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5 年中國農業喜大于憂
據報載, 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帕斯卡爾·拉米拉米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狀況給予“A+”的打分, 筆者認為,這個高分是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方方面面表現的正面評價, 當然也包括對5 年來中國在農業領域的良好表現的肯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已5 年, 迄今已全面完成了入世議定書中承諾的擴大農產品市場開放各項義務, 進入了所謂的“后過渡期”。
當初, 中國在入世之前最擔心的就是農業問題。在入世談判過程中談得很艱難。入世之初, 許多人擔心農業開放的承諾會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 給農民的收入增長帶來負面影響, 甚至會造成逾1 000 萬農民失業。現在5 年過去了, 很多學者都比較樂觀。得出的一個基本結論就是, 我們經受了入世第1 輪的考驗, 農業發展形勢比較有利, 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的接軌程度大大提高,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面大為拓寬, 農民收入增長比較穩定, 總體來說喜大于憂。
據統計, 在這5 年中, 我國的農業經濟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 按可比價格計算, 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2%, 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5% , 比1991- 2001 年期間的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高0.04 和0.08 個百分點。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長, 以世貿組織農業協議定義的農產品加上水產品作為統計口徑, 據商務部統計, 出口額由2001 年的160 億美元, 增加到2005 年的2 718 億美元, 年均增長145%, 顯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 年前10 個月, 中國農產品累計出口達245.6 億美元, 同比增長13%。按目前的增速, 全年農產品出口有望突破300 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我國農業基本上平穩地完成了向世貿組織貿易體制的過渡。
從各方面情況看, 入世后我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的發展變化都比預想狀況要好, 這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外部看, 主要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在2001 年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回升, 減輕了我國面臨的競爭壓力。從內部看, 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農業和鼓勵農產品出口的措施, 如減免農業稅、對部分糧食品種實施保護價收購、對糧食主產區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提高農產品出口退稅等措施, 農業主管部門積極椎動各地加強優勢產業帶建設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引導農民和涉農企業對市場信號變化和激勵政策做出了積極的反應, 使農業生產結構和地區布局實現優化調整, 更好地適應了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 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提高。
但從入世5 年以來看農業和農產品競爭力的問題, 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加以關注。前5 年之所以喜大于憂, 一是前5 年關稅是逐步下降; 二是政府部門做的準備相對比較充分; 三是農業、農產品貿易發展勢頭比較好。今后,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 我們面向國際市場的競爭必將更加激烈。
入世以來, 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有所增長, 但進口額增長更快。2003 年凈出口開始下降, 2004 年以后則出現了凈進口的格局。2004 年有約50 億美元的貿易赤字, 2005 年這個數字有所減少, 2006 年預計將維持2005 年的水平。最近商務部發布了關于農產品出口的5 年規劃, 提出了放低出口增長速度、加強質量效益、側重于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方針。根據這個規劃, 201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將達到380 億美元, 年均增長7%, 其中深加工產品的比重將在50% 以上。這一規劃體現了將提高農產品非價格競爭力放在首位的思路。
雖然已經入世5 年, 中國農業目前仍然是傳統的農業主體形態, 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結構還沒有根本動搖。今后隨著經濟發展, 隨著逐步完全融入國際軌道, 中國農業資源的配置、生產要素的整合包括土地利用、農村勞動力流動, 必將從一家一戶走向面對整個市場的挑戰, 更要面臨更嚴峻的市場化、商品化和國際化的競爭。在目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 非農業經營活動得到的收入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紤]到第1 產業GDP 占全部GDP 的比例已經下降到12.6%, 農村勞動力向非農轉移將進一步加快,中國農業的發展從內外環境考慮都必須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
農民渴望災害險
2006 年的夏天不尋常。“珍珠”、“悟空”、“碧利斯”、“桑美”#8943;#8943;令人眼花繚亂的臺風夾雜著暴雨接踵而至, 沿海地區損失嚴重; 持續高溫、多年不遇的干旱炙烤著大地,川、渝等地抗旱形勢嚴峻。水災與旱情既考驗著政府的應急救災能力, 也昭示著農業生產與運行規律。受災地區農產品價格一路上漲, 市場供應面臨考驗。
農業生產與天氣關系密切, 特別是局部地區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時, 農產品價格的階段性走勢常常“蒼天作主”,即使在發達國家也是如此。比如2006年7 月份韓國連降暴雨, 極大影響了蔬菜的種植及收獲, 韓國蔬菜及水產品價格持續上漲, 首都首爾的主要蔬菜漲幅都在100% 左右。
天災一般是季節性的、局部性的。我國幅員遼闊, 這兒雨下多了, 那兒雨下少了, 很正常,“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總有收成不錯的地區, 一地損失, 異地彌補。于市場來說, 保障供應, 平抑農產品價格波動, 必須堅決優化流通環境,比如開通“綠色通道”, 對運輸鮮活農產品的車輛予以政策優惠, 構建全國流通一盤棋的格局, 依靠廣大農產品運銷大戶的市場嗅覺, 迅速彌補市場失衡。
農業生產風險大。美國農民流行一句話: 務農就像賭博, 贏錢幾率還不如到拉斯維加斯賭錢大! 種地這么不保險, 所以為農業“保險”也就日顯迫切。對于廣大種植農戶, 政府一方面要加強農業氣象服務, 做到防范天災, 另一方面災情發生后, 要運用多種政策和工具降低農民損失, 也就是完善“事后補償”機制, 特別是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已漸成共識的今天, 金融工具服務于現代農業的舞臺越來越寬廣, 大力開展農業保險服務就是其中之一。這方面有很多國際經驗可供借鑒。美國農民開玩笑說, 如果不小心在農場摔倒,保險公司也要承擔治療費用。美國目前農作物可保品種已超過100 個; 日本對農作物保險費補貼率則高達70%。另外,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農業保險都普遍采用非營利性的政策性保險。對一些關系著國計民生的大宗農作物, 多是采用強制性保險。我國農業保險市場很大, 但險種不斷萎縮。隨著國家財力的急劇壯大, 財稅部門對農業保險的支持時機日漸成熟, 這不但是農民減災的必要保障, 而且也是扶持農業發展的高級形式。
對農業來說, 天氣是永恒的題材;對政府來說, 讓農民減災增收是永恒的課題。
我國化肥用量超出發達國家安全上限近1 倍
據專家介紹, 中國化肥年使用量為4 124 萬t, 平均每hm2 施用量達400 kg以上, 遠遠超出發達國家每hm2 225 kg的安全上限。“化肥以無機氮和磷為主。氮肥的利用率平均僅為40% 左右。從1985 年到2000 年, 全國共有14 100.8萬t 氮肥流失, 即每年約有900 萬t 流失。所施氮肥的一半在其被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氣體形態逸失到大氣中或從排水溝渠流失, 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氣的污染。”
“農藥的大量使用, 破壞了農田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 出現了抗藥性害蟲;化學農藥殘留在作物體內形成一定的累積, 造成人畜中毒; 許多農產品也因農藥殘留超標而不能出口或遭退貨, 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億元?!敝袊磕贽r藥使用量在120 萬t 以上, 使7% 的土壤受到殺蟲劑的污染。
中國農膜使用面積已突破667 萬hm2, 年殘留量高達35 萬t。大部分農膜不易分解, 不但破壞了土壤結構, 阻礙了作物根系對水的吸收和生長發育, 降低了土壤肥力, 造成地下水難以下滲,而且殘膜在分解過程中會析出鉛、錫酞酸脂類化合物等有毒物質, 造成新的土壤環境污染。
中國應通過減少化肥使用、實施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推廣生物降解膜等手段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行業動態
北京嚴格蔬菜準入山東各地從容應對
2006 年秋天, 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向全國各蔬菜供應地發出通知, 確定從2006 年11 月1 日起, 實行蔬菜市場準入制度, 屆時進入北京市場銷售的蔬菜, 必須經檢測機構檢測合格達到安全要求。這次北京是根據國家最新頒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制定的相關措施。
北京的通知說, 進京蔬菜, 須憑有效的產地證明及產品質量證明方可進京。產品質量證明包括產品檢測證明、無公害農產品證明、綠色食品證明、有機農產品證明。
對未取得相關證明的蔬菜, 暫實行入市登記現場檢測制度?,F場檢測合格的蔬菜, 允許進入北京市場銷售。檢測不合格的蔬菜禁止在北京市場銷售,并就地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半年內連續3 次抽檢不合格的蔬菜品種, 其產區的相應品種6 個月內禁止進入北京市場銷售, 并在新聞媒體上公布。
農產品進超市是大勢所趨
1 月17- 18 日, 從北京舉行的全國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進超市高峰論壇上, 傳達出一種產銷對接的趨向話題,即“農產品進超市是大勢所趨”。但從與會專家和企業家們的討論中, 聽得出農產品進超市這條路“任重道遠”。
現代農業建設將是今年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甘士明說,“現代農業的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 以現代流通體系作為市場有效運作的載體?!备适棵鞯慕忉寣⒂嘘P農產品進超市問題提上一個高度。
農產品進超市首先是安全問題。應對安全問題, 農產品的產地標識和商標意識正越來越強。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局長安青虎在論壇上說,企業的商標意識盡管有待加強, 但已然有了很大進步。
但這并不意味著農產品進超市一路坦途?!跋啾葒H大的加工企業, 我們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還小、散、弱, 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不強。”甘士明表示, 核心競爭力的缺失導致中國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制定標準的話語權,“缺乏標準制定權, 我們的農產品在走向國際大型連鎖超市時, 處于被動地位”。
處于被動地位的原因還不止這些。統計表明, 中國目前只有大約6% 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由超市出售, 而在歐美發達國家, 這一比例為60%~80%。中國農產品的深加工不夠, 初級產品占大多數; 用于農產品加工的核心設備和高端運輸設備仍需進口……
眾多問題之外, 認為進超市不是農產品唯一出路的聲音同樣存在。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秘書長閔耀良就認為,從現實來講, 農貿市場、批發市場作為主要的農產品銷售渠道, 仍存在活力,而這些場所分布在社區中, 也有助于形成和諧的社區生活環境。農產品在哪里賣不是最主要的, 在當下的中國市場上, 解決質量、品種、技術含量、核心競爭力等問題, 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為何不能讓你的農產品進超市?
超市的興起, 是商貿物流的重大變革, 不但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購物方式, 對促進商品流通, 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種新興的市場, 從國外傳到國內, 現在又從大城市向縣鄉蔓延, 發展速度非??煺{整產業結構, 增加農民收入, 是許多人經常思考的問題。過去, 農產品主要在農貿市場交易, 如今, 蔬菜、糧食、水果等已進入了超市, 這無疑為大批的農產品找到了一條新的銷售渠道。商品的本性決定, 隨市場而流動, 既然超市已形成了巨大的物流, 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 理應順應這個趨勢。
商品進超市與農貿市場有很大的不同。單就商品的標準化、包裝的精細化就有很嚴格的要求, 而這一點, 正是單家獨戶的農民很難做到的。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要求我們, 必須不斷適應新的市場, 最后占領這個市場, 否則不進則退, 很容易被市場淘汰。因此, 學習適應超市是對農民朋友提出的新挑戰。新的市場空間, 給我們新的希望, 同時也增加了新的壓力。適應超市規則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 讓我們生產的農產品能夠達到超市的要求, 唯有這樣才會贏得這個市場。從目前的情況看, 讓農民單家獨戶占領超市, 困難太多。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學習一些商品知識,如包裝常識等, 顯得十分迫切。掌握標準化生產的本領等, 都是必不可少的。
相比傳統的農貿市場, 超市銷量大,商品附加值高, 獲利空間也大。因此,選擇進入超市, 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也是與時俱進增收, 觀念更新致富的本領體現。與僵化、死板、陳舊的觀念和行為決裂, 相信又一個市場機遇就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