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遼東學院,遼寧丹東118000;2.遼陽市財政局,遼寧 遼陽 111000 )
摘要:筆者在巴羅經(jīng)濟增長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兩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經(jīng)濟增長數(shù)理模型,說明政府級次劃分對經(jīng)濟增長績效的影響。并采用計量分析的方法,分別對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財政事權劃分的合理性、最優(yōu)事權劃分標準進行了檢驗與測算。
關鍵詞:多級政府;財政支出規(guī)模;經(jīng)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81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5001804
一、問題的提出
一般的對財政理論分析,大多都是在單一政府級次上進行的,但是必須面對這樣的事實:在絕大多數(shù)國家,公共物品都是由不同級次的政府分別提供的,即現(xiàn)行的財政政策執(zhí)行是在多層次的政府或權限上展開的。如我國實行中央、?。ㄖ陛犑校?、市、縣、鄉(xiāng)(鎮(zhèn))五級政府;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德國存在三級政府,包括聯(lián)邦政府、州政府及各類地方政府,并相應地存在三級財政部門。無論是單一制國家還是聯(lián)邦制國家,多級政府形式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
由巴羅(1990)的具有公共物品經(jīng)濟增長模型可以看出,公共物品的提供可以改變經(jīng)濟增長率。然而,由于政府級次性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公共物品都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共同消費的。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相應的也決定了各級政府部門的支出責任。一般認為全國性公共物品應該由中央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應該由地方政府提供,區(qū)域性公共物品則可以采取由某一個地區(qū)內(nèi)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中央政府給予適當補助的形式。另外,地方政府相對于中央政府來說,更易了解地方居民的偏好,由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更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此,研究財政支出規(guī)模優(yōu)化問題,必須注意到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間事權劃分的合理性,也就是說,在財政部門提供的公共物品規(guī)模一定的情況下,還必須注意到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事權劃分及相應的配套制度對經(jīng)濟增長的影響,合理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間事權是優(yōu)化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前提。
1978年以來,中國政府進行了幾輪財政體制改革,中央政府不斷下放權力到地方政府,使得地方財政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不斷上升,地方財政預算支出占總預算支出的比重從1978年的52.6%上升到2003年的69.9%,地方綜合財政支出(預算內(nèi)、外支出總和)占總綜合財政支出的比重從1982年的55.3%上升到2003年的73%。根據(jù)Ulrich Thieben(2001)對分權的劃分標準,中國已是高度財政分權的國家,財政的高度分權如果沒有相應的配套經(jīng)濟制度、政治制度與其相適應,則會損害經(jīng)濟增長績效與公共部門資源配置效率?;诖?,筆者選擇了從體制的角度來研究財政支出規(guī)模優(yōu)化問題,對中國政府間事權劃分合理性進行檢驗,并用計量的方法對中國政府間事權劃分的最優(yōu)標準進行測算。
二、多級政府級次下經(jīng)濟增長與財政支出規(guī)模優(yōu)化理論分析
為說明政府級次與財政支出規(guī)模及經(jīng)濟增長關系,筆者在巴羅經(jīng)濟增長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在該模型中,假設不存在技術進步、財政支出的結構效應(Structure Effect)、公共物品的擁擠性,其它假設條件與巴羅的經(jīng)濟增長模型相同。與單級政府模型不同的是,受財政分權的影響,政府為企業(yè)生產(chǎn)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由多級政府進行提供。為簡化模型,假設政府級次分為二級,企業(yè)獲得的公共物品一部分來自地方政府,一部分來自中央政府。
經(jīng)濟中典型的企業(yè)從家庭租借資本、雇傭勞動進行生產(chǎn),企業(yè)在生產(chǎn)過程中所使用的公共基礎設施、司法保障等公共物品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進行提供,企業(yè)按照一定的比例繳納稅收,稅率為τ。假定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即刻形成資本存量,企業(yè)的生產(chǎn)函數(shù)形式為:??梢允∪趧恿σ蛩?,或使資本同時反映資本與勞動力投入的變化使模型簡化。
其中,k為資本存量,為中央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數(shù)量,為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數(shù)量, α,β,,γ分別為資本、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產(chǎn)出彈性,其取值范圍為大于0小于1,且滿足α+β+γ=1。
企業(yè)面臨的問題是在給定的價格序列 下,按照 進行生產(chǎn),并使稅后利潤最大化。政府支出(G)由中央政府支出 與地方政府支出 構成,滿足 ,財政實行平衡預算政策,即 ,地方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份額為φ,即地方財政支出 中央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份額為 ,即中央財政支出:
Gf=(1-φ)τy。
在這種分權經(jīng)濟中,企業(yè)與家庭面臨同樣的利率和工資率,經(jīng)濟實現(xiàn)供給與需求平衡,代表性家庭的最終債務為零。根據(jù)家庭問題及企業(yè)追求利潤最大化及零利潤條件,在此情況下的宏觀經(jīng)濟均衡解如以下最大化問題:
由一階條件及拉姆齊儲蓄最優(yōu)規(guī)則,并進行適當推導,可以得出人均消費增長率可以證明人均消費增長等于人均經(jīng)濟增長率,證明略.表達式:
利用表達式(7)對τ與φ分別求導,并令其等于零,得出最優(yōu)財政支出規(guī)模:GY=τ=1-α,地方財政最優(yōu)支出比重:φ=β1-α=ββ+γ,中央財政最優(yōu)支出比重:1-φ=γ1-α=γβ+γ
由經(jīng)濟增長表達式rc可知,長期經(jīng)濟增長率不僅受中央與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產(chǎn)出彈性的影響,而且受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數(shù)量影響,在財政支出規(guī)模確定的情況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事權的劃分也會影響經(jīng)濟增長率,客觀上,存在最優(yōu)的事權劃分標準。為此,如果想研究財政支出規(guī)模優(yōu)化問題,還必須考慮到事權劃分問題,這是優(yōu)化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前提。
三、最優(yōu)財政事權劃分的計量分析
1.財政事權劃分的合理性檢驗
借鑒Marlow的研究方法,事權劃分衡量指標采用地方預算支出(綜合財政支出)占總預算支出(總的綜合財政支出)的百分比表示(S),并假定生產(chǎn)是由固定資產(chǎn)投資、勞動力投入、對外出口及財政分權制度推動的,所設的回歸方程為:
其中,GDPt代表真實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5年移動平均增長率,采用1978年為基年的GDP平減指數(shù)折算,樣本取值區(qū)間為1978—2003年。 代表固定資產(chǎn)投資占GDP百分比, 代表勞動力增長率, 代表出口占GDP的百分比。 分別代表地方預算支出占總預算支出百分比、地方綜合財政支出占總綜合財政支出百分比。在回歸時,以 代替方程中的S。為反映技術變動及經(jīng)濟周期對增長率的影響,在方程中加入趨勢t或 ,經(jīng)回歸分析,兩個方程最終回歸結果如下:在方程中加入MA(2)項,并將不顯著變量剔除。
由方程(9)與方程(10)可知, 變量 與真實GDP增長率的系數(shù)均為負,系數(shù)分別為-0.79和-0.15,這說明在財政支出規(guī)模一定的情況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事權劃分對經(jīng)濟增長具有負向影響。從方程(9)與方程(10)的結果來看,方程(10)中的分權變量系數(shù)對經(jīng)濟增長的負向作用小于回歸方程(9)中分變量對經(jīng)濟增長的負向作用,由于方程(10)中的分權變量是由預算支出加預算外支出形成的,這說明,長期以來,地方財政的預算外收入可能是由于彌補了地方財政收支不對稱的現(xiàn)狀,而對經(jīng)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最優(yōu)財政事權劃分標準估算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事權劃分不盡合理。為進一步求得在財政支出規(guī)模一定的情況下,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之間的最優(yōu)事權“集中度”,這里以前面的理論為依據(jù)構造凹函數(shù),以地方預算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地方綜合財政支出占總綜合支出比重表示財政事權劃分情況,所采用的回歸方程為:
其中, 為真實GDP,回歸時分別以LEG、LTG代表式中的 ,LEG表示地方預算支出占總預算支出百分比,LTG表示地方綜合財政支出占總綜合財政支出的百分比。同時,在方程中加入t或 時間趨勢項,用來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真實GDP的波動情況。當進行估計時,參數(shù)α的符號應該為正,參數(shù)β的符號應該為負。求GDPt對Gt的一階導數(shù),并令其等于0時,可以取得事權劃分的最優(yōu)值,即令dGDPdG=α+2βG=0,此時的地方財政最優(yōu)支出比重為:G=α2β?;貧w結果如表1:

由估計結果可知,兩個方程總體解釋顯著,擬合度相當好,不存在異方差及序列相關現(xiàn)象,估計結果可用。經(jīng)計算,地方財政預算支出最優(yōu)比重為55.62%,地方綜合財政支出最優(yōu)比重為68.04%。
四、結論
基于經(jīng)濟增長是事權劃分凹函數(shù)的理論假定,本文用計量的方法測算出,改革開放以來,地方財政預算支出占總預算支出的最優(yōu)比重大約為55.62%左右,地方綜合財政支出占總綜合財政支出的最優(yōu)比重大約為68.04%。
從中國財政事權劃分實踐來看,改革開放之初到1985年的財政包干體制實行,地方預算財政支出占總預算財政支出的平均比重為47.5%,低于我們的最優(yōu)值;1985—1994年期間地方預算財政支出占總預算財政支出的平均比重為66.1%,高于最優(yōu)值10個百分點;1994—2003年期間地方預算財政支出占總預算財政支出的平均比重為69.9%,高于最優(yōu)值近14個百分點。這說明1985年之后的財政體制改革對于事權的劃分不盡合理,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jīng)濟增長與發(fā)展,特別是在分稅制改革以后表現(xiàn)尤為明顯。從地方綜合財政支出占總綜合財政支出的比重來看,1985—1994年期間地方綜合財政支出占總綜合財政支出的平均比重為64%,低于我們的最優(yōu)值;1994—2003年期間地方綜合財政支出占總綜合財政支出的平均比重為73.8%,高于最優(yōu)值近6個百分點。這說明分稅制改革之前地方預算外收入與支出的膨脹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分稅制改革以后,預算外收入與支出顯得過于膨脹,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經(jīng)濟增長不相適應。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今后,政府應該在合理控制財政支出總量的情況下,適時進行財政體制改革,在科學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事權范圍的基礎上劃分財權,進而建立有效的轉(zhuǎn)移支付體系。結合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合理界定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各自的支出范圍,彌補中央支出的缺位現(xiàn)象,逐步減少地方財政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把地方預算支出占總預算支出的比重控制在58%以內(nèi),并解決好基層財政收入不能滿足財政支出需要的矛盾,才能有利于提高公共部門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jīng)濟增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Ulrich Thieben.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igh Income OECD Countries[R].European Network of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s Working Paper ,2001,NO.1.
[2]Lars P.feld,Gebhard Kirchgassner ,ChristophA.Schaltegger.Decentralized Taxation and the Size of Government:Evidence from Swiss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R].Cesifo WorkingPaper ,2003,NO.1087.
[3]Osung Kwon.The Effect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Public Spending:The Korean Case[R].Public Budgeting Finance ,2003, Vol.23.
[4]Jim Saxton.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R].A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Study,December,1998.
[5]Robert J.Barro.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R].NBER Working Paper,1988,NO.2588.
[6]孫長清,李靜威.分權、財政支出與中國長期經(jīng)濟增長研究[J].中國財經(jīng)信息資料,2004,(31).
[7]薛薇.統(tǒng)計分析與SPSS的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The Research on Optimal Fiscal Expenditure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with Multigovernment level
LI Hua1, SUN Changqing2
(1.LiaoDong College, Dandong Liaoning 118000,China;
2.Liaoyang Municipal Finance Bureau, Liaoyang Liaoning 1110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establish an economic growth model with two government levels on the basis of Barro's economic growth model, prove that the divis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affairs right can affect fiscal expenditure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rate.Meanwhile, we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ivis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affairs right, estimate optimization criterion division about affairs right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by econometric method.
Key Words:multi-government; fiscal expenditure size;economic growth
(責任編輯:于振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閱讀原文”。