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BiPAP)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治療效果。方法 33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在給予常規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加用BiPAP呼吸機,采用鼻(面)罩BiPAP通氣,觀察治療前后2 h的血氣分析并監測頻率、血壓、發紺、肺部口羅音。結果 33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應用BiPAP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7%,呼吸頻率、心率、平均動脈壓等各指標顯著改善(P<0.05)。結論 無創性BiPAP通氣治療急性左心衰竭效果顯著。
中圖分類號:R541.6 R25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4—0373—02
急性左心衰竭為臨床上常見的危重疾病,臨床上給予常規的吸氧及藥物治療,對重癥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療效較差,病死率高。近年來,在常規抗心力衰竭藥物治療的同時加用無創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BiPAP)治療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3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男23例,女10例,年齡(42~82)歲;其中冠心病25例,高血壓心臟病5例,風濕性心臟病2例,擴張型心肌病l例。
1.2 人選標準 所有病人入選通氣治療前,需具備以下條件:①急性左心衰竭;②血壓>90/60 mmMg(1 mmHg=0.133kPa);③呼吸頻率>30/min;④脈搏血氧飽和度(SaO2)仍低于90%;⑤無合并惡性心律失常;⑥無食管反流、血氣胸及心包填塞等機械通氣禁忌證。
1.3 方法使用美國偉康公司生產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呼吸機。工作模式:自主呼吸與定時模式(S/T)。開始吸氣壓力(IPAP)4 cmH2O~10 cmH2O(1 cmH2O=0.098 kPa),呼氣壓力(EPAP)2 cmH2O~3 cmH2O,經(10~20)min逐漸增加到IPAP(10~20)cmH2O,EPAP(3~8)cmH2O,吸氧濃度(FiO2)起始80%~100%,逐漸降至30%~40%。
1.4 觀察指標通氣前及通氣2 h觀察①動脈血氣指標:pH、SaO2、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②癥狀與特征:發紺、心率(HR)、平均動脈壓(MBP)、肺部啰音、體位。
1.5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極度呼吸困難、發紺、咳粉紅色泡沫痰,均顯著減輕;兩肺啰音減少到1/2肺影以下或消失,②有效:上述臨床癥狀和體征減輕,兩肺濕啰音在1/2肺以上;③無效:未達有效標準。
1.6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 果
2.1 臨床療效(見表1) 本組33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中32例病情很快緩解,好轉率為97%,1例病人心力衰竭好轉不明顯后,死于尿毒癥,病死率為3%。呼吸困難緩解,肺內濕啰音消失的時間平均為72.4 min,平均脫機時間為3.2 h,最長脫機時間為47 h。
2.2 無創通氣治療前后病人的生命體征及血氣分析變化(見表2)
3 討 論
3.1 BiPAP治療急性左心衰竭的機制[1,2] ①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功能:正壓輔助呼吸,減少腎上腺能刺激,緩解了血壓快速升高,減輕心臟的后負荷;正壓輔助呼吸,減少了回心血流,減輕心臟的前負荷。②降低耗氧量:避免因缺氧致呼吸機疲勞和減輕心力衰竭:機械通氣可以減少呼吸肌做工,降低耗氧量,糾正酸中毒,避免呼吸肌疲勞,由于改善了缺氧狀態,病人心率下降,心肌組織氧供量增多。③減少肺水腫:胸腔內正壓減少肺水腫時的液體外滲,加壓氣流又可使氣管內泡沫破碎,減少氣道閉合,改善通氣-血流比值。
3.2 與病人交流及護理 醫護人員的經驗以及是否對病人有效的呼吸機使用宣教是BiPAP成功與否的關鍵。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常有煩躁,在使用鼻(面)罩初期常有一定程度的憋悶、恐懼等不適,此時醫生一定要守候在病人床邊,要將機械通氣的重要性和如何配合默契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等情況告知病人本人,開始通氣時可選用手工固定鼻(面)罩,待病人適應后再用四頭帶固定好。在使用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有無漏氣。
3.3 BiPAP呼吸機使用時機 本組實驗提示本組病人好轉率為97%,說明應用無創通氣治療有效。分析原因:①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合并一些不可逆疾病,如慢性。腎衰竭,心臟破裂等,最終病人必然死亡,因此,病例的選擇非常重要。②與應用呼吸機的早晚有關,早期應用呼吸機可以阻止或延緩部分病人的器官功能衰竭向不可逆方向轉換。故認為急性左心衰竭,經常規吸氧、藥物治療半小時病情不緩解,或并發較重低氧血痰或高碳酸血癥,應及時給予無創通氣治療[3,4]。
參考文獻:
[1] Krall s.BiPAP in severe acut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J E mergmed,2002,23:301.
[2] Sacchetti A.Effectiveness of BiPAP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JAm Coll Cadiol,2001,37:1754.
[3] Wigder HN,Hoffmann P,Mazzolini,et al.Pressure support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treatment of 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J].Am J Emerg Med Lcol,19:179—181.
[4] 孫孟彪,王勤.無創雙水平下壓通氣治療急性左心衰竭的臨床研究[J].醫學臨床研究,200,22(16):764—766.
作者簡介:王力,現工作于上海梅山醫院(郵編:210041);王連生,工作于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沈成興,工作于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朱愛玲,工作于上海梅山醫院。
(本文編輯 郭懷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