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特點、相關因素及干預對策。方法選取2003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或門診就診明確診斷腦卒中后抑郁的病人,采用自制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病人進行評定。對抑郁癥病人給予氟西汀治療,并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FDS)對治療前后進行評分比較。結果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原因既有社會心理學因素,又有神經生物學因素。治療前后HAMD、ADL、NFDS的評分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腦卒中后抑郁可嚴重影響病人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和疾病的康復速度,應及早診治。
關鍵詞:腦卒中;抑郁癥;相關因素;干預
中圖分類號:R743.3 R25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4—0359—02
抑郁癥是腦卒中后的一種常見的并發癥,占腦卒中病人的20%~50%[1],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病人的神經功能、認知等各方面的恢復,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國內對腦卒中后抑郁(PSD)的研究越來越多,早期對其進行診治是影響病人預后的關鍵。現將對58例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的臨床特點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58例均為2003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門診或住院明確診斷、資料齊全的腦卒中后病人,腦卒中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CT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抑郁癥符合CCMD—3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關于抑郁癥診斷標準。有意識障礙、癡呆、既往精神病病史或精神病陽性家族史除外。58例腦卒中后抑郁病人中,男32例,女26例;年齡47歲~78歲(63.5歲±6.8歲);住院治療30例,門診治療28例;左側病灶27例,右側病灶31例;缺血性腦卒中47例,出血性腦卒中11例;重度抑郁6例,中度抑郁19例,輕度抑郁33例;按病程分:10例為急性期(20 d至1個月),29例為恢復期(2個月~6個月),19例為后遺癥期(>6個月)。
1.2 方法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評定抑郁程度,HAMD<8分為無抑郁,≥8分為輕度抑郁,≥17分為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58例病人在常規治療原發病和支持性心理治療的基礎上加服氟西汀,每日20 mg頓服,重度抑郁癥則用氟西汀20 mg,每日2次,并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FDS)量表對抑郁癥病人治療前后進行評分對比。
2 結 果(見表1、表2)
3 討 論
隨著全球老齡化現象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也引起了普遍的關注,腦卒中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卒中后抑郁是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地影響著病人的疾病康復和生活質量,其發病率國內外報告各異,PSD的發病率多在20%~50%,且以輕、中度抑郁居多。
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原因復雜,既有社會心理學因素,又有神經生物學因素,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3]:①生活事件的應激;②病變部位與大小;③腦卒中后局部組織低灌流;④腦卒中后神經遞質如神經肽Y、去甲腎上腺素改變;⑤腦5-羥色胺(5-HT)能神經功能的降低。本研究發現病人功能殘疾的嚴重程度是引起腦卒中后抑郁最有力和最一致的危險因素之一,腦卒中后抑郁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家庭關系緊張、喪偶、經濟困難、合并多種疾病、神經功能嚴重缺損、負性生活事件的刺激等都可以引起病人的抑郁情緒,造成病人易激動、失眠、自尊心減低、精力不集中,悲觀絕望,對生活和活動失去興趣與快樂,反復產生自殺的念頭,抑郁可延緩神經功能缺損的恢復時間,影響病人參與康復鍛煉的主動性,影響神經功能的康復療效,甚至增加腦血管病的病死率[4]。提示及早抗抑郁治療的重要性。
腦卒中后抑郁的治療,首先應積極診治原發病,并及時給予抗抑郁治療,本研究58例病人經氟西汀治療(8~12)周后均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病人治療前后HAMD、ADL、NFDS的評分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氟西汀不僅可以選擇性抑制腦內5-HT的再攝取,以達到緩解及控制抑郁癥的目的,而且也有助于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促進病人的康復。
在臨床上常可見到一種不典型的抑郁癥,主要表現為軀體癥狀,如頭痛、頭暈、心慌、氣短、惡心嘔吐、乏力等,而抑郁情緒有時并不明顯,提示綜合性醫院的臨床醫生一定要提高對腦卒中后抑郁的認識,特別要識別以軀體癥狀為主訴的抑郁癥,以便盡早治療卒中后抑郁,從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進行干預,不僅可以改善、消除和預防抑郁情緒,而且可促進病人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減少病人致殘率或減輕致殘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自殺企圖和行為是PSD病人最危險的癥狀,可以出現在癥狀嚴重期,也可以出現在早期或好轉時,對于重度抑郁或有自殺企圖行為者要及時轉到精神科或精神病院,防止發生意外。
參考文獻:
[1] 傅愛紅.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6.10(6):28—29.
[2]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39.
[3] 吳建新.百憂解治療腦卒中后抑郁及神經功能缺損的療效觀察[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2,15(2):124—125.
[4] 劉永珍,龍潔.卒中后抑郁狀態對預后的影響及治療進展[J].國外醫學:腦血管病分冊,2001,9(4):245—246.
作者簡介:王繼禹(1961—),男,畢業于長治醫學院,副主任醫師,現工作于山西省榮軍精神康寧醫院(郵編:030800);武克文,工作于山西省榮軍精神康寧醫院。
(本文編輯 郭懷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