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茶人、紫砂壺鑒評家,一直關注著紫砂業的發展。寇丹多次率領高級茶藝師前往宜興丁山,深入到許多煉泥、制坯、燒窯等工廠現場觀摩。就紫砂界的現實問題與當地紫砂名家做了深入的探討與思考。紫砂界在熱鬧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少的誤區,對紫砂的理性探討與研究,有助于人們成為真正的紫砂收藏大家。
與瓷杯玻璃杯不同的是,紫砂壺與茶的相諧特點之一就是透氣性。但談到透氣性,卻不得不談紫砂壺的用料,也就是紫砂的粗細問題。
紫砂的粗細體現在砂粒的目數上面。粗砂有明顯的顆粒狀,而細砂是沒有的。與中國古代幾乎是粗砂壺不同,現在市場上的壺大部分是細砂——機械代替畜力人力碾磨紫砂是形成細砂的主要原因。目前,市面上的壺還有一些是調砂的,也就是在細砂中調進不同粗細的耐火砂,利于透氣養壺,但這還是屬于細砂。有一些調砂雖然可以形成視覺上的粗顆粒效果,但在觸感方面是沒有粗砂的效果的。現在,有些人在兜售所謂“文革壺”,號稱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的壺,還用模具印上了“文革”用詞或人物肖像,可是細細一看。用的卻是細砂和色澤深紫或黃(調配的段泥),而當時的年代做壺用的卻是粗砂,如此一看便知在作偽。
應該明白,精細的砂泥在外觀造型和表達工藝技術上是可取的,但對茶性的發揮卻是不利。你看古代的壺,絕沒有細砂的,不但砂粗,做工也粗。一些優秀的作品追求的是壺的造型意趣,壺身上的字顯示書法功底并與造型相映成趣,就是用來泡什么茶也要統一在一個范圍內,這才是茶的文化,才是茶人修養的表現。
調得好的粗砂壺甚至在不滲水的要求下,隔著壺壁可聞到茶香。所以粗砂壺和粗拙的造型有它特別的美感。日本的武士碗,韓國的素燒釉燒的茶具,往往追求粗獷大氣甚至特意扭曲造型來體現個性,或者在上釉后,任意撒上一把沙子,造成持碗時手中的刺痛感。這與纖細光滑的茶碗有著從外到內迥然不同的風格,再配上相應的粗或細的不同茶葉,一種營造的品茶意境就出來了。
當人們越來越迷信精細的時候,不妨回過頭來尋找粗獷的美麗。
我相信,隨著茶文化活動從普及到提高,中國人也會提升和強調茶具在茶生活中的作用,人們將會追求各類個性的茶具,以體現主人不同的格調、性格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