壯苗早發。中耕時, 先將水放干, 用鐵鐠把土淺耙1 遍, 然后立即灌水。植株封行前再進行1 次。一般5 月中旬到達分蘗高峰,此后必須及時控苗, 除掉在后期抽生的幼弱苗, 每墩留5~7苗。如果此時植株生長過旺, 可將水排干, 擱田2~3 d, 以抑制其地上部分生長, 同時促使其根系深扎、根群發達, 擱田程度以田面呈現細裂為宜。擱田后, 及時灌深水10~15 cm 以利控蘗。7 月底到8 月初, 剝除植株基部的老、黃、病葉。
夏栽茭白, 茭白成活后至封行前, 每隔10~15 d 耕田1次, 并摘除老葉鞘, 以增加通風透光, 減少病蟲危害。在9 月中旬, 摘除老葉鞘進行扶苗, 除去雜草和細弱分蘗。
2.6.4 越冬期管理雙季茭在秋茭采收結束后, 將植株地上部分齊泥割去。結合割、拾老葉, 挖去雄茭和灰茭的茭墩, 清潔田園, 減少蟲口密度和病菌越冬基數。田面灌入一層薄水, 霜凍前灌約8 cm 深的水以保暖。
雙季茭搭棚覆蓋薄膜保溫過冬, 可以使茭白提早上市15d 左右。一般在12 月下旬至1 月中旬剝除茭白地上部枯枝后施臘肥, 搭上拱棚或大棚, 覆上農膜。覆膜后每667 m2 施腐熟廄肥1 000~1 500 kg, 或人畜糞尿1 000 kg、氯化鉀15 kg,或者三元復合肥25~30 kg、氯化鉀15 kg。天氣晴好, 棚內溫度超過32 ℃ 時應揭兩頭膜或邊膜通風; 4 月初天氣轉暖, 揭去全膜。苗長10~20 cm 時進行第1 次追肥, 每667 m2 施三元復合肥20~25 kg; 隔15~20 d 后第2 次追肥, 每667 m2 施三元復合肥20~25 kg、氯化鉀10 kg; 第3 次施好孕茭肥, 每667 m2 施三元復合肥20~25 kg。3 月中下旬去除細小分蘗苗,每墩留苗15~20 株。發現株叢孕茭時即分株分次進行培土護茭, 以利茭白嫩白, 提高其品質。每次培土稍高于植株基部明顯膨大部位, 但不得超過“茭白眼”。
單季茭在采收后, 就要開始選種留種, 把符合種株標準的茭墩做好標記, 在新茭采收結束后再作1 次過細的檢查,以留作明年新茭繁殖之用。
2.7 病蟲害綜合防治
2.7.1 技術準則貫徹“預防為主, 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 從茭白田生態系統出發, 利用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和生物多樣性, 運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綜合治理措施, 嚴格控制農藥污染。
農藥使用以安全、高效、經濟、有益環境為原則, 嚴格按照農藥使用原則, 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及有“三致”的農藥。并按照DB 33/346.1- 2002 標準執行。
2.7.2 主要病蟲害( 1) 主要病害有銹病、胡麻葉斑病、紋枯病、灰心斑病等; ( 2) 主要蟲害有二化螟、大螟、長綠飛虱、蚜蟲等。
2.7.3 病蟲害防治( 1) 農業防治: 主要采取選擇抗病性好、結茭齊、無病蟲害的健壯植株為種茭; 進行水旱輪作或與水稻輪作, 減少病源、蟲源; 封行前適時中耕除草1~2 次, 封行后結合病蟲害防治及時清除黃葉、病株、病葉; 茭白采收后及時清理田間殘枝枯葉和田邊雜草; 雙季茭在春季2- 3 月份茭田灌水17~20 cm, 保持5 d 以上, 殺死越冬蟲源。( 2) 物理防治: 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殺蟲燈每2~3 萬m2 設置1 盞, 從5 月上旬開始至9 月中旬, 主要誘殺二化螟、大螟等害蟲。( 3) 生物防治: 注意保護天敵, 利用Bt 等生物農藥進行防治。( 4) 化學藥劑防病: ①銹病。發病初期可選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000 ~1 500 倍液或40% 杜邦福星8 000 倍液或20% 腈菌唑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噴霧防治,每7~10 d 防治1 次, 交替用藥連續防治2~3 次, 注意孕茭期不能用藥。②紋枯病。可選用5% 井岡霉素1 000 倍液或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噴霧防治, 每隔10 d 防治1次, 交替用藥連續防治2~3 次。③胡麻葉斑病。發病初期可選用用50% 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10% 世高3 000 倍液噴霧防治, 每隔7~10 d 噴1 次, 交替用藥防治3~4 次。④灰心斑病。用40% 異稻瘟凈1 000 倍液或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噴霧防治, 每隔7~10 d 噴1 次, 交替用藥防治2~3 次, 注意孕茭期不能用藥。( 5) 化學藥劑防治: ①二化螟、大螟。發現其開始危害時, 可選用5% 銳勁特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或20% 索克( 三唑磷+阿維菌素) 乳油700 倍液等噴霧防治。②長綠飛虱與蚜蟲。危害初期可選用10% 吡蟲啉1 500 倍液等農藥噴霧防治。
2.8 適時采收
茭白三葉片外葉長齊, 心葉短縮, 孕茭部膨大, 葉鞘由抱合而分開, 茭肉略露時, 是采收最佳時期。一般單季茭在白露至寒露采收; 雙季茭第1 批在當年秋分至霜降采收, 第2 批在次年立夏至夏至采收。采收時要小心, 不要踩傷鄰近幼茭,采收后鮮茭白要及時上市, 不宜長期堆放, 有條件的可利用冷庫進行保鮮、加工、儲藏, 分批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