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休閑產業是以旅游、文化、體育、交通、餐飲等連帶產業群為主體,將旅游業、娛樂業、服務業、文化產業整合成一個休閑產業系統。假日經濟的出現,是近年來人們期望出現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它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增長點。就在人們紛紛熱情地投入到旅游大潮時,還需要我提前思考:如何維護城市假日經濟這一良好勢頭,促使其長盛不衰,并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
現在:消費需求下的“滿漢全席”
休閑產業并不局限于某一個或幾個具體的行業,而是將各種能夠調節人們生活和心理狀態的行業從傳統產業劃分的框架中剝離出來,即以休閑產品為龍頭,以人們的休閑消費為市場的綜合性產業。它的主要陣地是為滿足現代人旅游、健身、服飾、娛樂、求智、消閑、居室裝飾等休閑要求。由于它貼近生活,崇尚國際潮流,順應大眾風俗習慣,并緊密地依賴先進技術,有助于高新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因而被人們稱為充滿活力的“朝陽產業”。
從近年來看,假日休閑已經成為一種生活質量提升的標志,不同于基本生存的單一化和物質型,而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和精神型。如文化娛樂消費、體育健身消費、旅游服務消費等。
文體娛樂業成為城市假日休閑的重點產業
近年來,文化市場成為市民和游客在假日里光顧的重點。常常以家庭親人為單位,或在家觀看電視、錄像、家庭影院,或外出觀看電影、觀賞節目、聽聽音樂、跳跳舞。還有的經常以親朋好友為群體,或切磋棋藝、品嘗茶藝,或盡情享受泡吧文化和網絡文化的樂趣等等。這些積極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不僅使人們得到高尚有益的休閑消費,而且還可以得到高雅美好的藝術享受。從文化市場的種種跡象表明,無論報刊、圖書,還是電影、音像,其市場潛力都是巨大的。利用休閑時間進行文化娛樂已經成為人們休閑消費最主要、最普遍的需求。
體育健身行業成為城市假日休閑產業的新寵
在現階段,人們似乎更愿意把休閑時間和部分收入花在強身健體上——人們越來越有錢,但是工作也日益繁重。于是,“花錢買健康”就成為都市時尚。不需要特別留意,你就能感受到體育健身在當今都市的熱度,游泳館、網球場、羽毛球場、溜冰場、旱冰場、男子健身房、女子健美中心、臺球廳、保齡球館等等,這些地方都成為上班族經常光顧的場所。甚至被稱為貴族化的高爾夫球也吸引不少顧客。至于觀看足球、籃球、排球、體操等比賽的人,更是不可勝數。
商業街成為城市休閑好去處
現代的商業街,商場、超市林立,各種專賣店,餐飲店也應有盡有。加之城市及城鄉之間交通便利,人們已將逛街看成首選的休閑方式,商場也就成為休閑產業最大的窗口之一。時下,有不少商廈和專賣店十分注重美化購物環境,其構思巧妙,品位高雅,的確讓人流連忘返。許多商場引進盆景、鮮花、燈光噴泉、藝術雕塑乃至假山魚池,使購物環境充滿活力,讓顧客在瀏覽購物中得到美的享受。有的商廈和購物中心特意辟出一大片場地為顧客提供共享空間,實行開架售貨,電腦管理,并設立咖啡間、休息廳、展覽角……還有更多的時裝商場推出流行服飾展覽、名師獲獎作品展、時裝模特表演,增添不少藝術渲染力,使顧客覺得已不再是單純的購物,而是置身于特定的藝術環境中。
餐飲業也在假日經濟的大潮中得到了長足發展,我國傳統的大餐,各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不僅吸引外國人,也吸引國人從家庭餐桌走向酒店、飯店。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進飯店、吃宵夜已經成為尋常的事,特別是像元宵節、中秋節和春節這些具有團圓意義的聚餐已成為各大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
風格各異的“吧”文化極具開發潛力
如今,都市里各式各樣的“吧”已經非常流行,如“陶吧”、“玻璃吧”、“布吧”、“果吧”等。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這種新興的“吧”文化已經成為一種休閑的新時尚。“吧”里面的那種藝術、文化或濃濃的個性化氛圍,能使人們的心理得到極大滿足。欣賞陶瓷藝術佳品和制作陶瓷作品是“陶吧”最誘人的主題。在昆明、貴州、上海都能見到“布吧”,那是都市女孩兒聚會的最佳去處之一,前衛的女孩兒在這里能夠體驗到“男耕女織”的田園風情。
休閑農業成為城市假日休閑的高端產業
休閑農業是近年隨著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雙休日制度的實施,人們崇尚大自然、回歸大自然的生態意識不斷增強,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一個新經濟用語。節假日和家人或朋友到近郊的農田去從事種地、除草、采摘等農活,可以親自感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勞和豐收的喜悅,還能獲得休閑度假和精神享受的雙重滿足。
休閑農業提供給城市居民的是輕松、愉快、寧靜的精神享受。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旅游娛樂型:這種類型的景點設置有花期(果樹)賞花、農作物生長、收獲階段參觀、魚塘垂釣、采菱泛舟、農家習俗、舞蹈等。(2)品嘗消費型:這種類型主要是在農產品收獲時期,讓城市居民親自采摘、品嘗,并且引導他們消費購買;另外還有畜禽燒烤、畜禽加工制品的品嘗和出售等活動。(3)耕作體驗型:這種類型主要是通過城鎮居民親自參加農事勞作、體驗農村生活而設置的。它的方式可以是出租小片菜地、小片果園、小片魚塘給城鎮居民,或者實行會員形式定期舉辦活動等。這種類型強調真實感,精耕細作的傳統方式和高效率的機械化現代方式相結合。許多退休工人愿意在退休后尋找一種充實的生活方式,這種類型適合他們的需要。(4)療養修身型:這種類型以提供度假村的方式提供給城市上流社會綜合服務,達到修養身心、療養身體的目的。它強調全方位的休閑,重視服務質量,重視生態環境。
未來:吃飽還要吃好
可以預見,隨著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會越來越注重生活的質量。假日經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有理由去認真地研究、開發與之相關的休閑產業,推動假日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從而讓消費者在“吃飽”的背景下,能夠“吃好”。
整合打造龍頭品牌,進行產業升級并逐步向國際化靠攏
其一,我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除了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區,許多景區其實早就有相當的知名度——這些景區長期以來產品單一,又缺乏高水平的策劃包裝,加上財力有限、促銷乏力,因而不能對國內外市場產生吸引力。只要完善這些景區的基本配套設施,加大促銷力度,這些景區就會“活”起來,既能分流過熱量區的部分客源,又可以擴大旅游市場的需求總量。同時,也讓更多消費者擴大視野。
其二,旅游城市要在承載力上下工夫,改變旅游管理體系中條塊分割、職能弱化等弊端,使旅游管理一體化。此外,還應發展城市周邊旅游和城郊旅游,以分散游人。引導本市居民在假日到郊外旅游,以便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外地游客。
其三,目前國內外的旅行社大多處于小、散、弱、差等狀態,無論在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沒有很強的競爭力。因此,政府主管部門一方面要扶優扶強,使具有優勢的旅行社得以不斷地發展擴大,另一方面要鼓勵旅行社組建聯合體,內部統一步調,規范運作,優勢資源互補,推出精品,開辟特色,提供優質服務。只有規范了,才能讓消費者滿意和盡興。
加強對游客在假日休閑方面的促進性宣傳教育
目前,假日消費市場怨聲載道的現象很大程度上與假日休閑行為的指導不力有關。因此,加強對游客休閑行為的引導顯得格外重要。首先,加強休閑學研究。在國外,閑暇社會學是熱門學科,但國內重視和研究休閑學的人卻寥寥無幾,這與迅猛發展的假日休閑產業是不相配套的。其次,要加強休閑信息指導。假日市場呼喚能指導休閑,推介市場、播報信息的休閑信息網絡的產生。當前尤為急切的是要建立全國旅游城市及景點的信息網絡,及時為旅游者提供旅游路線、交通狀況、景區接待、訂票訂房、購物等方面的信息服務,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該網絡系統的涵蓋內容,向假日市場其他消費領域擴展,為消費者提供準確、及時、全面的假日休閑信息指導。
加強假日休閑品牌產業鏈的完善性建設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人們在長假期間不僅要達到休閑目的,還期望在休閑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滿足精神需求。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單位和假日市場相關行業的生產經營者,緊緊圍繞休閑消費,為消費者提供相應的休閑產業。
文化娛樂業。據悉,長假期間,在市民的消費結構中,文化消費占家庭、社會消費的比例在不斷提高,市民花錢觀賞文藝表演、參加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已越來越普遍。隨著假日經濟的發展,我們應積極發展報刊、圖書、電影、音像等傳統文化行業,舉辦書市、花市等富有特色的廣場娛樂項目,應適當增加文藝演出,開展各種娛樂項目。以此增強娛樂性,加強參與性,提升假日的附加值,深化假日的吸引力。
體育健身業。目前,很多人在休息日、假日更愿意去體育場做健身運動。在這種需求下,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興建和改造體育健身場地和設施,二是要正確合理地引導這種休閑消費。關于前者,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擁有61萬個體育場館,從絕對數量來說,已具相當規模,但人均體育場館面積不足1平方米,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因此,興建一批體育場館,改造一批體育場館,已成為當務之急。應該看到,我們的體育健身休閑消費起步很晚,消費水平不高,要從現有的實際出發,合理引導這種休閑消費。
餐飲零售業。節假日是親朋好友難得聚會的時候,“食”自然是少不了的環節。首先,餐飲業要把握好以下幾種節日服務型經營方式:一是主婦型。即飯店為市民家庭配送半成品節日套餐,飯店只收取少量的加工費。二是系列型。為適應現代人的消費需求,餐館酒店應推出面向家庭的節日宴席快送、“出租廚師”,向居民開放客房、游藝廳等休閑娛樂設施和場所,以吸引居民到酒店里自娛自樂過假日。同時,還應在文化品位上做文章,要以飲食文化搭臺、在店內推出書面攝影展覽、音樂欣賞、雜技魔術表演、名廚教授顧客“絕活菜”等活動,讓顧客集食、飲、賞、覽、聽于一體,吃得瀟灑,玩得開心。
商超。商場和超市要在店內外營造濃厚的節日氣氛,除了張燈結彩、披紅掛綠等一般方法外,還要注意布置出自家的特色。節假日商家應以真誠回報顧客消費者為宗旨,開展打折銷售、買大件贈小件、以舊換新等促銷活動,促銷活動要以“情”字當先,充滿濃郁的溫情,打動消費者的心。
技藝培訓。不少人希望利用假期難得的時間學習汽車駕駛、電腦操作、花卉栽培、投資理財、古董鑒賞、書法篆刻和體育、舞蹈、烹調等一技之長。社會各方面應當提供這些方面的機會,以滿足各類培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