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溫室、大棚等保護地蔬菜栽培已成了農民新的經濟增長點,但由于保護地內高溫、高濕、低光照、通風不良等與露地不同的小生態環境,使其病蟲害的發生特點也與露地顯著不同。
1 保護地的小生態環境
1.1 光照條件
目前,在我國農村,大棚、溫室等保護地類型覆蓋的大部分都是塑料薄膜,其透過的可見光為露地的80%~85%。但由于薄膜是一種電介質,能吸附水滴和灰塵、泥土,再加上保護地自身結構影響,所利用的自然光照只有露地的40%~60%。
1.2 溫度條件
塑料薄膜有增溫和保溫作用。日出后,太陽人射輻射(波長0.3~3μm)通過薄膜入射到保護地內地表上,使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熱量,并通過分子傳導逐漸提高下層土壤溫度,同時地面也放出長波輻射提高地面上的氣溫。由于薄膜能阻止部分長波輻射,使熱量能留在保護地內,加速提高氣溫,并且由于保護地是密閉的,被加熱的空氣不易被風吹走,再加上保護地容積小,其對流圈比大氣的對流圈小得多,所以保護地白天溫度比大氣升得快而高,如小拱棚春天氣溫最高可達到50℃:夜間保護地通過覆蓋物向外放熱,其溫度比大氣溫度下降得慢,但由于夜間保護地長波輻射多于大氣,因此保護地內最低溫度在春天只比大氣溫度高2~4℃。保護地在密閉不加溫情況下,日溫差比大氣的日溫差大。現在大多數溫室在寒冷的冬季采取了加溫措施,炎熱的夏季覆蓋了遮陽網,所以氣溫長年大都保持在10~30℃,以適合農作物生長。但適宜蔬菜生長的溫度也比較適宜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1.3 濕度條件
保護地在密閉條件下由于與外界隔絕,且空間小,空氣基本穩定,故空氣濕度、土壤濕度與露地有所不同。
1.3.1 空氣濕度 保護地內的空氣濕度是由土壤水分的蒸發和蔬菜體內水分的蒸騰形成的。當保護地密閉不通風時,棚內氣流穩定,濕氣散發不出去,由于溫度比露地高,燕發量大,絕對濕度也就大。冬季如要通風,則溫度必然降低,所以冬季保護地內空氣濕度比外界更高。保護地內空氣濕度的變化與溫度變化相一致,日變化比較大。高濕有利于真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細菌的繁殖;另外,田間濕度高,晝夜溫差大,容易結露等,都有利于病害流行。
1.3.2 土壤濕度 大棚、溫室由于水分散發不出去,蒸騰量少,灌水多,所以土壤濕度比露地高。
2 保護地蔬菜病蟲害發生的特點
2.1 病害
保護地蔬菜在生長過程中,受病原微生物的浸染和周圍不良環境的影響后,正常的生理代謝受到干擾,內部組織結構和外部形態出現異常現象,即病害。
2.1.1 發生癥狀
2.1.1.1 病狀是蔬菜發病后所表現的不正常狀態。(1)變色,即蔬菜受害后局部或壘株失去正常的綠色。有的呈現褪綠或黃化,有的葉片變紅,有的葉片黃綠相間呈現花葉。(2)斑點,即蔬菜的細胞和組織受到破壞而死亡,形成各式各樣的病斑。顏色有褐斑、黑斑、灰斑、白斑等,形狀有圓形、橢圓形、梭形、輪紋形、不規則形等。蔬菜的根、莖、葉柄、果等各部位都可發生壞死病斑,造成葉枯、枝枯、莖枯、落葉、落果等。(3)腐爛,即蔬菜的組織細胞受病原物的破壞和分解可發生腐爛,如根腐、莖基腐、藕腐、根腐等。(4)萎蔫,土壤缺水可使蔬菜發生生理性萎蔫;蔬菜的莖或根部的維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體堵塞導管或產生毒素,影響水分運輸,引起葉片枯黃、凋萎,造成黃萎、枯萎,以致蔬菜死亡。還可造成青枯。(5)畸形,蔬菜受害后可產生增強性病變,生長發育過度,組織細胞增加過快,病部膨大,產生腫瘤;枝或根過度分枝,產生叢桂、發根等;也可發生抑制性病變,生長發育不良,使植株或器管矮縮、皺縮等。此外,病部組織發育不均衡,可呈現畸形、卷葉、蕨葉等。
2.1.1.2 病癥 即指寄生于病部表面的病原微生物的各種形志結構的表現。常見的真菌病癥有霉狀物、粉狀物、粒狀物等。在空氣潮濕時,細菌為害的病斑有時可產生膠粘狀物,即菌膠。
2.1.2 發生時期與部位
2.1.2.1 時期 保護地蔬菜在整個生長期及采收后均會遭受病原物的侵襲而發病。在苗期常見的有立枯病、猝倒病、灰霉病和漚根等:成株期常見的有霜霉病、疫病、白粉病、苗核病、枯萎病、青枯病、銹病、病毒病、軟腐病、根腫病等。
2.1.2.2 發生部位 保護地蔬菜的根、莖、葉、花、果均可發病。但葉部病害最多,主要有痤病、早疫病、晚疫病、霜霉病、白粉病、黑斑病、角斑病、軟腐病、皰癡病、病毒病等。莖部病害主要有枯萎病、黃萎病、青枯病等。根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根腫病、根結線蟲病、漚根、燒根等。花和果實上的病害主有灰霉病、臍席病等。
2.1.3 傳播方式 主要通過空氣、水、土壤、其他生物(如昆蟲、線蟲、人等)、其他自然條件及種子傳播,有的病害只通過某一途徑傳播,有的則通過多種途徑復合傳播。
2.1.4 發生特點
2.1.4.1 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大量存活和積累 由于保護地采用固定結構的設施栽培及集約化的種植方式,使蔬菜常年連作,為病蟲害的滋生提供了環境條件和營養來源。許多病原微生物在寄主菜體采收后,隨遺留的病殘體一起,存活于土壤之中。保護地多年連作為病原物的大量繁殖和積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利于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
2.1.4.2 蔬菜種苗傳帶病菌嚴重 隨著蔬菜種苗產業的發展,種苗傳帶病原菌的問題日益突出。其傳帶病原物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部,有的以菌核混雜于種子中,有的病毒則存于種胚之中。所有帶菌的種子均可傳播病害,所以新開發利用的保護地沒多久就會發生各種病害。
2.1.4.3 有利于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 保護地的環境特點是溫度高、濕度大、光照不足、氮肥過多,這些都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如濕度大,有利于真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細菌的繁殖;高溫、氮肥多,有利于細菌病害的大流行等。因此保護地蔬菜的病害種類和危害程度明顯高于露地蔬菜,病害發生的時間也明顯比露地早,從而增加了防治時間和用藥次數。
2.1.4.4 病害發生種類多,危害程度嚴重 由于保護地蔬菜生長較快,1年可收獲多茬,其環境又有利于病害發生,所以病害種類和危害程度明顯高于露地。目前,保護地蔬菜主要病害的分布特點是:茄果類蔬菜病害最多,主要有早疫病、灰霉病、病毒病、葉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晚疫病、炭疽病、斑枯病等,苗期有立枯病、猝倒病、疫病等;葉菜類蔬菜病害較輕,常見的病害有霜霉病、軟腐病、病毒病等,苗期有猝倒病等;豆類蔬菜有煤霉病、銹病等。
2.2 蟲害
保護地蔬菜害蟲包括昆蟲、螨類和軟體動物等。害蟲取食蔬菜的組織、器官,干擾和破壞蔬菜的正常生長、發育,引起減產和降低品質。一些害蟲還可傳播植物病毒(如蚜蟲),造成病害的發生與流行。
2.2.1 為害方式
2.2.1.1 直接為害 即害蟲通過直接取食植物體而造成的危害。根據害蟲取食特性,可分為:①咬食,如菜蛾、夜蛾等:②刺吸汁液,如蚜蟲、葉螨、粉虱等,刺吸蔬菜的莖、葉、芽等器官的汁液;③蛀食,如地蛆等,蛀食蔬菜的花蕾、果、種子、根與莖;④潛葉,如美國斑潛蠅等潛入蔬菜葉片內,取食葉肉組織。
2.2.1.2 間接為害 指害蟲取食時,將病株上的病原物傳帶到健康植株上或將分泌物分泌到蔬菜體表,影響蔬菜的光合作用,并引起霉菌寄生或蟲卵產于蔬菜組織內而傷害蔬菜。其中傳播病毒是間接為害中引起損失最大的1種方式。
2.2.2 受害狀
2.2.2.1 葉片受害 蔬菜的葉片受害后,常出現孔洞或缺刻,或僅留下葉脈,或葉肉被取食僅留下透明的表皮。被害蟲刺吸的葉片常出現蜷縮、變黃、生長緩慢甚至停滯,被葉螨刺吸的葉片呈大紅色。被潛葉蠅危害的葉片表現為白色、蛇形狀的隧道。
2.2.2.2 花、果實受害 害蟲取食花、果實、種子等,造成蛀空或留下蟲糞或使器官脫落或造成空粒或引起果實畸形等。
2.2.2.3 根莖部受害 根莖被害蟲取食后,常引起植物萎蔫、死亡。
2.2.3 發生特點
2.2.3.1 發生世代增多 由于保護地溫度較高(一般在10~30℃),而昆蟲一般在8~15 ℃就開始生長發育,22~30℃是其生長發育和繁殖的最適溫度,所以害蟲生長發育很快,發生世代增多。
2.2.3.2 成活率提高,生殖力增強 保護地的高濕度對害蟲非常有利。濕度影響害蟲蟲體水分的蒸發以及蟲體的含水量,其次影響蟲體的體溫和代謝速度。①影響成活率。昆蟲在卵孵化、幼蟲蛻皮、化蛹、羽化時,如果大氣濕度過低,往往大量死亡,有時因濕度過低還造成產在植物上的卵塊脫落干死,而高濕可提高其成活率。②影響生殖力。干旱影響昆蟲性腺的發育,也影響交尾的雌蟲產卵量。如粘蟲,成蟲在16~30℃的范圍內,濕度越大,產卵越多,相對溫度90%時產卵量比60%時約多1倍。③影響發育速度。一般情況下,濕度越大,昆蟲發育得越快。
2.2.3.3 越冬越夏環境適宜 由于冬季保護地溫度較高,成了害蟲理想的越冬場所。夏季由于遮陽網的大面積推廣,又成了害蟲適宜的越夏場所,而害蟲天敵卻被隔離在保護地外,這樣就使害蟲為害越來越嚴重。
3 病蟲害防治方法
保護地蔬菜病蟲害的防治要把“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作為重要指導思想。在綜合防治中,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因地制宜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措施,以達到經濟安全、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3.1 植物檢疫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加入WT0,農產品的數量和品種資源交換的頻率大為增加,加快了危險性有害生物的傳播和蔓延,所以我們要嚴格遵守國家植物檢疫規定,防止危險性病、蟲、雜草人為傳人或蔓延。
3.2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就是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術,根據農田環境與病蟲間的關系,有目的地改變某些因子,控制病蟲的發生和危害,以達到保護作物和環境的目的。
3.2.1 選用抗病品種 要針對當地主要病蟲害發生對象,選用高抗多抗的蔬菜品種。
3.2.2 改革耕作制度 合理的輪作換茬,不僅可使土壤養分得到均衡利用,而且可以切斷專性寄主和單一的病蟲食物鏈和世代交替環節,也能使生態適應性窄的病蟲因條件惡化而難以生存、繁衍,從而改善菜田生態系統,如西瓜枯姜病和炭疽病實行輪作后,病害明顯較輕。能實行水旱輪作,效果更顯著。
3.2.3 優化農田生態栽培 采取調整播期,避開病蟲為害高峰;建立無病蟲育苗圃,嫁接換根,培育無病蟲壯苗;深溝高畦,嚴防澆水或雨后田間積水;采用地膜覆蓋、微灌或暗灌和設施微環境調控,及時放風,降低空氣濕度;合理配置株行距,蔓性蔬菜實行支架栽培或吊蔓。優化群體結構,可加強群體內的通風透光,降低空氣濕度: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采取控氮、穩磷、增鉀和補微的施肥模式,培肥地力,增強蔬菜抗逆性;清潔田園,消滅害蟲滋生場所;采用水、肥、氣、熱協調促控等栽培技術措施,優化生態環境,促進農作物健壯生長,最大限度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從而減少農藥用量。
3.3 物理防治
3.3.1 設施防護 覆蓋塑料薄膜、遮陽網,進行避雨、抗熱栽培,減輕病蟲害的發生。以防蟲網為封閉材料,創建封閉的棚室、同室,進行無污染農產品(包括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
3.3.2 謗殺、驅避 利用害蟲對燈光、顏色和氣味、射線、超聲波的趨向性誘殺或驅避害蟲。如采用頻振殺蟲燈、黑光燈、高壓汞燈、雙波燈、糖醋酒誘殺害蟲;覆蓋銀灰色地膜、銀灰色遮陽網避蚜,采用黃板誘蚜等。
3.3.3 高溫消毒 采用溫湯浸種10~15 min(分鐘),55~60℃可殺死真菌,60~65℃可殺死細菌,65~70℃可殺死病毒:澆透水后,晴天中午前后高溫悶棚,當溫度達到46~48℃時,維持2 h(小時)左右,可防治霜霉病、白粉病、角斑病、黑星病等多種病害;夏季可利用太陽能和塑料薄或蒸汽進行土壤消毒等。
3.3.4 臭氧防治 利用臭氧發生器定時釋放臭氧防治病蟲害。
3.3.5 人工清除和捕殺 利用人工清除田間中心病株和病葉,人工捕殺害蟲等。
3.4 生物防治
由于保護地蔬菜是在密閉條件下栽培,所以在進行生物防治時,非常適合天敵昆蟲的應用。
3.4.1 天敵利用 如利用捕食性天敵瓢蟲捕食蚜蟲、介殼蟲、粉虱,利用草蛉捕食蚜蟲、粉虱、葉螨及多種鱗翅目害蟲的卵和初孵幼蟲等;利用寄生性天敵赤眼蜂寄生鱗翅目害蟲的卵、麗蚜小蜂寄生粉虱的若蟲和蛹等;利用致病微生物蘇云金桿菌防治鱗翅目害蟲:利用蠟蚧輪枝菌防治蚜蟲、粉虱:利用菜青蟲顆粒體病毒防治菜毒蟲;利用穿刺巴氏桿菌防治根結線蟲等。
3.4.2 抗生素利用 利用殺蟲抗生素阿維菌素防治蜱螨目、鱗翅目、雙翅甘、鞘翅耳等害蟲,利用瀏陽霉索防治葉螨、蚜蟲等;利用農用抗菌素如農抗120、農用鏈霉豪、新植霉素等防治多種病害。
3.4.3 植物源農藥利用 如利用印楝素、苦參堿等易降解的植物源農藥防治害蟲,不污染環境,有利于生態平衡,有助于發展可持續農業,生產綠色食品。
3.4.4 昆蟲激素利用 如利用米螨、卡死克、抑太保等昆蟲激素防治害蟲,對天敵和有益生物影響小,有利于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有益于人類健康。
3.5 化學防治
在目前的保護地蔬菜生產和技術水平下,化學防治仍然是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手段,是綜合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優點是成功率高,防教快,防治譜廣泛,使用靈活方便;缺陷是大量使用會增強病蟲的抗性,對農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產生負面影響,并會造成蔬菜中農藥殘留超標,不利于人類身體健康,影響銷售和出口。在無公害蔬菜生產中,使用化學農藥時除應嚴格執行無公害蔬菜生產農藥使用準則外,還應掌握以下使用技術;
3.5.1 優選農藥和藥械 在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防治時,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優先選用粉塵劑和煙劑,盡可能少用水劑,盡量避免濕度的增加,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藥械要選用霧化度高的高質量藥械,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用藥量,杜絕跑、冒、滴、漏。在保護地蔬菜病蟲害無害化防治時,可選用的農藥有以下幾種類型:
3.5.1.1 擬除蟲菊脂農藥 這類農藥用量低,屬低毒和中毒,在環境中消解較快,消解半衰期一般為2~3 d(天)。
3.5.1.2 幾丁質合成抑制劑 具有高效低毒的特點,用量一般均在75 g/hm2以下。
3.5.1.3 低毒而無“三致”作用的有機磷農藥 如馬拉硫磷、辛硫磷、甲基辛硫磷等。這些農藥消解快,一般在怍物上殘留量較低。
3.5.1.4 一些新開發的化學合成殺蟲劑 此婁農藥一般暫缺完全的評價,但從它們的低毒、低用量和無“三致”作用的陽性試驗結果,可估計它們為安全或較安壘級殺蟲劑,如吡蟲啉、氟蟲腈、蟲滿腈、丁醚脲、啶出脒、抑食肼、吡螨胺等。
3.5.1.5 無“三致”作用的殺菌劑 如甲基托布津、甲霜靈、乙烯菌核劑、粉銹寧、撲海因、多菌靈、菌核凈、速克靈、噻菌靈、菌毒清、DT殺菌劑、雙效靈等。
3.5.2 化學農藥使用技術
3.5.2.1 預測預報 要抓好保護地蔬菜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加強田間病蟲調查,準確掌握病蟲發生為害情況,根據各種病蟲的防治指標、防治適期,選擇合適藥劑防治。
3.5.2.2 化學農藥使用技術 在預測預報的基礎上,做到適時用藥、有針對性地用藥;在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的基礎上,盡量采用靶位用藥;根據農藥特性和防治對象,合理混合、交替使用農藥,以減少用藥量,減緩或避免病菌和害蟲產生抗藥性;在噴灑農藥時,要做到噴霧均勻,不重噴,不漏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