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發起]這一人(網名)
如何控制茶量、水量和時間的關系?
泡茶的諸多技巧中,我覺得最關鍵的是把握茶量、水量和時間的關系。在溫度確定是開水100℃的情況下,容具是白瓷蓋杯的時候:比如100cc的容量,置放多少茶,用多少時間去浸泡算是個標準?
[參與討論]蘇簫(網名)
不同茶類稍微不同
通常,對于不同類茶會有稍微不同的方法。
比如球形烏龍,如鐵觀音,置茶量約1/3許或弱,出湯時間10秒起;條索形烏龍,置茶量2/3許或強,出湯迅速。綠茶類,置茶量1/4許,出湯時間25秒起;普洱類,出湯時間視生熟、餅散,或長或短。
如果作為標準,可能應該在相同的情形下操作。但是這樣又對某些茶實在不太公平。
[參與討論]這一人(網名)
第一泡茶湯時間最重要
通常洗茶之后,第一道茶湯的浸泡時間一般應該在25秒以上。不過,這個時間的確定應以茶葉已經基本舒展為前提。如果茶葉還沒有舒展,這時還可以看茶湯顏色,如果顏色已經深了,不怎么再有變化了。那么茶湯也該出來了。
第一泡茶湯浸泡的時間越長,茶葉就越不耐浸泡。原來可以浸泡七八次的茶葉,由于開始浸泡得太狠了,后面也就乏力了,以至于茶湯越來越淡。
第一泡茶湯浸泡時間太短,茶葉雖然耐泡,但是茶湯的滋味很難上一個新臺階,后面浸泡的時間再如何增加,茶湯始終帶點“水”味,好像“興奮”不起來一樣。
[參與討論]這一人(網名)
洗茶時間也有區別
很多人品茗時都有洗茶這道工序,茶人還應該注意的是,洗茶的時間也應該有所區別。
比如,有些茶葉有了陳味,為了不讓陳味影響茶湯口感,通常洗茶的時間會長一些,相當于原本浸泡一杯茶湯的時間,然后把第一遍茶湯放棄,在第二泡茶湯時再品飲,如此可以去掉陳味,但第二泡茶湯的時間就應該短些;
但是對新茶就不宜洗太久了。因為新茶以鮮爽度高而著稱,要的就是茶湯中的鮮爽滋味,如果第一遍茶湯洗掉了,就太可惜了。這類鮮茶往往采取快速洗茶的方法,差不多沖進去就倒掉。甚至不洗,直接沖泡。如果不洗茶,茶樣要在第一泡把洗茶的時間加上,這樣就有一個第一泡時間比第二泡時間長的因素,因為泡茶是要把茶葉浸泡得舒展開來。
[參與討論]友福(網名)
泡茶的時機有講究
我補充一下自己對泡茶的看法:泡茶的時間早上香氣弱,中午次之,下午好,晚上一般,因此,茶商們一般情況下收購茶在早上,賣茶在下午或晚上。
喝茶最佳時間應該是:不飽不饑之際;不倦不亢之態;不急不躁之時。
[參與討論]獨立落花人(網名)
快進快出最為有效
平時的喝茶不同于評茶,評茶是要客觀地找出茶的優點和缺點,所以浸泡時會比較講究。平時喝茶應該是找到最適合這個茶的浸泡方法,最大限度地表現出它的優點,掩蓋它的缺點。在這一點上,好像快進快出會最容易掌握也最為有效。
[參與討論]這一人(網名)
好茶不應隨便泡
我們通常說,好茶隨便泡都是好茶,但那是要建立在對茶比較了解的情況下的“隨便”,對于初學者來說,好茶不是隨便可以泡好的。茶泡得好與壞,是一個人對茶的研究功底的深厚體現。所以要研究泡法。
高溫出香氣,原理是高溫容易散發氣味,相對于低溫來說,高溫泡出的茶湯要香很多。
低溫也不是一無是處,起碼不容易苦澀,其原理是低溫不容易把茶的苦澀浸泡出來。
既要保持高溫出香氣,又要隱藏苦澀,所以,現在很多人把“高沖低泡”當作法寶。此處的高低不光是指手法位置的高低,而是兼帶溫度的高低,意思是,高溫狀態的沖泡,快速出茶湯,盡量保留茶香茶味。
[專家點評]陳郁榕
著名的茶葉鑒品專家陳郁榕老師提議說,相對于烏龍茶類來說,水一定要達到沸點,這樣才能把茶中的芳香物質散發出來;傳統的浸泡時間是2分鐘、4分鐘,根據現在市面上茶葉的情況,浸泡時間應該靈活掌握;在傳統的茶水比例中,一般是1:22,即5克的茶配比110毫升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