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春秋蜜是湖北省荊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中果型有籽西瓜新品種。全生育期90 d, 果實發育期29 d。單果重2.6 kg 左右, 果實圓形、花皮; 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 以上, 瓜瓤紅色, 纖維少, 質脆多汁, 口感好。667 m2 商品產量2 000 kg 左右。2006 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審定名為“鄂西瓜13 號”。
關鍵詞: 西瓜; 新品種; 春秋蜜; 早熟; 優質
1 育種目標
京抗2 號是國內應用較廣泛的早熟西瓜品種。該品種品質優, 但坐果性不夠理想,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 當地的多濕氣候尤其影響其坐果, 進而影響到產量。為了滿足本地早熟西瓜栽培的需求, 本院及時提出了選育品質與京抗2 號相當, 但成熟期更早, 坐果性強的優質、早熟、高產有籽西瓜品種的育種目標。
2 選育過程
2.1 母本的選育
母本2114 是利用鄂西瓜2 號, 經多代自交分離選育而成的1 個白皮自交系。它的主要特征是: 早熟, 易坐果, 果實發育期32 d。果實圓球形, 白皮, 紅瓤, 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 瓤質細脆多汁, 口感好, 單果重4~6 kg。植株生長勢強, 較抗病。
2.2 父本的選育
父本2032 是利用小果型西瓜小天使經過多代自交分離穩定而成的1 個小果型自交系。它的主要特征是: 極早熟, 早實發育期27 d。果實近圓形, 花皮, 紅瓤, 皮厚0.3 cm, 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瓤質細脆多汁, 風味佳, 單果重1.5 kg 左右。植株生長勢中強, 分枝力強, 極易坐果。
2.3 組合選配及品種的育成
2001 年, 筆者利用多份育種材料配制有籽組合34 個; 2002 年進行初步觀察鑒定, 最終選出5 個組合列入2003 年組合比較試驗, 并從中選出最能滿足育種目標要求的優勢組合02G6( 2114 ×2032) , 將其定名為“春秋蜜”; 2004、2005 年參加湖北省有籽西瓜組區試, 春秋蜜區試結果表現突出; 2006 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審定名為“鄂西瓜13 號”。審定證號: 鄂審瓜2006001。2006 年被認定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 登記號: EK060483; 被選作2007 年湖北省有籽西瓜區試對照品種。
3 試驗結果
3.1 品種比較試驗
2003 年安排了5 個自育新組合的品種比較試驗, 以京抗2 號為對照。試驗設3 次重復, 隨機區組排列, 每小區定植30 株, 株距0.4 m, 行距3 m, 小區面積36 m2。栽培管理按照當地早熟栽培模式進行。表1 試驗結果表明: 02G6 組合( 春秋蜜) 表現出明顯的早熟性和豐產性, 坐果率( 采用第2 重復商品瓜數除以30) 高出對照21.4%, 產量高出22.8%, 抗性品質與對照相當, 符合育種目標要求。

3.2 湖北省西瓜區域試驗
2004、2005 年春秋蜜參加了湖北省西瓜有籽組區域試驗。2 年參加區試的品種有變化, 試驗方案相同。試驗小區凈面積25 m2, 株行距0.5 m×2.5 m, 每小區定植20 株, 密度667 m2 栽533.6 株, 采用隨機區組排列, 3 次重復。由于2 年區試均以西農8 號作對照, 而西農8 號是大果型品種, 春秋蜜是中果型品種, 所以2 年區試結果春秋蜜的產量均低于對照; 但卻明顯表現出了早熟和優質的特點, 且2 年區試結果比較一致, 性狀穩定( 表2) 。由于2004 年6 月中旬降雨頻繁, 此時正值西瓜開花坐果或果實膨大期,造成了坐果率偏低和果個較小, 對參試品種的產量普遍有影響。

3.3 生產試驗
春秋蜜在2005 年參加湖北省西瓜區域試驗的同時, 參加了湖北省西瓜品種生產試驗。參試品種7個, 對照品種為西農8 號, 采用隨機區組排列, 1 次重復。小區面積( 15 m ×5 m) 75 m2, 每小區定植60株, 密度667 m2 栽533.6 株。表3 試驗結果表明: 春秋蜜坐果早, 坐果指數高, 果實發育期短, 品質優, 產量較高, 適合西瓜早熟栽培。

3.4 生產示范
2004- 2006 年在農戶中進行多點生產示范。瓜農普遍反映, 春秋蜜與京抗2 號相比,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 皮色好看, 成熟期可提早近1 周, 667 m2 平均增產200 kg, 加上早期價格優勢, 每667 m2 增值500 元左右, 是1 個早熟優質高效的好品種。
4 品種特征特性
春秋蜜為中果型有籽西瓜品種。全生育期90 d左右, 果實發育期28~31 d。植株生長勢中等, 分枝力較強, 易坐果, 耐濕性、抗病性較強。第1 朵雌花節位8~10 節, 以后每隔5~7 節著生1 朵雌花。單果重2.6 kg 左右, 667 m2 商品產量2 000 kg 左右。果實圓球形, 果皮綠底色上覆多條深綠色細條帶, 皮厚0.8 cm 左右。瓜瓤紅色, 纖維少, 質脆多汁, 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2%, 邊部7%~8%。
5 栽培技術要點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3 月上旬播種, 種子消毒處理、催芽, 營養缽育苗。4 月上中旬移栽, 種植密度以667 m2 栽550~600 株為宜, 采用雙蔓或三蔓整枝, 主蔓第2~4 朵雌花留果, 每株留1~2 果, 盡早去掉多余果、畸形果及病蟲果。667 m2 施渣肥3 000kg 或餅肥200 kg, 復合肥40 kg。因苗期幼苗生長勢偏弱, 每667 m2 施5 kg 速效氮肥提苗。果實過熟會出現空瓤現象, 應及時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