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端午節”,這一節日,在閩臺一帶風行飲用“端午茶”。
所謂的“端午茶”,是指閩臺地區于端午節前后,尤其是端午節當天午時所喝的特制茶。由于閩臺人民特別強調于端午節正午制作飲用,所以又稱“端午茶”為“午時茶”。有一種“端午茶”由于制作原料主要是橘皮。又稱“橘皮茶”;還有一種“端午茶”,是將茶葉裝在柚子內制作而成,所以又稱“柚子茶”。
“端午茶”實際上是一種“保健藥茶”。說它是“保健藥茶”,因為它是以茶為主,配伍了多種中草藥,并具明顯的保健功效。
制作“端午茶”,古時各有各的秘方,但大同小異。現介紹常見的一種:烏龍茶500克,厚樸、橘梗、麥芽、紫蘇葉各45克,蒼術、前胡、紫胡、防風、羌活、橘皮、山楂、連翹、神曲、藿香、白芷、枳實、川弓、甘草各30克。然后研磨為粉末,另用生姜汁和面打漿,用模具壓成塊狀,再用刀切成15~20克的小方塊收藏。
飲“端午茶”時,取1~2塊用沸水沖泡,每日3次,可疏風解表、芳香化濕、和胃消食,適用于風寒感冒、寒熱、吐瀉、食滯等癥。
臺灣同胞還喜歡飲用別稱叫作“柚子茶”的“端午茶”。沖泡“柚子茶”時,他們都喜歡于端午節這一天汲“午時水”沖泡。人們把端午節午時的泉水與井水視為一年中最珍貴的水。汲來的“午時水”把它煮沸后沖泡“柚子茶”(“午時茶”、“端午茶”)喝。
閩臺崇尚“午時水”之風還有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周朝以前。當時吳越先民崇拜龍為“雨神”。有一年閩臺地區發生旱災,瘟疫流行,先民們祭祀龍求雨.從農歷五月初一起,祈求到初五正午,天才降下甘霖。百姓欣喜若狂,歡呼雀躍,紛紛取出大小桶、盆、缽、缸盛水,稱它為“午時水”。正是這一場雨——“午時水”拯救了百姓,從此,百姓感恩不已,每年端午節午時將至,泉邊、井邊就早已擠滿汲水的男女老幼。
“端午茶”可疏風解表、芳香化濕、和胃消食,適用于風寒感冒、寒熱、吐瀉、食滯等癥。據說,當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有一年目睹臺灣老百姓遭瘟疫折磨,就將中儲備多年的陳年“端午茶”分送給缺醫少藥的臺灣老百姓,臺胞為了緬懷“國姓爺”的善舉,便將“端午茶”又譽稱為“成功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