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中華5000卷煙上市,作為國煙多年來少有的一款新規格的推出,引起外界廣泛關注。其煙標設計中,沿用了30年的天安門圖案消失了,主畫面換作華表的特寫,這是自1952年中華卷煙開始生產以來畫面第三次更換主圖案。在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圍繞中華卷煙發生過許多有趣的故事:
主圖案的幾次調整
新上市的中華5000卷煙,主要圖案為特寫的大華表,而之前我們熟悉的中華卷煙的主圖案為天安門城樓。其實最初的煙標設計也是沒有天安門城樓圖案的,1950年中華卷煙開始生產的時候采用的圖案為天安門前的大華表,左右兩側的華表中間是一大四小的五角星似國旗的排列。作為裝飾,另外由八片煙葉組合而成的圓形花標,內圈嵌入一個碩大的紅色五角星,到了1952年注冊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天安門的形象了。
“胖”了的天安門城樓
中華煙商標注冊前,在當時的《解放日報》征集設計方案,時任華東美協秘書長的手繪設計稿被采納,但由于當時的條件所限,天安門城樓圖案的寬與高和實際的比例有所差異,看上去,顯得“矮胖”一些。直到1966年,上海煙草集團專門派人運著十分笨重的照相器材到北京去,拍攝了天安門城樓的實景照片,并根據實景照片進行了仔細描繪,至此,中華煙標上的天安門城樓才更符合真實的比例。
飛機上抽的煙
飛機上禁止吸煙,在現在是一個無可厚非的常識,而中華卷煙卻曾經是飛機上贈送乘客的禮品。中華卷煙一問世,就成為當時最為稱道的卷煙品牌,不但作為禮品贈送到東歐各國,也作為特供產品進入外輪供應公司、友誼商店和華僑商店。1968年起,中國民航總局向上海煙草集團預定5支裝的硬盒包裝中華卷煙,作為贈送品饋贈給乘客,直到1978年民航出臺在飛機上禁止吸煙的規定,這種持續了11年之久的特殊禮品才告結束。
煙葉姓“中”姓“洋”
作為“國煙”的中華卷煙是用的哪里的煙絲,是個頗受消費者關注的話題。研發之初,中華煙使用的主要原料是庫存的美國煙葉,而隨著生產的使用,煙葉庫存日漸減少,又沒有新的來源(西方對新中國的經濟、貿易封鎖),上海煙草集團開始嘗試用國產煙葉替代進口煙葉,主要原料采用濃香性的許昌煙葉,清香性的部分則采用部分云南、貴州原料予以替代,采用這種方法,較好解決了原料問題,改革開放之后,中華卷煙也陸續采用了部分美國、津巴布韋等進口煙葉。
部長親自送煙進京
中華卷煙研發的目的就是要“生產最好的卷煙品牌”,因此其受到異乎尋常的待遇,樣品煙研制的時候,研發人員搞工藝連續兩天兩夜都在廠里,樣煙做成之后,由當時的華東工業部部長汪道涵專程送到北京,中央領導評吸之后,對這個樣煙給出很高的評價,隨后,中華卷煙才開始正式批量生產。
7包煙葉從開封零擔到上海
1980年國內煙葉減產,山東臨沂地區有7包上等煙葉被調到了當時的開封卷煙廠,省煙草公司知道后,責成必須追回,轉調給上海,否則將停止對開封卷煙廠的一切煙葉調運。這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呢?原來當時煙葉中上等煙葉的比例極小,而中華煙需求的量又很大,在煙葉減產的情況下,為了不影響到特需、禮品煙的供應,必須優先保證中華煙的生產。為此開封卷煙廠只好把7包煙葉用零擔的方式運往上海。傾全行業之力集中了最好原料是中華煙能夠持續品質優越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